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当时,因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许多人担心"单独二孩"会使我国人口增长会出现骤然高峰期。国家卫生计生委预测政策调整后的一段时期,出生人口将会适当增长。2015年全国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可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  相似文献   

2.
王天义 《阵地与熔炉》2000,(6):70-71,76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人口太多,人口太穷。一方面中国政府为了减少人口,自70年代以来推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使人口增长率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有人测算,30年来,中国少生了3亿人;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了使人口富起来,自70年代末期以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这是巨大的历史功绩。然而,问题正从这里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至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在绝对减少。当劳动力出现短缺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降低,超过8%的高增长时代将不复存在。一、放慢中国变"老"速度从现在的人口结构看,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单独二孩"政策被寄希望于在远景中放缓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人口控制政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以降低生育水平为要求、以提供和实施避孕节育措施为手段的政策体系。该政策初步形成于1962年(推行于城市和农村人口稠密区),对城市居民生育行为由多育向少育转变有积极引导作用;全面实施于1973年,以晚婚、最多生育二孩和间隔四年为要求,对民众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育行为有极大矫正作用,使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强化于1980年,以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为标志(农村实行的则是一胎半政策)。这一政策将国家人口控制目标放在首位,城乡生育率在短期内降至更替水平及以下,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新一代青年人婚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改变,晚婚、内生性少育成为主导。有鉴于此,二孩生育限制逐渐放开,进而放开三孩生育。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资源又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淡水资源也只有世界的1/4,却要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为了保障全体公民不仅得到温饱,生活水平还能逐步有所提高,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而不可能等到经济高度发展之后带来人口出生率的自然下降,因此,中国早在30多年前就把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结束,再也不受"双独二孩"或"单独二孩"政策的限制。文章从经济学的视点出发,分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理和意义,探讨全面放开"二孩"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二孩"政策给予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正模 《重庆行政》2013,14(1):31-35
20世纪末,一些国外人口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东亚经济奇迹"现象时发现,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数量的比例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储蓄用于抚养的比重相对较低,往往可以产生加快经济增长的效应,从而为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与福利。  相似文献   

8.
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发展的重要变量,"全面二孩"政策会对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未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和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两种生育方案下未来中国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进行预测对比。发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减缓我国人口规模急剧下降趋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实现未来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平衡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均匀至少需要84年时间;出于成本考虑,"全面二孩"政策可能会造成生育阶层化,进而影响未来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解决生育阶层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9.
周洁 《人民公安》2014,(4):30-3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们口中的"单独二孩"政策就此得到广泛关注,有太多中国人在为一个和自己并不相关的政策叫好。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单独二孩"政策究竟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单独二孩"政策是自本世纪初进行"双独二孩"的政策调整以来,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领域所作的新一次重大变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以"一胎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从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来,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劳动力红利还能享受多久成为人们不断追问的问题。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一胎化"政策再实施下去,必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应尽快加以全面调整。2011年两会,《今日中国论坛》记者从小组讨论会上获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名提出中国要尽快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政策的动态调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变化。人口政策从"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到"全面二孩"的转变,表明了我国人口发展观已经从视人口为经济增长的拖累,严格控制增长,逐步转向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当可控的人口增长模式。然而,上述人口政策的转变仅仅是近5年内完成的,"全面二孩"制度短期内能否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文章通过对人口制度转型的演化分析,强调旧制度的功能性锁定、人们的生育偏好降低、认知模式趋于稳定、演化博弈策略均衡,对夫妇生育选择的影响。对"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出如下建议,重塑生育制度结构;创造与生育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加强人们生育认知模式引导;注重制度实施后的动态跟踪,并不断修正。  相似文献   

12.
"单独二孩"作为一个压力测试和政策试验,有助于对未来生育政策的改革方向和策略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鉴于"单独二孩"和"全面放开二胎"效果的类似性,我国育龄妇女的终身生育率仍然将低于人口更替的生育水平的现实,从现在开始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调整是可行的。从充分满足民众的生育需求和维持宏观人口发展均衡可持续的目标来看,建议从2019~2020年开始,在"全面放开二胎"以后逐步落实向"家庭自主生育"转变,以及实现计划生育向家庭计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家庭计划"政策采取尊重民众自主意愿、注重宣传教育、结合经济诱导机制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影响了个体生育意愿。这对大陆调整人口调控政策大有启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台湾地区人口增长势头迅猛。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台湾推行了与大陆计划生育政策类似的"家庭计划"政策,取得显著效果。缘起台湾地区在1945年光复后,受战后"婴儿潮"、死亡率下降及国民党退台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在36‰左右,并在1951年达到了38.4‰的历史最高值(见图1)。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也从1945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开信》的发布,成为我国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点。从人口增长、人口控制和人口问题3个角度可勾勒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后《公开信》时代的新人口问题,集中表现在少子高龄化和性别失衡两大挑战上。真正"以人为本"的人口控制应降低非意愿的不育率、非意愿的生育率。为实现适度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主张"人口优化"理论:一方面,淡化人口数量的硬性控制,实现家庭计划的自主性和社会计划的保障性;另一方面,优化人口生态的演进控制,保障人口生态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还权于民,赋权于民,造福于民"是人文计生、和谐计生和幸福计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意愿低生育普遍出现的新时期,"减少一胎、鼓励两胎"是符合中华民族大利益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解韬 《人民论坛》2012,(20):12-13
毫无疑问,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功绩巨大,如控制了人口的盲目无序增长,减少了成年人就业压力。但人口加速老龄化、劳动力人口减少、性别比失调等问题都与"一胎化"相关。是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有必要反思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背景、计划生育的功绩及后果、计划生育政策未来应该如何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低生育形势以及人口政策未来走向,不仅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和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基于宏观计划与微观个体并重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面临的诸多困境及可能出路。人口形势方面,中国实现低生育水平已近30年,目前已进入极低生育率阶段。而低生育的人口形势背后反映的是民众普遍的低生育意愿,经济社会发展、限制性人口政策、东亚国家的家庭和制度安排是形塑民众低生育意愿的主要力量。在中国以往低生育进程中,有关低生育水平下该实行何种人口政策由于人口理念的不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不过,在当前超低生育率面前,学者和民众需要暂时搁置人口理念分歧,共同应对日趋严峻的低生育形势。鉴于三孩政策下民众生育意愿很可能继续下行,三孩政策的生育率提升效果也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尽早考虑完全取消生育限制并择机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互动邮箱     
正chinatoday@china.com.cn或@今日中国China Today v"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贵刊2014年第二期《人口大国之困》一组文章报道了放开"单独二孩"政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的热点话题,虽说现在"单独二孩"新政已经出台,但这个话题热度依然未减。据专家估计,"单独二孩"政策全面落实后,在中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他们是一方独生子女,且已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妻。  相似文献   

18.
人口政策执行的结果,对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轨迹的进行梳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主要从生育率、死亡率、净增率、总和生育率的历时态变迁中,讨论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及其对当前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对未来人口政策的改革提出了"三步走"的政策性建议:第一步,在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之后废止原有限制生育的政策;第二步,在2021-2025年实行家庭友好型社会建设,逐步但富有实效地减轻育儿成本;第三步,2026年之后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先从第二孩开始为未成年子女提供一定生活补贴及其他可能的社会服务,从育龄妇女的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刺激生育。  相似文献   

19.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20.
"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二孩"政策落地,意味着胎儿健康权与配偶知情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婚检制度规则重构进行设计,即鼓励自愿婚检、采取免费或优惠政策作为立法策略,实行"婚检—孕检"双轨制政策,为缺陷人口出生干预构筑双层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