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涛 《北京观察》2009,(5):41-42
2、抢险救灾的第一时间和最重灾区主要由解放军、公安武警和消防部队进行抢险,这些地区的医疗救援也主要由他们负责完成。但是许多一线救援人员缺乏对重大灾难事故急、险、重伤情的处理常识和经验.所以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诸如:发现被埋压人员后不考虑伤员被埋压的时间长短和埋压点清理的难度.一味的以挖掘出伤员全身为救援目标.并因此花费很大的人力和很长地救援时间进行救援。而没有正确果断地采取在灾难现场以抢救伤员生命为第一目标.立即就地截肢保命.快速转运的处置方式.因此导致伤员在余震下救援失败或伤员因长时间埋压被救出后短时间死亡的悲惨结果。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与灾难抗争的民众,还是在第一时间奔向灾区的党和政府领导人,抑或是自觉自愿投入救灾的救援人员,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该礼赞的太多。今天,我们想致以敬意的。是灾难中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仅历史悠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体系的特效和绩效灾后反应迅速。英国居民自身的抗灾自救能力较强,一方面,政府的定期演习和知识普及让居民在灾难发生时可以沉着应对,在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灾难并利用社区资源有效自救;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发展为志愿者组织和  相似文献   

4.
张越  黄雪洋 《中国减灾》2012,(17):34-36
在风险社会中,人们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我们将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灾害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统称为灾难。其中,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群体由于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在灾难应对和救援过程中成为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受害群体之一,同时也影响他  相似文献   

5.
岁末,接连传来的矿难又让国人揪心,似乎每个灾难事故都不可避免人员伤亡,但是同样是一起重大的凶险灾难,“辽海”海难的完美救援却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天灾都会导致人祸  相似文献   

6.
《半月谈》2005,(2):84-86
面对亚洲邻国遭遇的海啸灾难,并不富裕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除了捐钱赠物,中国政府根据受灾国家的需要.组建了多支救援队,从2004年12月29日起分期分批赶赴受灾国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9):52-55
6.5级的地震,带给云南鲁甸一场生与死的考验.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科学高效地救援,使我们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自8月11日起,鲁甸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从应急阶段转入过渡安置与恢复重建前期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军队     
《小康》2008,(6):36-43
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幕:人民遭受灾难,解放军赶来救援。再一次,解放军赶来了;武警官兵赶来了;公安干警、消防战士赶来了;他们是人民子弟兵!这一次,最多的现代化兵种协同作战;三军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第一线。这一次,中国空军大规模的集结调动,空运、空降、空投,超越极限。生死置于度外,感天动地。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如中国军队这般出色。灾难中的拯救者,成为中国军人最突出最刚毅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救灾办公室、民政局、公安局:为认真贯彻《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共同加强突发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通知》(民发[2003]85号)和《重庆市自然灾害处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56号)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在灾害即将发生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有序组织排危抢险救灾,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我市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增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救灾、民政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战斗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救灾、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灾害事故发生的系统性、复杂性等问题愈加突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压力不断增加,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亟需加强。在灾情应急监测中,无人机凭借其灵活机动、不受拍摄环境和地域限制的独特优势,能够代替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执行救援任务,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提升救援效率,在应急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2)
【时政】世纪天灾" 当2004年行将翻过最后几页时,印度洋深处震波掀起的滔天海啸成了这一年最沉重的休止符。" 死亡从大海的深处鼓涨起来,黑色羽翼张开来笼罩了陆地,把数万人的生命带入了黑暗的洋底。在那一刻灾难超越了国家、民族,超越了人种与文化,超越了争端与分歧,这就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是人类的集体伤痛。" 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人间灾难表示漠然:我们为死难者哀悼,为生还者祝福,我们也为整个人类的平安而祈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复杂的国际救援行动由此展开:中国积极援助、美国慷慨解囊、欧洲国家全力救援,日本…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原大地上,嵩山、太行山绵延数百公里,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此。巍巍群山之间,穿行着这样一支队伍——河南省应急救援协会,在危急时刻,他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挽救生命。"尊重生命,应急救援。"这不仅仅是一句救援的宗旨和口号,更代表着他们在紧急时刻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之心。从最初的山野救援,到地震、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救援,他们的身影遍布省内、国内数十起重大自然灾害救灾现场,并逐渐成为一支河南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值得信任的社会救援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正每一次在灾难现场,救出一个人,看到被救者一家重逢、团圆,李峰的内心都无比激动。一次次的救援不仅让她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更让她坚定了"防"比"救"更重要的理念。近年来,北京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北京绿舟")活跃在重大灾害的救援一线,并积极协助政府、学校、社区等开展防灾减  相似文献   

14.
频繁发生的火灾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灾难,给国家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事故发生的同时,也给公安消防官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有的救援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应急抢险救援体系,建立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已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6.5级的地震,带给云南鲁甸一场生与死的考验。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科学高效地救援,使我们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自8月11日起,鲁甸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从应急阶段转入过渡安置与恢复重建前期准备阶段。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云南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最新情况汇报、研究安排恢复重  相似文献   

16.
乌格 《中国减灾》2011,(9):24-25
自"5·12"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如此大规模参与大型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社会组织发挥独特作用参与大型灾难救援和灾后重建的丰富实践,不但使我国社会组织得  相似文献   

17.
正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道路中断、交通不畅、通信受阻等,外部的救援物资和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因此受灾区域的社区、家庭自发开展的灾后救援非常重要。家庭是社区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受各种灾害影响的主要群体和灾后急需援助的对象。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必要的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可以在外部救援物资送抵前,为家庭成员的自救互救和逃生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家庭储备的应急物资是应  相似文献   

18.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突袭,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这场灾难也时刻牵动着台湾同胞的心,当获悉灾区急需救援资金及物资后,广大在京台商纷纷以各种渠道和方式救助受灾民众,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四川都江堰,有这样一支民间公益救援队伍,他们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救援现场。汛期期间,他们闻"汛"而动、逆水而行,向着迎战洪水最前沿火速集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们第一时间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驰援武汉……从2015年成立以来,这支救援队已先后参与国际国内各类重大自然灾害救援300余次。这就是成都应急都江堰蓝天救援队。  相似文献   

20.
<正>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遵循一定准则,经政府规划、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能够为居民提供紧急疏散、临时生活服务的安全场所。作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性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在重大灾害事故防范准备、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能够起到转移避险、安置受灾群众、稳定社会的作用,对降低灾害损失影响、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扎实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增强我国城乡安全韧性、提升基层抵御灾害事故风险能力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