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约组织是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之一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军事冷战政策的重要工具。冷战结束后 ,北约的国际作用变得飘忽不定。在伊拉克战争中 ,北约的作用相当有限 ,与此前其在解决波黑问题、前南军事打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相比 ,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 ,首推北约组织联盟体制及其安全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就短期而言 ,北约的动态呈现弱势 ,就长期而言 ,北约的国际作用将进一步走强。  相似文献   

2.
东平 《当代世界》2009,(4):37-39,18
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马拉松式辩论,最终以329票支持、23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4月3日和4日,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将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和邻近的德国西部小镇凯尔举行峰会并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  相似文献   

3.
法国决定重返北约一体化军事架构,目标有三,即提升法国在北约联盟内部的地位,力求与美国等国改革北约,使之朝着有利于法国、欧盟的利益方向发展;消除盟国、盟友对法国倡导的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疑虑,促进欧洲防务建设,以此平衡北约;建立欧盟和北约的良好合作关系。究其实质就是,法国希望通过重返北约,实现以上目标,达到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但是,法国重返北约能否提升法国在北约的地位,主导北约的改革;能否促进欧洲防务建设和改善欧盟和北约关系,存在很大变数。如果不能成功,法国会因此而丧失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3-4日,来自欧美28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及相邻的德国西部小镇凯尔举行峰会,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同时欢迎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接纳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成为新的成员国。北约当年是作为冷战的产物—华约组织的对立面应运而生的,如今,华约早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5.
郭籽实  洪邮生 《国际展望》2022,(4):132-152+158
韧性问题目前已成为西方国际安全与国际组织学界关注的一项重点议题,其理论前提是当“全面安全”无法实现时,各行为体必须从内部思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应对方式。在北约新一轮改革进程中,韧性建设成为其应对内外安全危机的新方案与组织改革的重点议程。北约韧性议程聚焦于危机前预防与危机后的抵御与恢复,强调民事力量对军事职能的支持与相互合作。目前,北约已经为自身及各盟国建立了韧性目标,并且明确了各行为体的职能和责任。由于韧性议程的安全逻辑以及当前地区冲突与大国竞争再度加强的国际背景,北约的韧性建设呈现出鲜明的特征。近年来,北约不断将韧性议程整合到疫情应对、军事演习与行动中,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北约韧性建设也面临着资金短缺、韧性指标难以量化和各盟国认识与合作不足等问题。分析北约韧性建设与其组织转型的关系、评估其对欧洲安全格局与大国关系的影响,对于准确而理性地研判北约的未来走向,把握中国与北约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24日,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进行了空袭。北约的军事行动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对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机制的蔑视和公开挑战。 一、北约利用科索沃问题 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00万。这里的居民主要是阿尔巴尼亚族人  相似文献   

7.
北约是西方国家集体防御的 一个军事同盟组织。在长期的冷战时期,它主要是以对抗前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为根本使命,并以确保盟国的军事安全为存在理由。但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华约和苏东集团的垮台,北约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没有了存在的名份,因而在一段时间内它曾面临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经过两轮大规模东扩,北约成员的数量也由此猛增至26个,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之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目前,北约开始将未来发展的重点放到机构转型上,以求能适应"9.11"事件后全新的国际安全形势的需求,成为一支势力遍布全球,并能对世界各国安全形势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政治、军事集团。  相似文献   

9.
正刚刚落幕的北约峰会,以进一步加强集体防御和威慑能力为牵引,实际上强化了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对欧洲地缘局势的未来而言,具有根本影响的将是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的演变。三方的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将不断磨合,其中既会有碰撞也会有协调。北约与俄罗斯新一轮地缘博弈,将对中国国家安全带来间接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约在冷战结束之后先后提出建构欧洲安全秩序的一系列设想,例如以合作和对话为主导的建构方向、扩大北约联盟体系、建立多元合作下的欧洲—大西洋区域安全秩序、共同抵御非传统安全挑战等。在实践中则力求加快机制改革以及自身实力建设、以东扩传播北约的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北约上述设想及其实践取得一定进展,其集体安全精神与共同安全理念获得广泛认可,北约和欧盟成为欧洲两大支柱,欧洲缓和形势得以延续。但是,上述设想及实践并未摆脱单边主义思维的制约、在政策与实践中存在诸多错位、以对话协商之名行竞争与对抗之实、应对欧洲多重安全威胁不力,过多倚重军事而缺乏政治、经济与文化关注。同时,本文认为,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从长期看会由乱生治,其有序与合理之处将凸显,并将呈现条块化与多层次结构,其外向型横向联系将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北约经历了四次战略职能的转变。前三次转型使北约从一个军事联盟走向安全—政治联盟,实现了职能的全球化、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以及与外部第三方的合作。乌克兰危机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北约进行第四次转型,使其关注重点回归至集体安全。北约"与时俱进"的转型实践及经验,对作为新兴发展的以区域安全和经贸合作为目标的上合组织战略定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处理与俄罗斯关系问题上,上合组织仍需重视俄罗斯作为创始成员的地位和作用;在重点关注领域方面,上合组织今后还需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给予更多关注,并重视具体应对技术手段的完善;在成员扩大问题上,上合组织还应在新成员国加入标准和程序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虽然北约和上合组织根本性质不同,但都关注区域安全问题,二者关系并非并且也不应是对立或对抗性的。适度寻求可能的对话与合作,有助于应对某些全球性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北约走向全球化的黄金年。4月27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正式外长会议,为半年后的北约里加(拉脱维亚首都)峰会作准备。索非亚会议抛出了一个新命题,即加强与非成员国,如钉在俄罗斯脑门上的芬兰和瑞典,以及对中国和俄罗斯形成东面围堵之势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等西太平洋国家的关系。这完全是美国自己的围堵战略的北约翻版。假如该命题得以成立,非成员国转换身份为成员国,也只是一步之遥,北约将重新在世界地图上划起敌我边界线。尽管多数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对上述命题并不苟同,但北约南下的步伐倒是…  相似文献   

13.
2008年4月2—4日,北约成员国首脑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本届峰会是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有26个成员国和20多个伙伴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此次峰会除了召开北约最高级别会议——北大西洋理事会会议外,还召开了欧洲一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会议、北约一俄罗斯理事会会议以及北约一乌克兰委员会会议。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东扩问题、阿富汗问题以及北约能力建设问题等三项议题。  相似文献   

14.
柳思思 《当代世界》2012,(11):35-37
近期土叙边境连续发生的多起越境炮击事件,土耳其议会1月4日通过动议,授予政府为期一年的全权调遣军队跨国界作战。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10月9日在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上表示,如有必要北约会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来支持成员国土耳其。至此,北约已经做好了借力土耳其以介入叙利亚危机的准备,即北约通过土耳其对叙利亚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1月28-29日,北约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召开了两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北约26个成员国的11位总统、15位总理及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与会.这是北约自2004年实现最大规模东扩以来在新成员国举行的首次峰会.会上讨论了阿富汗问题、北约能力建设、能源安全以及与非北约成员国合作关系等问题.此次会议后,北约未来的发展方向,北约与欧盟、与美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北约未来新走向势必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90年7月,北约伦敦首脑会议宣布冷战结束。同年11月,当时的北约16国和华约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6国在巴黎签署“22国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在欧洲关系新时代开始之际,它们不再是敌人,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互相友好”。  相似文献   

17.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缩写NATO),由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曰在美国华盛顿签约成立。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组成。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德国(原西德)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先后加入。内部机构有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国务秘书处、军事委员会等,另有4 个战区司令部。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赛尔。在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几十年的对抗中,它赢了,但它没有打一枪。而在它最强大的对手消亡后,它打起了自己的第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亮相”了:动武的权力、战争目标和作战能力都受到广泛的质疑,内部运作混乱而笨拙——它采取行动需要19个成员国达成一致。 北约最初的作用,用第一任秘书长伊斯梅的话来说,是:赶走俄国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它一直自认是一个保护西欧不受苏联入侵的防御性组织。而现在,克林顿等一帮新人认为老北约已经过时,他们要建立一个新北约,一个积极进取,准备对武装入侵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威胁”——比如说“种族压迫和地区冲突”等——进行斗争的“新时代的新北约”。  相似文献   

18.
于时语 《南风窗》2010,(25):84-85
<正>里斯本峰会上的协作和争吵,预示了北约的新定位、阿富汗战争前途以及俄罗斯的亚洲雄心。11月19~20日北约里斯本峰会上,美欧缩小战略分歧与俄罗斯北约增进合作是两大趋势,而阿富汗可能倒退回1994年塔利班异军突起时的局面,则是其中的催化剂。进一步看,这次峰会上的协作和争吵还预示了北约的新定位、阿富汗战争前途以及俄罗斯的亚洲雄心。  相似文献   

19.
高华 《当代世界》2014,(12):40-43
<正>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急剧升温。俄罗斯出兵占领克里米亚,引发了冷战以来最严重的东西方危机,俄罗斯与北约关系骤然剑拔弩张。乌克兰危机起因诸多,内部纷争难以和解,外部势力插手不断,但本质上是地缘政治争斗,源于俄美因北约东扩引发的战略博弈。北约东扩的缘起北约东扩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北约战略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冷战结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震动和争议的最重大事件之一。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0.
2006年ll月28-29日,北约成员国首脑峰会在里加召开。峰会期间,北约宣布,它的新型快速反应部队(NRF)已具备全面行动能力。然而,北约快反部队在未来的用途、资金及成员国的参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