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46-152
1921年俄共(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十月革命和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俄共(布)在建立了稳固政权的基础上,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俄共(布)主导下的共产国际推进东方世界革命战略,直接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俄共(布)新经济政策所代表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代表的革命,成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潮中具有标志性的两大支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共产国际、俄共(布)在华的代表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起到了重要的外部因素,它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及帮助,使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进行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都蕴含着共产国际的理论、实践上的指导及帮助,从而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得以成功的关键和的基本经验之一。国民革命时期中共丧失了独立性遭到惨痛失败,从反面说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独立性对中国革命是何等的重要,也说明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领导人在这方面抗争和探索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中共建党和国共合作初期,陈独秀为抵制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问题上的越俎代庖和国民党的容共政策,作出了相当努力。  相似文献   

4.
《理论视野》2021,259(9):86-93
《论俄国革命》是罗莎·卢森堡在狱中写就的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著作。驳斥教条主义者的歪曲与毁谤、论证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和世界意义、展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念,是这本著作的主旨。对革命成功后俄共(布)实施的土地政策、民族政策与国家政权建设政策的批判性分析,则体现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与批判精神。卢森堡在批评俄共(布)具体政策时显露出的历史局限性,她关于民主、人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考,都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创建人,党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1927年12月12月,在领导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1921年初,共产国际成立了一个远东书记处。远东各国共产党的组织不再由俄共(布)下属组织联络,而改归共产国际直接领导。远东书  相似文献   

6.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精神灵魂,关系到政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政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列宁晚年从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高度全面论述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从政治文化的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难题;从文化建设的规律角度科学地提出了俄共(布)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举措。列宁的这些探索对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建设好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借助政党文化的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共产国际存在的二十四年中,联共(布)始终处于共产国际的领导地位;它在共产国际的活动中有种种特权.这些特权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各国工人党和共产党之间平等关系的准则,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了产重的不良后果.造成联共(布)在共产国际中的特权地位,而且这种特权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围绕共产党执政方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俄共(布)可以与其他政党实行多党合作;党应通过苏维埃机关对国家政权实行总的领导;要明确党政职责,实行党政职能分开;执政党要重视法制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9.
重读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20世纪20-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学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1888年10月,布哈林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教师家庭,他青年时代就积极投入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斗争。18岁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1911年在国外流亡期间与列宁相识后结为亲密革命战友,并同列宁并肩作战,成为十月革命的重要领导人。十月革命后,曾任俄共(布)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主编、共产国际领导人等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20年代初,俄共(布)党内就工会问题爆发了一场论战,托洛茨基提出了“工会国家化”等观点,列宁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会的三大职能。在论战过程中,还出现了布哈林的“缓冲集团”和“工人反对派”等派别所主张的观点,真可谓“五花八门”,好不热闹。就当时来说,展开这一论战是不适宜的,因为二十年代的苏俄正处于非常时期,其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而关于工会问题的论战则分散了这一注意力。并且由于争论中的派别斗争从党中央内部扩展到各个地方组织.这给党的团结和统一也造成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之际 ,思考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优势所在 ,那就是党始终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有很多好传统 ,好作风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捍卫者 ,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对党员、干部有许多严格的高标准的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到一点 ,同样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  相似文献   

12.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造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及经验的积累,党性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其具体内容和重点又在不断变动、充实和提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对党性要求从来是和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任务紧密相连的,这正是党性的活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在新时期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精辟概括 ,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它科学地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 2 1世纪 ,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90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党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巨大成就,开创了民族复兴的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变,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1)
党建教育是从执政党建设实践中逐步衍生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相互适应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形成的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本文旨在分析党建教育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内涵,展示党建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和相互塑造的共生关系,探讨党建教育实践的内在规律,增强党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形象建设,是从社会和公众对党的印象的视角,在党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关系中对党的形象进行塑造、维护和开拓,以争取公众信任的过程。为此,应严格区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和资产阶级政党形象建设、政府形象与党的形象、党员个体形象与党组织形象、形象工程与党的形象建设。重视和加强党的形象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的形象的道德力;坚持法治,保障公平,保持党的形象的政治力;带领人民和谐发展,保持党的形象的先进文化力。  相似文献   

17.
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四层意蕴,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实践的产物。从时空序列上说,伟大建党精神在时间上最先生成、在空间上最先生效,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发轫之作;从内容序列上说,伟大建党精神内容丰富、意蕴深广,蕴藏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脉;从意义序列上说,伟大建党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使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大会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明确了当时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党的路线是争取群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更加复杂的形势任务,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必须不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融入党领导伟大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转化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好政策、好措施、好制度,真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持续实现价值观到执政效能的转变,取得人民满意的执政业绩,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为此,必须增强价值观的确定性和解释力,防止价值观冲突与被解构;把调查研究作为正确决策和实现效能转化的前提;切实处理好工作中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方祥 《理论导刊》2006,3(11):33-3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模式建立起来。同时,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思想逻辑。近代传统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具有儒家文化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和张扬主观能动性等初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