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契约自由与劳动法的兴起——《资本论》的法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商品交换领域中的基本规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商品的分析作为出发点,阐明了劳动力作为商品既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又是契约自由形式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它也是现代劳动法产生的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劳动法的兴起既是对契约自由形式化的修正,又是对于商品社会中劳动者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是对社会正义的法理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蔡志刚 《学理论》2010,(24):54-57
医患关系不仅不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则,也与我国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严重冲突。医患关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绝非单纯的法律关系,更不单单是民事合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4日颁布实施的《劳动法》打破了企业的所有制界限,确立了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原则,建立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定了法定标准与契约自由相结合的劳动关系调控原则。它对于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骆莉军 《学理论》2013,(17):167-168
"兼职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主体"是当前劳动法的一大漏洞,面对当前大中专学生兼职市场的活跃与权益保障的滞后,兼职学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就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题域。当前兼职学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存在主体模糊化、相应条款庞杂化、立法技术粗糙化等困境,在劳动法的价值取向、雇主理论与兼职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的法理分析下,提出将兼职学生在建立劳动关系后要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加强学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等方面,来应对当前兼职学生的劳动法主体资格模糊化。  相似文献   

5.
郭景春  邵燕 《理论探索》2005,(1):117-119
在日趋复杂的劳动关系纠纷中 ,因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而引发的纠纷占了很大比例。究其原因 ,是劳动法基于劳权本位思想而非公平原则 ,赋予劳动合同双方不平等的单方解除权造成的 ,而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的公平原则在劳动法中没有规定。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存在的问题 ,说明确立公平原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2)
随着《民法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婚姻法正在向民法逐渐进行过渡。婚姻关系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私人关系,不管从婚姻法或是从民法的角度分析,都充分反映出婚姻法和民法之间的包含关系。长期以来,婚姻法向民法回归都仅仅停留于形式之上,因而严重制约了婚姻法的纵向发展,也阻碍了司法体系的完整性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婚姻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民法以及婚姻法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法典历经了建国初期三十年的停滞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逐渐开展起来,中国现代民法迅速发展与完善,构成了拥有丰富特色的法典。民法的特征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民法的含义和民法与构建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的简述分析,揭示了民法发展所体现的一些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曹治国  孙姗姗 《理论探索》2006,1(5):156-157
考察宪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个角度,但是从规范等级体系理论考察,对于一国的法律实践更有现实意义。在规范等级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民法作为普通法律从属于宪法,其效力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但是民法作为调整私法领域的基本法,也有自己的个性,两者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对私的领域的完整保护。  相似文献   

9.
一、民法的本质特征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民法的本质特征也是民法的性质,是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区别。(一)民法是私法。民法一词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法的市民法。市民就是私人,是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人。民法体现社会成员个人意志,以个人或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私法。(二)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市场经济与民法是双向互动的促进关系。恩格斯说过:“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  相似文献   

10.
毛星 《学理论》2013,(22):146-147
劳动法理念作为劳动法的宗旨,作为劳动法的目标、理想和追求,其对劳动法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对我国劳动法理念发展路径的探讨更能认识当前我国劳动法理念的不足,为将来劳动法理念的确立提供借鉴。我国劳动法理念伴随着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也发生了剧变。意在厘清我国劳动法理念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1.
民法是调整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律规范。民法是调整具有平等地位的民事主体之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一、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1.从民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民法为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人类社会自有了法律,就有了民事法律规范。从诸法合体到民刑分离,民法和刑法一道,是最早产生的法律部门。商品经济导致了民法的发展。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社会分工、身份独立、交换自由。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必然要求主体是平等的、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各个商品生产者相互独立、互不隶属,才能依法自由自主地参与各种民事法律关系,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聘用制度的推行要做到有法可依,仅仅依靠现有的人事制度远远不够,探讨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中如何适用劳动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将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同劳动关系相比较,得出聘用关系本质上是劳动关系,但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聘用关系难以完全用劳动法进行调整,必须划分一个明确的范围以确定究竟是以劳动法还是法律、法规的特殊规定来调整事业单位和职工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6)
我国现阶段所制定和实施的民法制度,是为了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有效保证。而环境法则是根据中国的市场经济而制定的,它的实际意义是将民法中关于环境法规的"力"与"利"进行重构。在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不再成为一纸空谈,而民法与环境法在沟通和协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能够对民法和环境法的各种制度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能够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和民法都是我国的基本法。经济法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而民法调整的是民间社会经济关系 ;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的法律保障 ,而民法是市场调节的法律保障。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当相辅相成 ,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劳动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背景 在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已有200余年历史,是协调劳动关系,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法律手段。在我国,劳动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地位和功能不尽相同。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关系是具有行政属性的全民所有制劳动关系,劳动法(政策)属于行政法范畴。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墨西哥的劳动法一直受到其国内外的批评,被指为造成墨西哥劳动保护状况恶劣的关键原因,也成为墨西哥在国际贸易领域受到美国压力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墨西哥新劳动法出台,保证了美墨加协定在三国的顺利获批和生效,受到世界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这部法律出台的背景、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  相似文献   

17.
民法的行为法是指为普通人实施一定行为而规定的规范。民法的行为规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授权性、命令性、禁止性规范,其中授权性规范处于主导地位。行为规范在逻辑上构成了裁判规范的前提,但是不能将行为规范等同于裁判规范。行为规范具有确定交易规则和生活规范的功能,研究民法的行为法属性可以开拓一条新的路径,实现民法与社会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当下民法典的编撰活动是我国民法学界里程砗的事件,学者对于民法典编撰的态度莫衷一是,对于民法的认识也大相径庭,从民法典的编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民法研究领域的态度和意识,从学者对民法典编撰的态度出发,浅论学者对民法的认识,从而分析当下我国民众的民法意识。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民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在他看来,民事主体自由意志的实现问题是民法哲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个法哲学所围绕的一个中心问题,所以,民法哲学也就成了法哲学构成体系的最基本单位。民法哲学既是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也是它的历史起点,在法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莉萍 《理论探索》2004,(5):99-101
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和功能是为了维护某种秩序 ,这种秩序或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平衡 ,或体现为一定的道德基础。在立法上 ,必须对诚实信用原则与民法规范适用的逻辑关系加以划分 ,以便于实际的操作和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只是一般条款 ,在具体案件中须由法官作出价值判断 ,才能做到具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