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看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似乎与阐释人类学的主张直接相悖,然而,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所反对的并不是阐释本身,而是单一的规则的某种阐释.近来人类学学科发展中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阐释人类学与阐释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强调深度描绘来阐释内部的意义.它所强调的阐释并非桑塔格反对的那种单一化的阐释,事实上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直都在尝试多种阐释形式以求达到恰当真实的反映文化的目的.总之,桑塔格"反对阐释"的主张其实与当代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议程是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反对阐释的正确理解对于理解阐释人类学具有相当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霞 《求索》2011,(6):216-218
桑塔格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思想曾经是文艺学美学的热点,国内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撰文对之进行阐述。但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研究,至今未有。此二人之"新感性"都重视感性和艺术,差别在于对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存有不同。明辨二者"新感性"思想之异同,对于我国文艺学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明观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重心经历了一个历史性波动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思维定势下,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理解主要集中于揭示资本的野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下,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主要体现于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普适文明的思想;而2007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重心转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揭示.从更长的历史周期来看,强化《资本论》中的商品文明、货币文明和资本文明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理性,促进中国社会转型,应具有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5.
我们读了《美学论丛》1980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蔡仪同志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蔡仪同志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我们深受启发。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美学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现代美学界也有巨大影响。因此。对他的美学思想作正确的评述,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珊·桑塔格虽然以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但其文化批评的力量却是源于其小说中溢出的能量.本文以桑塔格发表的主要小说进行分析,首先探求其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中真、善、美的表现;接着分析并且揭示出这些小说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它们分别是形式美、人的存在、女性主义和读者的审美参与及再创造.对桑塔格小说展开美学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桑塔格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方 《理论月刊》2007,(7):49-53
本文参取当今学界对海德格尔的多种译介、评价和研究,对这位存在主义思想大师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其诗学观述其大要,发其精微;间有与中国传统美学及文论的联类阐释,以见海德格尔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所固有的美学、诗学内涵和特殊魅力,以及对开启文学批评新思维的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是张文勋教授近年来的又一部新著。如果说,作者的《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结合古代美学理论,阐释剖析古代诗词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蕴,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此书则展示了张先生对古代美学思想本身的纵深探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全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结成。这些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却又都贯穿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即以儒道佛的美学思想为经,以各种具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命题为纬,着力于勾勒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演进、发展,其深层哲学背景,及美学层面的丰富内涵。换言之,作者紧紧抓住儒道佛美学思想既差异又融合这条主线,深入剖析美学家们在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与道教生命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冰  何松 《求索》2005,(12):129-131
《道德经》关于“道”的哲学思想,为道教乃至中国传统自然生命美学奠定了哲理框架,涉及了生命美学的哲理基础、基本内涵、相关范畴和哲学意义。重新解读《道德经》,有助于道教和中国传统生命美学的美学理论与现代哲学、美学思想接轨,发挥生命美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在西方近代的各种美学流派中,经验主义的美学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的美学家的座次中,休谟(1711—1776)应当占踞重要的一席。休谟一生没有撰写过美学方面的长篇巨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人性论》、《论怀疑派》和《论趣味的标准》等专著和论文中。休谟没有去建构包罗万象的美学理论系统,他着重探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美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一、美的根源在哪里,美的本性是什么?二、在肯定审美趣味的个人差异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刘方涛 《传承》2010,(24):44-45
《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它反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为反对本本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艺理论的核心,“应和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产生了绵延的效果历史。百年来,学界围绕“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效果、比较研究,以及评价等论域进行了深入阐释。但是鉴于波德莱尔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应和”思想关涉现代性的基源问题,并引发了后世的“问题美学”现象,亟须拓展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阐释。中国真善美合一的生命美学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借鉴中国生命美学思想,可以为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类美的生存贡献中国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3.
李冰燕 《前沿》2012,(9):49-51
荀子这位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治学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美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且在每个领域都建树非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我们还在受用。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劝学》篇等相关篇章,对荀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作了阐释,并分析了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钰玫 《传承》2010,(36):142-143
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成为一股热潮,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重构美学》因探讨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而在西方受到高度的重视。通过简要地分析韦尔施在其著作《重构美学》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阐释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及审美泛化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5.
孔扬  姜大云 《前沿》2013,(7):40-44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资本论》文明观的阐释重点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波动。而从更大的历史长波来看,强化《资本论》中的商品文明、货币文明和资本文明研究,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理性、促进中国社会转型,具有更为突出的思想效益。《资本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与现代市民的平等性、货币依赖与现代市民的独立性、资本增殖与现代市民的创造性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民理性建构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斯宾格勒的艺术思想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历史研究中,他反对线性的进化论史观,而提出一种结构主义式的“文化形态学理论”。他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基本象征物,此乃各民族艺术风格类型的内在依据。具体地,他分别以“阿波罗”、“浮士德”、“路途”、“道”等作为古希腊、欧洲、古埃及与中国艺术民族风格类型的文化象征。斯氏文化理论与艺术思想对我们今天建构富有本民族特色美学理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学贯中西、识见超卓,在他的《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在征文考献的娓娓谈论中,随处有深刻的思想闪光,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阐释之循环”就是其中一例。其“阐释之循环”论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扼要分析了这种理论形成的原因,并对其在学术上的价值以及对现实的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已经发表四十六周年了。现在,党中央号召全党都要重新学习《反对自由主义》,这对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一定哲学基础之上,并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动和超越中形成的.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阐释与分析,试图揭示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独特本质.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尽管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对现代美学乃至整个现代西方思想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霍明宇 《前沿》2014,(19):68-71
屈原所做《楚辞》渗透着他的审美理想,与儒家文化进行一番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具有既相通又相反的美学特质。注重言志载道的社会功用,善用比兴寄托暗示文本的深层意蕴等,是其相通之处;而在对待人生出处穷通的抉择和态度、抒发情感的基调、艺术表达的风格等方面,则又体现出恰恰相反的审美特征。分析《楚辞》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相通和相异之处,有助于丰富对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认知,更为清晰地阐释传统文化中那些独具风格的思想和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