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劳动能力鉴定是职工工伤保险工作的三大环节之一,是给予受伤职工保险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具有重要的法律属性。科学、公平、公正的劳动能力鉴定结果,有利于保障工伤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权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06版《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06)(以下简称旧标准)自颁布实施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人身伤残鉴定体系中处于重要地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案件司法精神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an W  Huang FY  Tang T 《法医学杂志》2002,18(3):160-163
目的探讨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156例劳动争议案件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被鉴定人一般资料、案由、委托方、鉴定时机、病史、鉴定结论等情况。结果44.2%的被鉴定人处于30~39岁,委托方多为法院(68.6%),大多数案件由家属和法院申请鉴定;终(中)止合同的案件占75.7%,劳动报酬的案件大幅度上升;争议起始至申请鉴定平均相距21.9个月,12个月以内的占69.2%;鉴定诊断精神分裂症82例(51.3%),无精神病16例(10.2%),结论与既往临床诊断一致的占91.2%;评定为有、限制、无行为能力的比例分别为23.7、23.1和52.6%。结论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在数量、案由、鉴定时机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有关民事行为能力的评定应引起司法精神病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现状的描述,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立法可以在对劳动争议进行个别争议和集体争议区分的基础上,分别规定不同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对集体争议采取“协商、调解、仲裁”制,对个别争议采取嘲解自愿,只审不裁”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并提出具体操作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具有维护劳动关系稳定、迅速快捷高效地解决劳动争议以及终局解决劳动争议的功能,但我国现有的制度设计存在众多缺陷,导致功能缺失,应当从调解规则、调解组织机构、调解适用范围以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2003,(4):23-27
  相似文献   

6.
2018年《监察法》与2021年《监察法实施条例》分别规定了监察调查中的鉴定措施,这标志着我国继司法鉴定、行政鉴定方式用于解决专门性问题之后,又产生了解决专门性问题的监察鉴定方式。《监察法实施条例》在监察调查权限中规定了鉴定措施的基本规范,监察鉴定对于监察调查中专门性问题解决有其存在必要性和基本价值。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监察机关鉴定措施实行对外委托方式,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监察机关不内设鉴定机构。完善监察鉴定制度,应在监察机关内设对外委托职能部门,建立对外委托监察机构名册目录、建立监察鉴定意见复议制度,以及完善出具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由于所属的法系不同,司法体系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两地对劳动争议的处理体制大相径庭。我国内地新出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内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本文以内地新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视角,对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了比较,以期对今后内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当劳动争议发生后,劳动仲裁已经作为劳动者首选的方式,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劳动权益。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处理劳资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原先实体和程序上的不足进行了改善,但其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其弊端也会随着新法律的实施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程序设计不合理、三方机制形式化、仲裁监督缺失等方面。本文在此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以期使劳动仲裁程序更加有效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加完善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劳动仲裁制度在中国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实践,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解决劳动纠纷事件的方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纠纷案件越来越复杂,需要劳动仲裁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逐渐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法律和制度的生命在于实践,执行是法律制度得以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和途径.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颁布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从而导致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的管理流于形式,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本文以文件检验为视角对司法鉴定监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执行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法学、司法精神病学原理及法律规定阐述民事行为能力概念、评定依据与各种精神疾患民事行为能力评定一般原则,主张针对广泛的民事行为能力评定实行三分法,而具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实行二分法。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司法鉴定体制下,我国司法会计鉴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点。本文针对我国司法会计鉴定鉴定体系存在的几个难点,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体制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刘召成 《法学研究》2012,(5):121-135
局限于19世纪的哲学认识,权利能力仅被赋予自然人和法人,其他人和组织形态的权利能力被忽略。因而,当迫切需要法律对这些人和组织予以调整时,传统权利能力的规定成为不可逾越的体系障碍,必须通过法律续造的方法构建部分权利能力制度。事实上,民法关于权利能力制度的构造以及立法上的一些规定已经为部分权利能力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立法例支撑。部分权利能力是在部分而非全部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作为民事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的能力,它通过考察自然人和法人以外的人和组织的人格状态和特定法律关系的价值和目的来认定。部分权利能力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但包括胎儿、死者与合伙的部分权利能力,还包括其他一些人和组织的部分权利能力。  相似文献   

14.
蔡煜 《中国司法》2004,(9):75-78
公证员制度是现代公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审议《公证法》之际,本文从完善公证员制度角度略陈立法建议,错谬之处还望同仁指正。一、完善公证员的任命程序制度依照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公证员是由直辖市、县、市人民政府依照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任免。这一规定将公证员的任命权归属于地方政府。由于《暂行条例》本身没有对公证员任命的依据——“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明确界定,而且“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的制定主体、解释主体和形式都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  相似文献   

15.
缔约能力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先波 《中国法学》2001,(1):102-108
本文对罗马法系、英美法系、德国法系一些国家的缔约能力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就此提出了在立法中完善我国的缔约能力制度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学立 《河北法学》2007,25(11):75-78
民事行为能力的立法体例有三级制、二级制之别.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采德式三级制.比较各国行为能力制度,二级制立法模式更符合民法作为私法之趣旨.我国未来《民法典》应确立二级制行为能力制度,并完善与二级制立法模式相关的制度协调.  相似文献   

17.
消费者态度改变是衡量广告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已有最新研究发现,个体工作记忆容量与广告态度改变密切相关,表现为高工作记忆者在面对广告时有更强的抗干扰力,抵抗说服性信息,态度改变程度较少。本研究从产品卷入度、广告复杂度两个角度出发,进一步考查工作记忆容量对于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机制。实验一发现,在观看低产品卷入度广告后,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的态度改变量显著大于高工作记忆容量者;在高产品卷入度条件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者的态度改变量没有显著差异。控制产品卷入度后,实验二数据显示,观看简单广告后,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的态度改变量显著大于高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在复杂广告条件下,两者态度改变量差异不显著。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对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显著受到卷入度和广告复杂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民法中,责任能力制度主要适用于侵权法领域,是侵权责任承担的基础。但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以及侵权法救济功能的强化,该制度遭受到一定冲击,而基于责任能力进行过错判断的必要性也值得质疑。我国《侵权责任法》并未将责任能力设立为一般制度,只是在相关具体制度中有所涉及,并主要作为衡量过错和减轻责任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过错责任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实现《侵权责任法》的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由于犯罪社会危害性是罪刑均衡或罪刑相适应的标准,如何评价犯罪社会危害性对罪刑均衡或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贯彻和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不应是随意的,而应形成一套机制即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机制。该评价机制应通过排他性、结构性、主次性、参照性、民众性与伦理性来表述。犯罪社会危害性评价排斥着对人身危险性另作评价,它并非平面式的思维运动,而是在排斥着形式化的量刑平衡的同时,还应紧密扎根于民众基础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郭萍 《法学杂志》2016,(8):48-54
兼具运输与旅游双重属性的邮轮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有可观愿景的同时也面临着法律机制不完善的挑战.我国现有相关法律规范较为单一,没有针对该产业发展的专门法律规定,导致邮轮产业由于制度不完善而在市场准入、邮轮制造业、邮轮服务业、邮轮运输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产业定性不清、制造业技术和融资困境、邮轮服务业的政策机制壁垒、邮轮税收负担和不合理的行政收费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桎梏.当前邮轮产业发展,除了相关技术、政策以及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之外,亟需完善邮轮产业立法,通过政策、法律、法规、规章等多头并进方式规范和促进邮轮产业的发展,并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