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法律是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促进因素。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综合协调型三种类型。在中国现阶段,可以采取综合协调型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但又重点依赖政府主导型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来推动节约科技进步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根据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类型选择,我们发现中国节约型社会科技法律促进机制目前在科技立法、科技执法、科技司法、科技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完善:第一,与时俱进地推进与完善科技立法;第二,循序渐进地改革与强化科技执法;第三,因势利导地改革与完善科技司法;第四,因地制宜地实施与推进法律监督;第五,竭尽所能地强化科技法制宣教。  相似文献   

2.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除了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全民动员之外,还需要法治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需要法律的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一直困扰、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必须首先予以解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规定,为农村改革作出切实可行的部署。但是,改革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只有法律的支撑,才能推进改革的步伐、巩固改革的成果。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人大机关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工作力度。”因此,人大机关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相似文献   

5.
税收作为政府所掌控的最主要的经济杠杆和宏观调控手段之一,能够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促进、保障作用。为此,就需要我们积极、认真地构筑和完善旨在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税法制度与体系。首先,应尽快修订、完善我国的《资源税暂行条例》,改进现行的资源税计量依据、征收办法.促进我国矿产资源有效节约地追行开采。其次,积极制定燃油税法,及时开征燃油税,努力打造一个节约型的汽车社会。  相似文献   

6.
现在,“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社会生活的主题词。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辈们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周官·太宰》记载:“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三日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相似文献   

7.
汤黎虹 《行政与法》2007,(11):25-27
在以往的社会建设中,政府效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社会建设权力过于集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构建由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体制,集中全社会力量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前,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明显,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迫切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加强对资源节约使用的法律监督,就必须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法律监督机制,将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公民的直接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法律监督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保障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度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诩,在泱泱十三亿人口为分母,加之这数十年来的资源无计划开发与浪费,造成各领域资源紧张,缺水、缺电、缺煤等现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一时成为国人热议的话题,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家庭”等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特别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办公区域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度的出台。这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率先垂范,有力的推…  相似文献   

10.
徐建明 《法制与社会》2012,(21):214-221,227
保障性住房建设将会成为房产企业又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归纳起来主要分为BT模式、代建模式、配建模式三种模式.本文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种模式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控制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视野下的法律制度供给时序均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及时而有效回应.在分析法律制度供给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法律制度供给时序均衡经常受到供给主体、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提出从理念基础、立法模式、策略和方法论层面提高法律制度供给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伴随着哲学价值论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关于法律价值的讨论在我国法学界正在展开和深化,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简单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演方法,把哲学价值论关于价值的普遍定义直接套用于法律价值,得出法律价值就是法对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有人还套用负价值概念得出法律负价值的结论.这种逻辑演绎由于未能足够重视法律的特殊属性而流于空洞;二是由于看到了法律价值不可能离开法律的一般作用和功能而独立存在的特性,便直接将法律的价值与这种作用和功能等同起来,这就使探讨法律价值在理论上失去了相对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了空前的全面建设时期。但同西方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相比,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在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加入WTO以来,很多外国的信用机构不断的涌入,给我国的信用建设带来了更大的威胁与挑战。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的角度上论述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殷建国 《法制与社会》2011,(36):199-201,203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借势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大好形势,借力依法治国理念和战略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引深,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导、引导.监督作用,展现法律能力提升带来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本文从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实现社会管理法律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出发,从树立依法治国和法治化治理的新意识,用法治建设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法律提供坚实保障是新时期的基本标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建设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新目标的基本前提来阐释实现社会管理科学性的必要途径,为实现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新的起点和新平台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谢艺 《法制与社会》2012,(28):141-143,145
检察机关作为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管理主体,其自身在参与建设和管理中有着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且对于现今广州所面临的形势检察机关更应该积极投身于建设与管理中,发挥自身法律监督等职能,遵循建设与管理中的理念机制与方法,着实参与到社会建设与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16.
法律监督,是落实中央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措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也面临着队伍力量不足、工作难度增大、法律权威动摇、立法滞后等问题。检察机关要从职能工作、法治理念、队伍建设这几方面做好法律监督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充分认识信用建设试点中的法律障碍 ,对于构建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制度是目前国家法律体系中相对缺少的一项制度,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从整理城市林业建设的现状入手,对城市林业建设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11,(9):78-78
郑晓均在《光明日报》撰文认为,法律建设在推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中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为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首先是通过社会管理立法来进行,而最大的利益协调工具就是社会管理立法。因此,应当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管理法律建设的立足点,即要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方式、领域等问题法制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应用于多学科的理论术语,"制度"为完善和推进社会稳定法律建设提供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制度是社会结构组成、社会成员行为和社会文化传统的主要载体,承担着分配和传递资源、教化和凝聚人心的功能。社会稳定法律建设要以制度为切入点,着眼于增进制度的包容性、弹性和应变能力,以法律为管理决策和资源分配提供民主、公开、透明的规则和程序,开辟意见表达、交流以及权利救济的畅通渠道,公正、高效地处理群众中产生的纠纷和冲突,进而奠定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