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了“虎头铡”何愁执法难──宿迁市委、政府支持法院审判工作的故事王黎明,张嘉恒“独立审判”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一条基本原则,可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干预常常困扰着法律的神圣与宁静,使它不能成为“冷酷的中立”。在宿迁,我们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感慨。─—题记1...  相似文献   

2.
千年前“,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北部延伸,留下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故事。今天,一个新的战略构想铺展开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构想,顺应了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一个强有力的引擎。  相似文献   

3.
狱中对话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8,(13):61-61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查办案件的故事。本期刊登的是“老纪”讲述的办案故事,这是他对所办案件的提炼。老纪并不姓纪,由于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参与查办了多起违纪违法案件,尤其是收集、整理和讲述了许多办案的故事,所以大家都称他“老纪”。“老纪的办案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真实,每个故事都加上了点评和感想,以便读者参考,也期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裁判者的内心世界:事实认定的故事模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宁顿和黑斯蒂提出的故事模型理论认为,围绕着“过去发生了什么”,当事人双方会形成不同的论证事实的故事版本,裁判者对故事版本的选择依赖于一系列符合心理规律的认知模式,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经实验证实的“故事模型”,而“故事模型”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我们对司法证明思维的传统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古志怪作在“征实”这一早期小说观念的影响下,忠实地记载了很多的民间故事。从民间故事类型学的角度看,它们往往是在世界范围内流播的民间故事的中国版本。如《搜神记》中的“毛衣女”、“谈生”、“李寄斩蛇”、“费孝先”等故事,便分别属于“天鹅处女”、“梅露辛尼”、“龙穴脱险”、“聪明的劝告”等故事类型;另外,《搜神记》和其他中古志怪作品还提供了诸如”动物报恩“、”陷城为湖“等故事类型的许多异,而且这些本纪录时间极早,超过了西方搜集能够搜集到的所鹅非汉语本。据此,应对中古志怪中的某些体性质重新定位,将其视之为“传说”与“故事”,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余红军  谢时伟 《江淮法治》2009,(2):19-19,5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中这充满着浓浓母爱的“孟母教子”的故事今天再一次在河南省豫东监狱重现。2008年10月15日是河南省首次大规模监狱开放活动,这一天豫东监狱再次上演了“孟母教子”的真实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7.
“余桃啖君”引起的思索海淼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含糊不得。如果凭个人意志、好恶来判断是非,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标准,法律又如何成为准绳呢?近读《韩非子·说难》,有一则“余桃啖君”的故事颇耐人寻味,说的是从前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车,就要被砍去双...  相似文献   

8.
丁俊良 《检察风云》2006,(14):42-44
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一个悲凉凄切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响彻东方乃至世界的千古绝唱。它影响巨大,绵绵千载,广为传颂,表达了我国古代青年男女对于封建礼教的抗争。今天,为追求所谓的爱情,青年男女能否效仿梁祝而殉情呢?请看来自河南西峡警方的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辨。《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进过程中生成的。《内外储说》“一曰”所记载的异闻传说,都是与其相对应的经文、说的正文故事同时写作而成的,并非是后人添加进去的;“一曰”之异闻作为“未完之稿”而产生、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韩非对于譬喻故事的特殊兴趣,体现出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口传性,而且还透露出“譬论”文体(早期小说)诞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王素芬 《法治纵横》2011,(22):49-50
“骆半街”、“王半街”、“嫁人就嫁八大家”,在巴里坤老辈人口中,清代至民国时期“八大商户”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在普通百姓眼中有着很高的地位。随便走进一处老户人家,人们都能娓娓道来自家祖辈口中所描述的“八大商户”,故事个个鲜活生动,不曾在岁月里失色老去。  相似文献   

11.
马庆松 《江淮法治》2012,(20):34-34
明代桐城县“三尺巷”的故事众所周知,该故事反映的是邻居为了巷道通行而引发的相邻纠纷。不久前,宣城中院审理了一起现代版的“三尺巷”纠纷上诉案件。  相似文献   

12.
在沧县人民检察院控申科里,有这样一件老检察官攀“穷亲戚”的故事,它谱写了一曲“检民一家亲”的新篇章。而故事的主人公刘振和与这“穷亲戚”却非亲非故。  相似文献   

13.
文化江湖     
邰筐 《法治纵横》2011,(1):29-30
法国维克多·赫尔曾言:有教养的人即是文人或是才子的同义词。现在文化人忽然不“文化”起来。即“行为者异常”,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文化的江湖化是当今社会文化变异的一个缩影。如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所说,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文化也会耐不住寂寞。最终成为浮躁价值观的俘虏和推波助澜者,同时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江湖故事”。  相似文献   

14.
在香港回归之前,有人把香港形容为在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演绎别人的故事。“97回归”,香港是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里讲述属于自己的“新故事”。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笔者受所供职报社的委派,到香港采访,切身感受到了香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述林 《政府法制》2014,(23):28-28
很多中国领导人有着“国货情结”,曾在国际场合对国货推崇备至……1951年初夏,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毛泽东导演了一出“瓷盘外交”的好戏。他指示有关部门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国礼赠送斯大林,要求“高级、特制、美观”,能充分反映中国的“民族特色”。据称,斯大林收到整套“水浒故事瓷盘”后,从中读到了毛泽东希望他这个老大哥“替天行道”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但一方面,根据宋明献中有关“话”、“话本”、“话”、“说话”等概念的运用考察,“话本”一词应当解释为“故事”(包含伎艺性的故事及谈话的资料)。另一方面,“话本”在当时也不是一种体的称谓,明人还没有明确的体概念。由此,不能认为“话本”还可兼指其他学体裁,如诸宫调、传奇小说等,《清平山堂话本》更不是一部专门收录说话人底本的小说集。  相似文献   

17.
一鹤  京华 《法庭内外》2007,(3):14-19
在讲述张恩照的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勿忘在莒”。 这个成语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鲍叔牙、宁戚四人—起喝酒,喝到高兴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听了,就双手捧着杯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成为阶下囚的日子;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齐都城外放牛的时候。”  相似文献   

18.
萧冰 《检察风云》2013,(20):49-51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潘金莲杀夫故事。故事发生在安徽省灵璧县下楼镇石集村:留守妇女张艾飞,又名“张爱妃”,因丈夫王大元长期打工在外而耐不住寂寞,投入本村离婚男张玉虎的怀抱。为了与情人做“长久夫妻”,她利用丈夫回家小住之机,向张玉虎发出了杀夫令…一  相似文献   

19.
李修文的长篇小说《滴泪痣》讲述了“我”和蓝扣子字字泣血的爱情故事 ,除此之外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的命运遭际和心路历程也都通过“悲情”二字得以展示。在这个曲折的爱情故事的背后 ,透露出含有死亡气息的悲凉 ,暗示了作者对人物悲剧命运之后的心理内容深刻的洞察。在小说中 ,爱情悲剧是由人物的悲剧性格和宿命意识支配的 ,它们不但提供了人物的行为动因 ,成为故事的推动力量 ,而且成了作品叙述的主线。“悲剧”或“宿命”是人物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通过主体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 ,客观事物被蒙上了一层“悲”的主观色彩。从而成为左右人物命…  相似文献   

20.
关于(清会典)的性质,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仍不尽一致。谨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例,其(中国历史)卷称(清会典)为“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修官史书”①,而(法学)卷则将其定性为“行政法典”O,这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一、就形式而言,情会典》确实具有官修典制史书的特点五.记载“故事”(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介(清会典).盖一朝之会典即记一朝之故事,故事之所有,不能规而不书,故事之所无,亦不能饰而虚载”O。所谓“故事”,即既存典制,记载先朝成本朝故事,此乃典制史书的一大特点。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