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法典的制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民法文化条件。民法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质,而我国的传统社会却严重缺失这种特质。这样,如何在民法文化缺失的情况下,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借鉴西欧真正意义上的民法文化,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欧陆政治文明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民法传统以及附之于上的民法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法精神培育了政治文明所需要的土壤并且为其提供了运行的外部环境,由此推动了西方政治文明的形成和进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核心是政治的法治化,而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心是民法制度和民法文化的建设,尤以民法精神的建设更为艰巨,应着力培育民法精神,使民法文化成为最广泛的社会文化,形成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土壤。正在制定的中国民法典正是承担这一使命并成为传播和弘扬民法精神的制度载体。  相似文献   

3.
民法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民法思维的形成对其他法律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民法中却经常出现所学民法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说明传统的以教为本的民法教学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民法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二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民法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民法思维的形成对其他法律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民法中却经常出现所学民法理论与法律实践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说明传统的以教为本的民法教学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民法的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二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成继平 《世纪桥》2012,(17):60-61
近代民法上胎儿"非人"的民法地位在现实需要保护胎儿利益的呼声中越来越多地被责难,现代民法确定胎儿的民事主体地位是客观必要的,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全面确认胎儿的民法地位,将其写进民法总则之中,在其主体性质上采用法定停止条件说。  相似文献   

6.
黄金桥 《实事求是》2006,192(5):70-72
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证明:发展商品与市场经济需要制定完备的民法特别是民法典,民法典是民法精神的文本载体。民法精神集中归结为民法的理性、民法的理念和民法的理想。在目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民法典,民法规范中蕴涵的民法精神对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取得时效源起于罗马法,与诉讼时效共同构成传统民法中的时效制度。我国民法虽在体例上继承了大陆法系的传统,但在制度设计上却抛弃了取得时效制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法制度中是否应当建立取得时效制度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进入90年代,多数民法学者对取得时效制度的设立也由否定论转为肯定论。梁彗星、王利明的物权法草案纷纷勾勒了取得时效制度,但在制度的构成和适用上尚存在差异。因此研究取得时效制度对于完善我国民事立法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正值我国民法典制定之时 ,民法学界对民法典内容、体系编纂等理论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 ,文章认为 ,编纂民法典内容、体系的标准既不是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性”、民法典的“创新性”或“进步性” ,也不是民法调整对象与“人”和“物”的“关联性” ,而是民法调整对象自身固有的属性。为此 ,作者提出民事主体资格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 ,其共性问题应当规定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结果而非民法调整的对象 ,并构成民法典的全部内容 ;民法典的分则部分可由产权编、债权编、继承权编和人身权编组成 ,其中产权编包括物权和知识产权 ,人身权编包括人格权和亲属权。  相似文献   

9.
民法是调整一国内部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法的一个基本部门法.在我国,民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以1986年<民法通则>、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民法逐步成为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部门法,甚至有的学者提出,民法应成为私法领域的宪法(经济宪法),应与现行宪法并称为国家的根本法(1).  相似文献   

10.
任海青 《唯实》2011,(10):78-81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的时代,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和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民法在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对私权的制衡和限制,维系权利的动态平衡,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