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取消不久,美国和欧盟相继对中国出口纺织品提出设限请求。一时间,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纠纷逐渐激化.成为影响中美、中欧经贸关系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今日中国论坛》2005,(11):72-79
薄熙来2005年,这场从年初打到了年尾的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把薄熙来推到了风口浪尖,也同时使这位56岁的、刚刚上任的商务部部长,成了国际商战战场上统领中国军团锋芒毕露的一员虎将。薄熙来先是漂漂亮亮地在纺织品大战上全胜欧盟,还让欧盟输得口服心服。他让欧盟在不知深浅地一脚前一脚后地追随美国,在中国的纺织品设限上,吃尽了苦头。2005年8月,欧盟各国港口被堵在海关的中国纺织品堆成了山,让一场秋风一场凉的欧盟各国消费者,发愁没有换季的裤子穿。让欧盟各国意识:市场上别说没有了中国纺织品,就是短缺了价廉物美的中国纺织品,会发…  相似文献   

3.
要闻回放     
《台声》2007,(12)
神州大地我国输欧8类纺织品明年起完全取消数量管理据商务部透露,根据2005年在上海签署的《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我国对欧盟10个纺织品类别的双边数量管理将于2007年底结束,自明年1月1日起,中国所有对欧纺织品出口不再受任何配额或数量限制。商务部还表示为避免2008年出现类似2005年初对欧纺织品出口"井喷"现象、导致贸易摩擦加剧的局面,中欧  相似文献   

4.
尚鸣 《观察与思考》2005,(24):42-45
<正> 新的技术壁垒一旦实施,建立在低水平劳工成本基础上的竞争能力将大大削弱。长期以来我们引以为豪的"廉价劳工"优势将不复存在,这将给我国制造业以极大杀伤力。 11月10日,当1900万中国纺织工人刚从中美之间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中解脱出来并准备松口气时,在解决中欧纺织品"压港"问题中扮演"关键先生"的瑞典工商和贸易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分别加入WTO对其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美、中欧关于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达成协议,祖国大陆有望近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台湾在大陆入世后也将加入。两岸分别加入WTO不可避免地对两岸经贸关系,包括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金融合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静 《时事报告》2014,(1):34-34
2013年的中欧关系可谓平开高走。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访华、5月李克强总理首次访德,皆不比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引人注目。到年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又几乎引发贸易战。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中美、中欧之间产生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薄熙来简介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1968年1月参加工作。曾在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做过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干部,中共辽宁省金县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辽宁省金州区委书记,中共大连市委常委,大连市副市长,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1992年任大连市代市长,1993年起任大连市市长,1995年6月当选为中共大连市…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中欧关系的"大年",双方安排了一系列高层会晤活动。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中美经贸摩擦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重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为中欧合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欧之间相互援助和支持,在复工复产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擘画疫情后双方合作的蓝图。美国因素的干扰也让中欧关系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美欧在对华问题上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未来,中欧合作的机遇和潜力仍然巨大,欧洲寻求对华务实合作的动力依然强劲。  相似文献   

9.
2005年6月11日凌晨,经过连续紧张的10小时谈判,中国和欧盟双方终于就纺织品贸易争端达成一致。随着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争端、谈判、最终达成协议,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为世人所熟悉。作为欧方谈判主帅的曼德尔森同中方谈判主帅、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发挥各自的智慧,为双方达成一致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应对中日关系、联合国安理会扩大以及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中国的一招一式都非常惹人注目。5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受命访问日本。由于四年多来中日关系一直处于冰封期,吴仪此行一定程度上被外界视为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然而,就在访日期间,包括小泉在内的一些日本高级官员相继在二战历史问题及中日领土纷争问题上发出强硬表态,挑战中国外交忍耐极限。作风硬朗的吴仪断然决定取消与小泉的会面,提前回国。一些海外媒体把吴仪此举称为“多年来中国外交罕见的鹰派作风”。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扩大问题,中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时事资料手册》2005,(5):111-111
缪绍强(四川):读完第4期,我感觉责刊凸现了三大功能:一是补脑子。《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则》等文章帮助读者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补充政治营养;二是及时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资料犹如及时雨,使读者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热门话题。三是解扣子。《中关、中欧纺织品风波的台前幕后》等文章为读者答疑释惑,令人茅塞顿开。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和激烈,尽管6月11日中国和欧盟就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达成协议,暂时“缝补”了双方的贸易裂痕,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欧盟裁决,将对中国自行车征收的反倾销税从原来的30.6%增加到48.5%。预计7月底开始实施。消息传出,给剑拔弩张的中欧贸易摩擦火上浇油。7月7日下午,记者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自行车分会秘书长张培生  相似文献   

13.
2005年6月11日至12日,经过马拉松似的艰苦谈判,中欧就欧盟对部分中国纺织品实施特别保护障碍限制措施问题达成协议,双方之间一触即发的贸易纠纷暂时得到了平息。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让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不断高举特保大棒,甚至土耳其、巴西、印度等国也打着防止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激增给本国纺织业带来冲击的旗号,向中国设限或进行反倾销。  相似文献   

14.
《同舟共进》2013,(2):80-80
江苏东海王文(东海外国语学院财务总监、会计师)2012年的杂志版面新颖,内容翔实,理论性强,契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剖析历史真相,时事分析透彻,文章有力度。全年的“专题策划”感觉关注亚洲形势偏少,尤其是东亚部分,其他专题甚好。希望2012年的“专题策划”能多关注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和中印关系;聚焦世界热点问题走向及中国的应对之策;关注我国的海洋权益及开发利用保护;关注中国周边形势及应对。  相似文献   

15.
3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盟总部时强调,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升级版的战略伙伴关系,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中欧双方能否用全新的视角定位彼此,抓住机遇,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听说中国“入胜”,最高兴的不仅是热爱既便宜又耐穿的中国衬衫的美国人民,还有从事纺织品生产的中国厂家。由于进口配额限制被逐步取消,成本的降低可以加强外销纺织品的竞争力。“入胜”后,我国将削减纺织品进D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价格低廉的国外高档面料更多进口,西装成衣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入世”后,当您去医院看病人或想回太太家孝敬老丈人时,手里除了一只烧鸡,还可以拎一袋包装精美的美国柑橘。因为那时候,进口水果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多数时候只在豪华超市里摆摆样子、按照中美双方达成的协议,我国将允许对美…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成了中美关系中热闹的一角。单从2005年以来,先是双方围绕纺织品贸易的艰苦谈判,接着是关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问题的一系列争端,而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的指责更是不绝于耳,现在更把汽车零部件进口问题的官司打到了世贸组织。凡此种种,让人觉得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处处激流险滩,一不小心贸易战就要爆发。事实果真如此吗?中美经贸关系概况失控的可能性很小。不管依据中美任何一方的官方统计,近几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都在迅速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20%。2005年,中美贸易额2116.3亿美元,同比增长2…  相似文献   

18.
在2007年第四季度的中国外交议程上,中欧关系占有显著的位置,这不仅引起了中国舆论的重视,也颇受国际媒体的关注。有些国际媒体突出中欧之间的分歧,也有的媒体认为欧洲国家正在“亲美疏华”,还有人认为,如何处理好中欧关系面临的挑战,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难题。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中欧关系,我的看法是:全面看、讲原则、平常心。  相似文献   

19.
今年5月访问欧盟总部期间,我在中欧投资贸易研讨会上发表了演讲。今天,我很高兴又出席中欧工商峰会,同新老朋友见面。我们为加强中欧友谊与合作走到一起。在此,我愿与大家共同探讨发展中欧关系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20国集团首脑会议等诸多国际场合,贸易保护主义如过街之鼠人人喊打,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施行的贸易保护措施却日甚一日。先是美国限制我国禽肉进口,后是欧盟对我国出口紧固件采取反倾销措施,紧接着又是我国的输美轮胎也有可能面临着被征收55%惩罚性关税的威胁。中美、中欧之间贸易摩擦今年以来逐渐升温。中国正成为这些措施的受害者。对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切实遵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通过沟通深化互信和理解,破解“囚徒困境”,避免眼前诱惑、把握长远利益,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