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四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和保证四化的实现. 首先,推进现代化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要用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解决占世界五分之一人的吃饭问题,要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  相似文献   

2.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搞好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实现这一战略方针,使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因而,动员和组织科技界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科技成果大面积、大范围地进入广大农村、工厂,进入传统产业之中,切实把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起来,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工作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针。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智力人才密集,实验手段先进,拥有十分雄厚的科技力量。在当前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应当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最近走访了上海经济区六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副校长。  相似文献   

4.
李历 《瞭望》1992,(47)
14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精辟地阐述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观点,道出了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中国科技大军指明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方向。近十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组织科技力量,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正在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为科技面向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为确保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人们在呼唤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三大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位置。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三大精神,在全国最先提出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几年来,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的指引下,科技工作逐步转向经济建设。但是,长期以来科技与经  相似文献   

6.
八十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基础,政治和经济为目的的世界竞争格局,形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进入九十年代,科技与经济、贸易一体化代表了当今国际科技合作的一种趋势。党的十四大附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抓住科技外事工作为发展特区外向型经济服务的总目标,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明确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外事工…  相似文献   

7.
要展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应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六大特点。(一)科学技术为市场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是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宗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为市场服务。目前,国际与国内市场经济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分析一下国际市场的情况,现在是南北贫富差距正在扩大。从市场的占有额看:由于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的需求不同,其占有额就不同,富裕阶层的需求大于贫困阶层的需求。可见占有额与人口比重并…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认真总结了过去科技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于1982年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基本形成国家科技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以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方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提高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的基本保证。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能源和交通通迅的发展还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技和教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也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好科技和教育。可见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是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县级政府,怎样抓好全县市场经济发展?我认为,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换脑筋,牢牢握住市场这把“钥匙”,去打开经济建设这把“锁”,坚持农业围绕市场变,工业围绕市场转,商业围绕市场办,领导围绕市场干,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夯实农业,突出县办工业、乡镇企业,抓好多种经营、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产业,走农业、工业、流通三军并进、主要依靠工业兴县富民的路子.一、坚持农业围绕市场变,实现以农立县.无农不稳,这已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党中央一再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象城固,作为全省粮油生产基地县,农业更是立县之本.农业上不去,工业、商业将无从谈起.只有强农,才能固本.加强农业,关键是要坚持农业围绕市场变.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变计划种植、催收催种观念为市场引导、科技引导观念;变小农经济、传统农业观念为商品经济、现代农业观念,使农业和农村发展从以前  相似文献   

11.
进入90年代,我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全面总结80年代科技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有关主管部门与专家们认为,根据90年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适时提出一些重大问题和对策,对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广大科技人员冲破极“左”思潮的桎梏,拨乱反正,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提高。例如,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建立新的科技体制,等等。这些理论上、认识上的突破,对后来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总方针,对改善和提高科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三农"论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平 《理论探索》2006,(2):98-100
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及其解决思路有诸多论述,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是:要始终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科枝工作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经济建设向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用新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党和人民殷切期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作出新的贡献。在这种形势面前,我国科技工作者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人民的期望呢? 最近,党中央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  相似文献   

14.
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党绥梅撰文认为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从农业增长方式所依赖的国情、制度和科技因素来看 ,都不利于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 ,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因此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应注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转变传统的务农观念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逐步实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经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四、公有制为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五、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六、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七、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八、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九、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眸基础和根本,任何时候不能忘掉。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十一、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十二、中…  相似文献   

16.
周丹 《党政论坛》2001,(3):9-11
在邓小平理论的宝库中,有关法治和科技的内容始终占有突出和重要的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决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标,也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对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现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管理体制、技术支持、财政投入、市场动力等方面存在着发展阻却。和谐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成果评价机制、科技投入机制、产业化经营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动力。  相似文献   

18.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扫除各种体制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既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近些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说明农村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6)
当今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立法当中,美国《拜-杜法案》所确立的"通过释放制度资源以促进科技创新的原则",已经成为一种"金科玉律",随着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方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研究者纷纷效仿。但这一原则只是一种经验,从未有学者从学理出发深入到其内部逻辑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基于对《拜-杜法案》立法原则的权利-利益问题的科学政治学考察,可以发现这一原则之所以有效,实际上是因为科学技术知识在其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地方性知识"导致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科研人员的"转译"过程,所以市场必须将一部分利益让渡给科研人员,其本质是地方性知识迁移过程的问题。所以,如何进一步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促进创新,应该回到地方性知识这一原则上来。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现规模经营。为此,需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