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要素和信息技术为乡村产业、生活、治理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赋能;数字化服务促使乡村生活现代化;数字素养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对数据要素社会和经济价值的低估与轻视限制了其作用的释放;农民数字素养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乡村数字治理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成熟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数字乡村的建设。针对困境和不足要坚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社会价值,以实现治理现代化;推进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以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结果是美妙的,但现代化的过程是艰难的。在它前进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社会问题与之相悖,同时它也会以“副产品”的形式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基础的薄弱与扭曲等问题提高了现代化的成本,同时现代化的发展加速了腐化的蔓延,导致了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组织的发展参差不齐,为其以后的发展潜藏了祸根。  相似文献   

3.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福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福利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框架蕴含“对福利的治理”和“以福利进行治理”两重意涵,以及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水平四个核心要素,其实质是治理理论在社会政策领域的应用。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经历了快速扩张、深化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变迁过程,为福利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推进福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深化福利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多元福利治理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完善社会政策评估机制,推动福利治理领域的政策学习。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作者就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历史过程;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的认识;三、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极具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项伟大创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坚持以农民为本,努力实现农村和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农民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准则,为每…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有深刻的自然规律基础,它是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恶化作出的反应;然而它的产生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因此人们都看到了人类发展带来的与生态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但对解决矛盾的方式却有不同的理解。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实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1.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的客观前提。在20世纪中后期,国际社会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这是由于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失衡。根据联合国、经济学家、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温州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新温州人与本土温州人相互融合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温州的建设,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温州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文明社会,从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9.
作为重要的交通承载工具,轨道交通对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经验表明,轨道交通的发展将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联动效应,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本论文在分析成都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交通引领城市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对策建议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工具的审视和选择是否合乎理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本文以理性审视社会治理概念为逻辑起点,构建了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工具选择的三维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以2006年至2017年间15个省份的180份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探究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工具理性选择上的类型差异、历史演变和空间布局。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工具选择的内容上具有管理工具应用过溢、服务工具使用充分、协同工具选择不足、自治工具发育匮乏以及具体工具内部出现选择的结构性偏差特征;时间上具有选择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以及趋向善治的特征;空间上具有选择结构的一致性、强偏好的差异性以及均衡性上东部优于中部和西部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工具使用绩效、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地方政府应积极优化社会治理工具结构,从而更好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