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格调,在小说《半生缘》中。张爱玲将作品的苍凉美沉淀成一种沉重的哀伤。张爱玲童年的创伤、与家庭的矛盾以及艰辛的爱情造就了她孤冷的性格和苍凉的文风,历经半世沧桑.她已从早年锋芒毕露的天才渐趋平稳,跳出红尘,以冷峭的目光注视着世人。《半生缘》里,她选择惨淡的阳光、苍白的月光、刺目的灯火、幽咽的琴声等意象.营造出苍凉凄冷的意境.对于刻画主人公和渲染悲剧色彩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沉重的哀伤感,压抑而隐晦.重重地、黏滞地,直抵人心。张爱玲作品中的意境描写既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也融入自己的性格特质,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作品中使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以月亮、镜子、电车为代表的凄楚、悲凉、孤寂等特定含意的意象的选择与主观物化,足见这位时代、社会的“弃女”没落感伤、苍凉虚无、无家可归的精神指归。这些意象的使用,成为她作品人物心灵被扭曲的最好见证,也使她的小说更好地传达出她特有的审美风格。张爱玲作品中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意象系统,而且进一步营造成她荒凉而华美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细腻中感受文字的灵魂——谈张爱玲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风为几代人所钟爱.她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寻常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画面.她那细腻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了汉语言所具有的魔力--极富灵性及生命色彩,在大俗中折射出大雅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成名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己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红玫瑰白玫瑰》、《半生缘》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5.
从《色戒》的上映到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热此起彼伏,甚至由张爱玲热演变成文化汉奸胡兰成热。热到发昏时,就不时会有张爱玲超过鲁迅的呓语。她的短篇小说《色戒》也被说成是好作品,长篇小说《小团圆》被说成是张爱玲创作的集大成者。那么,纯粹从学理上看,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之处在哪里?她艺术上与思想上的局限又在哪里?为什么她难以取代鲁迅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张爱玲热的文化根源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细察。  相似文献   

6.
母爱的缺席让父亲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里成为最重要(甚至全部)的角色,对父亲的依恋亦是张爱玲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情殇.此种情结犹如暗伤,飘荡在她的作品里,而《心经》无疑是她潜在恋父情绪的最大宣泄.通过对一段父女畸恋的描述,张爱玲成功地坦承了自己内心的梦魇,让我们最大限度地窥视到恋父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的气息,这种苍凉成为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世人虽然说她苍凉甚至冷酷,但没有热烈,何来苍凉,正是因为对热烈、对爱、对温馨和快乐的敏感,才对世界的苍凉有了入骨的感受,白流苏和范柳原以及当时社会文明失落的病态反映出的苍凉美也正如此。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个极善于运用色彩的人,她的小说中常运用深沉的颜色,如使用黑、灰、雪青等来烘托苍凉的气氛,以此来辅助完成小说人物的刻画;还经常使用参差对照的手法,突出某一种颜色,起强调的作用,如青灰色配上大红色;还利用一种颜色的不同意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其更加突出,更加典型,例如白色,有纯洁无暇的一面也有惨白空洞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魅力经久不衰,在大陆、港台曾三度掀起过“张爱玲热”,可谓影响深远。其作品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对人性的凡俗与非神性一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剖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她特别注重从凡人身上挖掘“时代的总量”,几近完美地诠释出这些人物的心理内涵,在对他们命运无常的描摹中点染出时代的驳杂、混乱和苍凉。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不仅是一个悲剧(或悲观主义)的世界,更是一个贯透了强烈虚无感的世界。不可否认,虚无感意味着张爱玲中止主体心意的价值牵挂,从价值的关怀状态向非价值的本然状态的滑落。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虚无论者,不等于说她的文本不具有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从历史、生存、真人、主体四个方面论证张爱玲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超越时代的女作家,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她洞析人世间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正是由于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她对身边抓得住的俗世生活充满着热爱,体现出一个智者的深刻.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大多是写情说爱的,写到了人的正常的正当的要求,但是张爱玲的笔力却主要不是放在这个方面,她主要是写这种情和爱在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的现实遭际和历史命运,即写出了人本要求在那不合理的畸形社会的经历和结果。张爱玲擅写两性关系、家庭关系,但恰恰在这两个“爱”的浓度最高的范畴内,在沪港洋场社会、现代殖民都会的君临和威压下,正常的情与爱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3.
于细微处品味人生的苍凉——论张爱玲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对于世俗人生的描绘及发自于内的亲切感,是基于她对女人角色的认同.在她以世俗女子的眼光观照人生的枝微末节的同时,却又常常感到思想背景中的惘惘.她既有独特的敏锐的感性观察力,又有独特的清醒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困境--论张爱玲小说中伦理悲剧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悲剧是指个人与普遍法则规范相冲突所导致的苦难、不幸甚至毁灭,它在张爱玲小说中有一定的反映.张爱玲通过她笔下的伦理悲剧,展示了个体生命的超越性本质以及命运的荒诞、人生的悲哀,人性的不可理喻,从而使其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历史层面而进入到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沦陷区文学评价中存在"三大分歧".本文认为,对沦陷区文学要作具体分析;张爱玲不是"远离时代与政治"的人,她的作品也不是"时代的艺术";对张的评价既要谈文,还要论人,讲究民族大义和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6.
段金花 《工会论坛》2004,10(6):115-115
张爱玲的世纪末思想来源于三个方面 :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 ,上海的陷落 ,香港之战。她的小说基本主题是描写人在时代沉落中的生存状态 ,通过多种意象表现她的荒凉感。她凭着自己的体验与西方世纪末思潮而接轨 ,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他们。  相似文献   

17.
凄凉·悲凉·苍凉——张爱玲小说审美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玲作为没落贵族后裔的身世体验 ,使她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直觉和审美表述 ,直接取向于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 ,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 ,从而形成其独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真正的文学大家或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既要有不凡的艺术技巧,又要有超常的深广度分量来让世人、让历史承认。张爱玲作品中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旨趣和丰厚的人生体验,她对人生、命运、人性进行艺术审美,并在深层次上传递出对普遍人性、人类命运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20.
《小团圆》是年过半百的张爱玲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部自传性小说,此时的张爱玲业已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书写人生已不似年轻时仅凭单一颜色的渲染,而是更有深度地映现生命的厚重。张爱玲在遗嘱中对这部作品的去留修改再三,一度要求遗嘱执行人销毁,但是宋以朗综合了张爱玲与其父母的来往信件,最终决定将这部作品公之于众,成为研究张爱玲传奇一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