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阅读紧紧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出版物,自然而然地,我就成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亿万个成果里面的一个。我把我读成了我,这是我最为满意的一件事。真正的启蒙阅读始于改革开放《同舟共进》:您的书房里主要收藏些什么书?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何感想?毕飞宇:我的书房极其普通,没有什么孤本或善本,全是市面上的大路货。比较下来,存量最多的是商务印书馆和译林出版社的出版物,很大一部分还是我年轻时候购买的。我的书房空间很有限,许多书都被我处理了,一轮又一轮,但是,这些书还在。我很感谢这些书,我一直说,我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这一波作家。对我来说,何为改革开放?就是一系列应运而生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2.
与书为伴     
美好的夜晚,无声无息地向我走来。走进那狭小的书房,拧亮白炽灯,把思绪深深地浸入书中。与书为伴,我的目光像一只饥饿的小鸟,穿梭在幽深的文字丛林里。一本书就像一片绿油油的森林,充满着生机和希望,给我无穷的诱惑,那些繁简有序、疏密有致的文字组合是一种绝美的风景。这是造林者的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是思想与智慧的契合。我拍打着翅膀,留连于林中秀色,欣赏其中独特不凡的匠心。在这片森林里,我感到自己永远是一个浅薄者,但从林中走出,我的生活渐渐变得丰厚而充实。与书为伴,如同置身于一群生气蓬勃的生灵之中。它们跳跃着、啼叫着,或活泼或…  相似文献   

3.
书房散记     
陈远亮 《当代广西》2007,(24):55-55
书房,在许多读书人眼里是一方神圣的乐土。梁实秋先生甚至专门撰写了《书房》,杨光治先生也以《我的书房》为题抒发对书房的情怀。而在我的心目中,书房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古旧的木结构房屋,老式的落地书橱,临窗的书桌上放着上好的纸墨笔砚和沏好香茶的紫砂壶。书房的墙上挂两幅墨宝,最好是明清小楷,案头另置一盆墨兰。这样,茶香、书香、墨香、兰香同沁心脾,那该是怎样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意。  相似文献   

4.
如果让你归纳《沉思录》、《旧制度与大革命》、《世界是平的》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等书有何共同点,答案除了它们都曾经是畅销书外,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这些书都是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或常委推荐过的书。而公众通过这些书单,也大致勾勒出最高决策层有如此一间虚拟的书房。  相似文献   

5.
书淫及其它     
书淫及其它冰宾倘若标题有涉嫌地摊文学之类,首先声明,并非是吾故弄玄虚。实是有史可鉴。书淫者,顾名思义乃是嗜书如癣之人。史载:两晋皇甫谨、梁代刘峻,均因嗜书如命、终日手不择卷而被时人称为“书淫”。书淫,在当时确实被认为是读书者的典范。如今,历史己跨越了...  相似文献   

6.
我的书房梦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最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最细微、最形象地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对于我这样的文化人来说,能感觉和享受到的是与我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也是最重要的书、书架和书房的变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30年来我生活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房间一直都有书,自小到大,书始终是家庭的一部分。无所谓书房,反正能搁书的位置,不该搁书的地方,都是书。其实书多了,除了吓人,更多的是很让自己烦恼。书到用时方恨多,因为多,真想用就往往找不到。在整理图书方面,我远没有父亲的耐心,他能闭着眼睛说出某书的位置,我永远是随手乱放,刚看过的一本书动辄石沉大海,因为找不到而放弃,早习以为常。平心而论,书橱里的很多藏书不仅无用,而且非常糟糕,坏书永远会比好书多,书满为患早已成为很多家  相似文献   

8.
(一)大凡识字的人都读过书,然而却只有不多的人才有过被书来读的经历,这经历也许只发生瞬间,但却可能改变人的一生。我上小学时,同班有位姓段的同学,他父亲是辛亥革命时的秦省议员,家有藏书万卷。已经忘了是因为一件什么事,反正我到他家去过一次;当我走进他父亲的书房时,就猛然间有了一种被书来读的感觉,我指的是四下里一直摆排到天花板的书在我这个陌生人面前忽然全都睁开了眼睛,而且张大着嘴,仿佛要跟你说些什么似的。那种惶惊与不安简直无以言表。我很想从书架上取一本随便翻翻,但够得着的书差不多都夹有纸条,自己实在没…  相似文献   

9.
虽然“书话”是很晚才有的名目,但上溯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就觉得似乎很早了!若说较晚的话,抑或可以20世纪周作人的《药堂语录》、《书房一角》,乃至后人编进《知堂书话》的一些“书话”大家而论。若以我的见识,则可谓《求书日录》、《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诸文,系以非常之笔,记非常之事矣!另则,郑振铎、唐驶、黄裳等虽然皆是书记比读书记写得好之范例。然而,在我以为的唐文之中和、黄文之恬淡、郑文之稍显激越之中,我倒更看重的是黄裳“书话”之“精刻”、之“恬淡”。  相似文献   

10.
炉香袅袅     
中国古人崇尚焚香,而焚香多用香炉。香炉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是用来焚香薰衣;第二是书房案台必备之器物,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  相似文献   

11.
在书房里,嗅着书香,捧着那些或坚韧、或柔软的纸版书,是一种陶醉,这是数字产品无法带给你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忆大海     
耿法 《中州统战》2001,(9):33-34
这些天,我总也不相信大海先 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总感觉他如同 往年一样只是去南方小住一段日 子,不久就会回来,还会在他那间 小书房里和朋友们谈笑风生。 大海老师的书房,我视作翠绿 宁静的“都市田园”。书房极小,环 壁皆书,坐三四人即显局促。可一 旦聊开话题,天地便大得很,宛如遨游在思想与知识 的大海里。大海先生常常以睿智而幽默的语言一言道 破某些世象的真谛,听大海先生闲谈,真有胜读十年 书之感。在这间小书房里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 半天过去,有的朋友家离得远,常要提前告辞,只有我 还赖着不愿走,想多坐一会儿…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怀着敬仰和渴求之心,在书房里一口气读完由张斌、晓音主编的《创造三个世界第一的传奇书法家贺惠邦》一书,欣喜和激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感慨:贺先生书法功底扎实,路子长远,不愧为毛体书法研究和推广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4.
书房是读书人安顿灵魂的地方。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有一个10平米的小小宿舍兼书房.南向无窗.空气不流通.在预防“非典”的特殊时期尤其憋闷。我把无处码放的书籍装在几个木箱和纸箱里.芜杂而又紊乱.全无坐拥书城之感,让人英雄气短。于是,我在小屋的墙壁上写了“斗室通天”四个字以自嘲。  相似文献   

15.
沙蓬 《台声》2002,(4):40-42
日前,收到一个邮包,是从杭州寄来的,地址是我熟悉的杭州翠苑四区一幢二单元204室,那是台湾诗人明秋水先生的寓所,我曾多次用这个地址与明老先生通过信。但邮包上的署名却不是明老先生,而是他的太太谢小玲女士。我预感到有些不祥,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精装的厚书———《追寻永生的旧曲———明秋水八十自选诗集》,书中夹着一张纸,是明老先生亲书的《明秋水糊涂简记》,上面附着二指宽的字条:“这是秋水先生过世后,在他的书房里发现的他自己已写好(并已复印好几份)的,今寄一份给贵社。谢小玲”。书中还掉出一张剪报,是…  相似文献   

16.
郢书燕说     
郢(音影,楚国国都)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同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相似文献   

17.
幺叔的日记     
今天是周末,我闲暇无事,决定去幺叔家串门。在幺叔家里,我发现幺叔有了一间书房,书柜里除了有不少书籍外,还有一摞日记本,上面记载着他几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于是,我端坐在书桌旁,轻轻弹去日记本上的灰尘,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曹德旺 《今日广西》2014,(10):32-32
我现在的老婆是我的结发妻子,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帮我煮饭、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讲不好普通话,人家会笑她。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控股的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因为在我还没有富起来的时候,我曾经对婚姻徘徊过。  相似文献   

19.
凯娟 《公民导刊》2012,(4):52-53
十年前,灯红酒绿的解放碑有了一家朴素的民营书店,里面散发的人文气息,令我这种嗜书而又不愿在气势磅礴的大书店里寻寻觅觅的懒人,感受到了这家书店的谦逊气质。店主人选择的书籍种类,以及看似随意却是精心摆放的书堆,让人错以为回到了父亲的书房,凌乱而温暖。店里那些几乎就要绊脚的的书堆,缠  相似文献   

20.
文强 《春秋》2009,(5):49-52
读史在于化气为何?我的父亲是湖南高级师范学校和日本法学专门学校的高材生.他爱好文史哲。我从10岁左右即在他的书房接受历史教育。为了便于对我与胞弟文健的课读.父亲在书房里加了一张八仙桌。父亲研读二十四史,时常在书眉上朱批作注,或圈圈点点,显得十分投入,一连几小时却无倦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