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诺与黄华     
王永华 《湘潮》2011,(4):19-22
斯诺与黄华,一位是撰写《西行漫记》的著名美国记者,一位是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杰出外交家。两个异国人在几十年的交往中,经历了从一二九运动到中美关系的解冻等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共从延安走向全国、融人世界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北平一路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写下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  相似文献   

3.
吕传彬 《前线》2014,(8):123-124
1936年6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位西方记者启程奔赴当时颇具神秘色彩的陕北苏区采访。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参观采访后,斯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了震撼世界的历史篇章--《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这部巨篇“像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向全世界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所在地陕北,有着一片全新的天地;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这一边,它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党史上,恐怕没有哪部书像《西行漫记》那样在海内外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了。1936年6月,由英、美几家报刊出版社资助,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怀揣宋庆龄的介绍信,在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医生的陪同下,秘密进入陕北苏区中比延安更为偏远的保安采访。斯诺是第一个到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四个月后的10月下旬,斯诺悄悄返回北平。随即,斯诺在夫人海伦·福斯特的帮助下,抓紧写作。不久后,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刊发保安访问报道,在中国文化知识界引起轩然大波。1937年10月,英国…  相似文献   

5.
孟昭庚 《党史纵横》2007,(11):32-35
1937年7月初,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一直在他北平盔甲厂13号寓所的打字机前,夜以继日地赶写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苏区和中国  相似文献   

6.
他深受周恩来赏识,基辛格评论他是"我见过的最有能力的人民公仆之一"。黄华——曾作为向导和随行翻译,协助斯诺完成了名噪全球的《西行漫记》的采访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逸彦 《世纪桥》2010,(24):40-42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是的,我应该是中国的一部分。我的一部分应该始终留在中国黄褐色的山岭上,留在她绿色的梯田上,留在她晨雾中依稀可见的岛上寺庙中,留给不少相信我或喜欢我的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8.
孟红 《党史纵览》2005,(12):47-51
提起埃德加·斯诺,许多人都知道他的名作<西行漫记>.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样一名外国人,率先不顾一切地深入国民党严密封锁的陕北红色根据地,热情采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追溯起来,一二·九运动对他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1928年,斯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受聘于国外新闻机构驻中国的采访编辑部门,曾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生活和工作了13年之久.为采集新闻,斯诺遍访了大半个中国,了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尤其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劳苦大众产生了深切的同情.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期间,斯诺积极参与酝酿筹划,认真追踪采访报道,热心保护青年勇士……这一切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增强了他进一步了解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热望与对中国前途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孟红 《世纪风采》2009,(7):25-26
1963年10月以前,斯诺多次来信申请访华。在周恩来的亲自指示和过问之下,斯诺访华的愿望又一次得到实现。1964年10月18日,斯诺以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长征是“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道路的尽头为止”。那么,在长征的前夕,作为长征始发地之一的福建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福建为中央红军长征“输血”为补充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兵员损失,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作准备,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及中革军委号召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立即开展红五月突击扩红运动。6月6日,临时中央又在给各级党组织和扩红突击队的指示信中, “坚决的要求每个省、每个县, 在6月内完成3个月(指五、六、七3个月)计划”。此  相似文献   

11.
肖舟 《党史纵横》2007,(7):24-27
1970年1O月,北京最美丽的金秋季节,西山丹枫如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中国访问。他从中国的南方走到北方,受到国宾般的礼遇。抚今思昔,这位美国老人又一次谈到了那位第一个将他引入中国“红区”的“神秘的王牧师”,并向有关方面提出要见一见当年的王牧师。  相似文献   

12.
1941年初,准备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返美前夕,他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动情地对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在美国是不会幸福的,你是属于中国的。”斯诺深深地为宋庆龄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当飞机腾空起飞的那一刹那,斯诺猛地掂出了宋庆龄那番话的分量,他突然意识到:“亚洲确实是我真正的故乡,美国反而是一片茫茫。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①确实,正如宋庆龄所预言的那样,以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因为斯诺不仅属于美国,他更属于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国情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以权威主义为特点,并对当代中国民主之特色构成了重要影响。当代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它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公民文化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20世纪初,落后的中国屡遭世界列强的侵略与瓜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组织、领导人民去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她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主角,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的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潜力所在,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精神的觉醒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华民族永葆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自觉地以自身的马克思主义觉醒,引导人民实现民族精神的觉醒,开拓民族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写进了党章。“两个先锋队”的提出 ,体现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符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1 “两个先锋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告诉我们 ,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政党是政治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之一。 2 0世纪上半期 ,中国政治发展担负着完成民族国家建设与内部民主建设的双重政治发展使命 ,具有政党推动的鲜明特征。在各政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继续革命 ,对国内旧有的封建专制政治体系进行了暴烈的摧毁 ,初步建立了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特征的民主政治 ;对外提出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实现 ,从而为赢得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国家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论述了中国实学的内涵及其主流和核心,中国实学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实学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这一进程不是线性的发展现象,而是矛盾的历史聚合体,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曲折,潜藏着各种陷阱、隐患、困境、危险,如全球经济发展危机、政治敌对、文化冲击以及个体生存家园感的丧失。为降低和控制全球化风险,人类需要确立和遵行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克己、团结、参与、责任感、全球共同体意识、理性化的契约精神、对话精神等。但是,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和历史意义。由于全球化的现代性特质,中国必须坚持和发展现代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倡导和坚持以尊重、互惠、合作和团结为内涵的共赢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