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圣经的创世说和赎罪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的劳动哲学、欧文的劳动主义思想,是现代西方劳动哲学的五大思想资源.诞生于现代劳资关系运动的现代劳动哲学形成了七个主要流派,构成了一个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相当完整的谱系.  相似文献   

2.
劳动美学与劳动关系学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但二者的内在关系非常密切。将有关“劳动过程”、“劳动者自身”、“劳动产品”美学问题研究的成果融入劳动关系研究之中,对实现和谐劳动关系并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吾 《工友》2006,(7):19-20
为了生活,钟祥市64岁的农民王德耀被一公司雇用,就在工程完工的前一天,他从6米高的脚手架上重重摔下……他和业主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他所遭受的伤害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一桩曾经在钟祥城乡闹得沸沸扬扬的劳动纠纷案,最近有了结果,64岁的受伤农民工在钟祥市劳动保障局讨到了“说法”。  相似文献   

4.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亦是劳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前提.从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劳动上升到"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个前提",到毛泽东主张"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再到习近平以高远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对劳动本质进行深入探索,以坚定的信念树立劳动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劳动教育,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内涵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劳动观和劳动教育思想,是列宁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列宁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研究认为,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深刻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成长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苏维埃政权下劳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战略地位,并通过实践的大力推动,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培养一代共产主义青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向。列宁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体现在: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战略任务;其次,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再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最后,劳动教育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徐栩  何家票 《时代风采》2013,(12):26-27
5月7日,记者接到来自玉溪的职工陈星霖的电话,他告诉记者,自己与某保险公司玉溪中心支公司一场旷日持久的劳动争议,不久前以法院下达的一纸判决书暂时落下帷幕,在先前的劳动仲裁和后来法院的判决中,他提出的请求都被驳回,“官司”以完败告终!对于这一结果,小陈现在想不通,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7.
《工友》2009,(8):44-44
《工友》编辑部;李威一直在一家工作比较轻闲的单位任职,后来,他与单位签订了停薪留职协议。在此期间,他委托父亲向单位缴纳养老保险金。当时,李威在外面经商,时间不长收入却颇丰,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想丢掉单位的“铁饭碗”。谁知他的父亲却自作主张,以李威的名义给他办了辞职申请,而单位也因此解除了与李威的劳动关系。后来,因经营失误导致亏损,他回来准备到原单位上班,但单位以已解除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接受李威回去工作。那么,在李威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代他办理辞职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有效吗?周释然  相似文献   

8.
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作为量化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测量工具,是当前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新时代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的时代特征,结合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以文献研究和 实地调研情况为依据,构建了以“合法”为深层根据的基础性和以“合情”“合理”为核心所指的提升性两个 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指数,并区分了预警型、良好型、和谐型劳动关系治理指数 概念化结果。研究建议,可以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治理自评自测、不同企业劳动关系治理的分类和比较、企业 劳动关系治理的长期追踪与未来预测等方面运用该指数,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只能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这些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5月1日新华网)这是实话实说,毫无矫情之处。女服务员的回答,尽管是“一家之言”.但她的感受为人们提供了审视“劳动最光荣”这一理念的全新角度。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颠覆了人类的劳动认知与劳动形式,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劳动教育带来巨大冲击,表现为劳动中人类主体性价值被弱化、劳动的教育性被淡化、劳动教育的时空泛在化。究其根本是因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首先,劳动教育资源认知的滞后导致劳动教育开展的局限性;其次,劳动教育传统资源开发手段使得劳动教育技术落后;最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内容处于“象牙塔”中,致使劳动教育与社会脱节。要将智能化时代带来的“危”转化为劳动教育发展的“机”,需聚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科技化,更新概念认知、跳出惯性思维,善用大数据等方式促使劳动教育与智能技术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其内在逻辑结构的外部延伸,诠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过程和逻辑结构。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含蕴着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劳动范畴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生成过程的缩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人类社会演进问题的主线。劳动范畴的理论图景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结构的映像,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模块的枢纽。因而,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欧盟法规定的基本自由包括共同市场内的商品流通自由、劳动力迁徙自由、服务业流通自由和资本流动自由四个部分,可以直接适用于欧盟国家的公民。这种规定为欧盟范围内劳工权的保护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法律保障,并赋予国际人权保护新的思想内涵。同时,对劳工权的保护促进了基本自由的完善。欧盟法基本自由对中国劳工权利保护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关注的核心命题。马克思认为劳动关系和谐是劳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资关系和谐。劳方与工会、资方及代其行使权力的管理者与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承担不同责任。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劳动与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与思考的核心问题,人的幸福是二者统一性的现实体现,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必然经由劳动而得以完成。马克思从劳动本体论出发,通过对劳动的定义和异化劳动的批判,阐明了劳动哲学之质,并借由劳动与人自由的权利、自我的确证与发展的需要,表达了劳动幸福的价值旨归。在此理论前提下,以劳动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逻辑起点与人类社会共同体历史构建的基本依据,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将人与人之自我同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性关系历史地构建起来,从而实现全部人对幸福的原初追求,使人类社会成为幸福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批判”代替“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建构其理论版图,道德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 成了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双重向度。马克思一方面用宗教批判及法哲学批判的方式完成了对道德层面与实践层面 的再次反转,另一方面从宗教和道德批判入手,进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道德 批判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始点和内在意蕴,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的伦理指向亦是如此。二者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因批判 维度的转换而将其劳动伦理思想推向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富的论证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呈现为共同生成、彼此形塑的同一过程。实现劳动解 放的过程,亦是超越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通往人的解放、实现人重新占有自己本质的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和吸 收以往劳动观念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本身,从历史生成论的角度疏解劳动与人的本质关系。 总体来说,马克思遵循了从肯定一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再到洞见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最后予以批 判超越重新复归人的本质的逻辑理路。明确这一理路和其中蕴含的人学向度,对于推进新时代人的自我理解和 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背景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研 究基于资本和职业流动视角,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多重考察和检验不同劳动力市场影响劳 动者就业质量提升的因素。研究发现: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知识人力资本、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 政治资本对提升就业质量有积极作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提升知识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弱关系 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政治资本提升就业质量;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主动、自愿的职业流动实现就业质 量的提升,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增加职业流动次数有效提升就业质量;资本因素对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不具有抑制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 就业质量的作用。因此,要充分了解劳动者的诉求与真实就业状况,帮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增加资本 ( 人力 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 ) 的投入和积累,以提升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动力,又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从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视角进行的定性研究,从经济学视角进行的规范系统的定量研究较少。《和谐劳动关系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在归纳和提炼国内外劳动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建议。其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劳动关系的“倒U型”变化规律;(2)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依法治国的背景,评估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有效性,并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强调。  相似文献   

19.
考虑和谐劳动关系相关研究的不足,借鉴劳资合作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及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提出合作分享型劳动关系构念,并依据劳动关系四分图模型作出界定。分析认为,合作分享型劳动关系实现了劳资合作与收益分享的有机结合,符合劳资双方共同创造和分享合作收益的制度追求,是理论上最理想的和谐劳动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