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30个省(市)1999~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省公顷”口径计算了中国五大区域的生态足迹,对五大区域的社会抚养系数、生态足迹、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进行了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在协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生态足迹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消耗的依赖度远高于对人口要素的依赖度,且经济越发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小,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红利效益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未来中国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地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转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到来之际为经济发展开启了“人口机会窗”。其突出表现为劳动力数量丰富,社会抚养比低。加之低生育模式与逐年减少的出生人数,有助于经济投资增长及教育支出宏观和微观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长。这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飞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人口多和增长快,与事实不符。中国目前所遭遇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人们消费与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人均资源消耗不断增多的过程,国民贫富与人均自然资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对人口发展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服务业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占西方国家的GDP比重高达60%至70%,而我国到2005年仅为约40%,在未来20年中,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展服务业将是我国首要的任务,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和最紧迫的任务,同时更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以自主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突破口,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探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也是解决前进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在要素资源投入、资源利用方式上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 ,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影响 ,增长效率较低、速度较慢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 ,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加快这一转变的进程 ,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过去20多年,由于受货币主义的影响,西方各国普遍推崇货币政策、轻视财政政策,担当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的是各国的中央银行。近几年来,西方各国开始强调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以使货币政策产生更好的效果,宏观政策的这种调整不仅在各个国家(集团)之间有所加强,而且得到像IMF等国际组织地鼓励和支持。西方国家的这些经验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遵循人口转变和后人口转变理论,长寿时代的到来是人口发展的规律性结果,这既标志着人类社会实现了长寿预期的文明成果,也引发了诸多经济社会新变化。充分认识长寿时代人口机会的潜在优势,匹配适宜的政策环境以适应发展新要求,探寻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需要从继续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发展全民终身教育、构建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力,从数量、质量和配置等多重维度深度开发长寿红利。  相似文献   

13.
都阳 《人民论坛》2013,(7):28-30
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依赖于经济效率的改善当我们讨论人口红利时,通常的含义是在既定的人口总量下,是否存在着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结构。很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社会中生产性的人口比重高,需要抚养的人口就相对少,这种人口结构就有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当一个社会的抚养比上升,人口  相似文献   

14.
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 以经济增长对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对要索生产率的提高的依赖程度的差异,我们可以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五种类型:完全粗放型、粗放主导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国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的变化历程,基于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开启,人口红利随即产生,直至2050年左右消失,持续约60年的时间。人口机会窗口开启是人口红利收获的重要标识,合理的就业政策是同步实现人口红利获得与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无法脱离人口机会窗口而存在,单纯利用就业政策无法持续延长人口红利收获周期。人口红利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转变,未来人口结构变动应着力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期在人口红利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之间持续优化。人口红利消失不可避免,一方面要探寻保持适度生育水平之策,推动实现稳定人口;另一方面也要寻找经济发展之方,开发劳动年龄人口群体中各年龄阶段的就业潜力,持续发掘人口之外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06,(8):13-13
节能降耗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节能降耗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尽早确立中国长期人口发展目标,是当前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作为人口政策决策基础的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直存在着人口负增长战略和人口零增长战略之争。人口负增长战略追求远低于现有人口的适度人口规模,因此主张维持较低生育率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大幅削减中国人口规模,最终达到其适度人口目标。人口零增长战略则主张应该千方百计提升过低的生育水平,尽可能减缓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国内外人口研究和人口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作为人口负增长战略理论基础的适度人口理论并不成立,一味追求大幅削减人口规模,将把中国人口置于巨大且不可控的风险之中。因此,应尽早明确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目标,坚决拒绝人口负增长战略,尽快完全放开生育限制,今后要实行更具包容性的人口政策,从而全面挖掘生育潜力和有效提振生育水平,营造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尚不明晰,但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的长期效应必然是劳动力人口规模下降,经济高增长有可能因老龄化而终结。老龄化同时加剧了经济中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为缓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挑战,应重视人口和生育政策调整、提升人力资本投资、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以及实施兼顾经济发展和代际公平的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9.
尽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转变的步伐却十分沉重,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剖析其中的原因,不仅由于深层次的文化、体制、人性上的障碍,而且还有较复杂的利益格局上的抵触,必须区分转变增长方式的推动者、实施者、受益群体、受损群体不同的利益关系,构建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强调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索历程,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