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 《创造》2015,(10):78-79
彩云之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保留下了千年的手工技艺,彝族刺绣、傣族织锦、剑川木雕、建水紫陶、乌铜走银、白族扎染、尼西黑陶以及滇派内画等,这些种类繁多、风貌独具的技艺,是云南无穷的文化遗产. 手握精彩,云南文化要站上时代风口,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等风来.  相似文献   

2.
彝族“拖小姑娘”的社会现象在彝族地区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引发村民械斗杀人、伤害等刑事犯罪。有人说是民族风俗,受法律保护;有人说是借民族风俗行“流氓”之实,应当予以打击。本文略作分析,供处理相关案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支系众多的民族,其服饰种类之多、内涵之丰富,在西南各民族中堪称首位。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生动载体,它经历了一系列既有传承又具变异性的历史蜕变。本文尝试从服饰形式、质地、色彩等方面对彝族服饰的传承进行初步探讨。一、服饰形式的传承彝族传统服饰形式之特色突出地体现在头饰、背饰和尾饰。(一)头饰传承。头饰是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最醒目的标记,头饰传承具有神圣的含义。彝族的头饰继承了古老的传统,保留了较多的民族特色。彝族男子头饰由来已久。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彝族男子…  相似文献   

4.
斯蒂文·郝瑞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卓有成效的少数外国学者之一,他从实地考察出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彝族的历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教育、彝学史等等进行了学理性的思考、研究和梳理.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宣传介绍彝族,同时也有助于从客位的角度丰富西南民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李浩淼 《前沿》2012,(4):129-131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鉴于民俗习惯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文章在对凉山彝族婚俗中的身价钱调查的基础上浅析其成因,同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不仅建立起了大小不一的民族政治体系,而且也采取了诸如鬼主统治、家支制度、等级结构等具有突出民族文化特征的体系形式,成为西南民族中特色甚为鲜明的一个民族.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从文化层面探讨彝族文化,而专门从政治学的视角来分析彝族政治体系究竟是如何维持自身运作的尚不深入,尤其是对于在国家制度与彝族文化交互作用下的彝族村落,其当前的权力格局状况又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围绕这一问题,笔者对一个具有浓郁彝族文化的村落栖村[1]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现依据调研结果,对彝族村社权力的结构、运行及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彝族是制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一员。不仅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有铜鼓的考古资料,而且在彝文文献里有制作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彝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滇、桂边境的彝乡村寨,铜鼓礼俗还保存在节日文化和“腊摩”的彝巫文化之中。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的发掘、整理和公开问世,更有力地证明彝族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正滇池西南岸的晋宁,距离昆明主城区60余公里。滇王印、郑和等闪亮的历史文化符号,揭示了晋宁深厚的底蕴。晋宁被外界忽略的一面是,它同时也是多民族生活的地方:南部山区有两个彝族乡,境内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彝族、回族,也有哈尼族。此外,晋宁虽距现代化的中心城市较近,但山区的生活一度较为贫困,而今这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上海婚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念琪 《传承》2010,(7):62-63
婚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折射。上海,这座沉淀了丰厚的中西方文化城市,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下,演绎了其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凉山是我国彝族的最大一个聚居区,自古有彝族先民居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凉山彝族与祖国内地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血肉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彝族社会历史和西南地方史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我们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兰坪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垭口,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三江之门",不仅是连通三条大江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中国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部。普米族游牧文化、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古老文化、傈僳族传统原生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同的语言、歌舞、节庆、服饰、宗教、饮食、居住、风俗  相似文献   

12.
以龙云、卢汉为首的民国彝族上层统治集团崛起后,在他们的家乡滇川黔边兴学、劝农、发展经济、建设地方,给本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本文爬梳史料,在详尽考察该集团上述事迹的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彝族社会的变迁。认为民国时期的滇川黔边彝族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阶级出身的限制和统治者之间的利益争夺,这种由民族上层的个人行为带来的社会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汉族移民在四川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 ,指出汉人在彝区从事的农业、工商业等经济活动 ,加快了彝族社会的发展。汉彝各族在社会经济交流的同时 ,文化上也相互渗透 ,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相似文献   

14.
关于凉山彝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彝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共三百余万,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一百多万聚居于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自称“诺苏”,讲彝语北部方言,直到解放以前,其社会发展还处于奴隶制度阶段。关于彝族族源和凉山彝族来源的问题,至今还无一致意见。对凉山彝族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因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政治文化体制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余氏作家群的创作大致呈现出家族性、以诗歌创作为主要体裁以及将汉文作为书面表达工具的基本文化特征。与西南其它少数民族作家群相比,这些文化特征虽有表面的相似性,但实质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仍有较大差异。贵州彝族余氏作家群的独特成因在于余氏家族少数民族贵族身份、彝族独特的文字和文学传统以及彝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突与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吸收.大理白族在其民族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周边主要民族的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和互动,并造就了其融合汉族、纳西族、彝族等众多民族文化元素的习俗,这些习俗包括了岁时节日、居住习俗、婚俗、葬俗等方面,而这种文化互动的发生又是由白族生活的自然环境、面对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该民族自身的选择和创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迎来了自治县成立50周年华诞。被称为“小凉山”的宁蒗,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域面积6025平方公里。全县辖14个乡1个镇,居住着以彝族为主体的12种民族,总人口24.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72%,彝族占总人口的63%。境内有以泸沽湖、青龙海、吉意溶洞、永宁温泉为代表的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有以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文化、普米族韩规文化为内容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以彝族火把节、摩梭人转山节、普米族吾昔节为载体的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服饰、民居…  相似文献   

18.
与对中国文化的抽象而空泛的争论不同,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同志在微观的、实证的研究方面做了实事,写出了一部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力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各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在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新教在不平等条约的帮助下强行深入中国内陆传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川滇黔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展开活动。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对川滇黔三省彝族社会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彝族民众困苦的物质生活;促进彝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彝族近代知识分子的培养;促使彝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彝族的宗教观念、生活习俗、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多方面的文化,哲学思想也不例外。本文中将要论述的《西南彝志选》就是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