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事诉讼部分一、有关证据问题   (一 )证据的客观性问题   有学者对传统的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特征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客观性”的特征要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实。但依法产生的证据却未必就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实。证据的客观性特征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有悖于证据形成的法律规范,因此,不能认为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特征。证据的特征只包括关联性和合法性。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客观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因为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即为客观事实,其属性中当然包括客观性,再者,如果…  相似文献   

2.
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证据的三属性。证据的客观性最先产生 ,处在事实领域 ,它是定性概念 ;证据的关联性是经人的主观判断后才产生的 ,处在逻辑领域 ,它是定量概念 ;证据的合法性是由法律调整后产生的 ,处在法律领域 ,它是在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 ,又增添的一个主观属性 ,它进一步缩小了证据客观性的外延范围 ,但证据的法律价值增大了。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构成一个证据的充分条件 ,三者必须同时具备。  相似文献   

3.
<正> 真实合法原则,是公证机关办理公证中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原则。根据我国公证暂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保护公民身份上,财产上的权利和合法利益”的非讼活动。但公证机关在公证活动中却同司法机关一样,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证证明法律行为和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就是以事实为根据,而证明其合法性,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证的真实合法原则,应当掌握好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唐民事诉讼制度汪世荣一、汉唐民事诉讼制度的确立从秦开始,随着高度集权政治制度、地方上行政与司法合一的管理制度的确立,封建立法关于人身财产关系以及有关人身关系的法律调整,也表现出了新特点。封建法律在强调人身财产关系和有关人身关系的刑罚调整的同时,附带...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证据,是在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各种依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司法是否公正,审判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决定性因素。民事诉讼证据只有同时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特点,才有作为证据的可采性。所谓非法证据,根据《诉讼法大辞典》,是指"不符合法定来源和形式或者违反诉讼程序取得的证据资料"。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证据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须"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即是对证据客观性、关联性的认可与赞同,但对证据的合法性的争议很大,证据是伴随犯罪而产生的,只要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就具备了证据的基本条件。但在采纳证据的过程中,还必须强调证据的合法性,否则就有可能助长违法取证、认证行为。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法对什么是证据,对证据有些什么要求,都是作了明确规定的。但学术界对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问题认识不一。有的同志认为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属性(有称三要素),即证据的客观性、证据的相关性和证据的合法性或法律性。这三者是密切相联,缺一不可的。我认为证据只须具备客观性和相关性,不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合法性不是证据本身原有的属性。认为证据必须要具有合法性,这是把它与合法的证据,合法采集证据混为一谈了。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一)什么是合法的证据合法的证据这一概念前未有人强调提出过,但我认为在证据问题上有必要强调提出合法的证据这个概念。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为合法的证据;凡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即为不合法的证据。那么,符  相似文献   

8.
谢岚英 《中国公证》2008,(11):29-33
一、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内涵 关于举证责任的含义和表述。在学术上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举证责任就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所负有的提供证据的责任。例如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称之为举证责任。这类表述方式采用的是一种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第二种观点认为。举证责任既包括由谁提供证据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的内容,也包括由谁承担不能提供证明案件事实的法律后果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对证明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莉 《中外法学》1999,(4):39-45
<正> 一、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证据能力是指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法律对事实材料成为诉讼中的证据在资格上的限制。因此,证据能力也称之为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在英美法系国家,称之为证据的可采性(admissibility);在我国,则称之为证据的合法性,某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必须取决于法律的规定。 证据的证明力,指证据事实对案件事实是否有证明作用和作用的程度,又称之为证据价值。在我国,证据的证明力反映为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只要某证据客观存在,且能在逻辑中  相似文献   

10.
同孟炎 《中国司法》2002,(12):59-60
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涉及非法证据有无法律效力以及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是否排除以及如何排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民事证据理论问题和严肃的司法实践问题。表面上看它仅仅涉及到非法证据的取舍,实际上它与诉讼的基本观念和基本价值选择有着密切联系,并且深受民主法制状况和司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加强对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探讨,对完善我国民事证据理论和指导司法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一、证据合法性的界定与理论定位(一)合法性的内涵界定:证据的合法性是否是证据的属性,在民事诉讼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论。有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11.
1 鉴定结论的证据特征《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均将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诉讼证据.法律意义上的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根据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案件中某个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得出的书面意见.鉴定结论具有所有证据共有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内在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是指鉴定结论必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内在关联性是指作为诉讼证据的事实材料与本案有内在的联系,表现为证据的事实材料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组成部分,或作为证据的事实材料虽不是待证事实的组成部分,但与待证事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能够为待证事实提供证明情况.合法性是指实体法所要求的特定形式,如书面形式、公证证明形式;证据的收集、保全、鉴定和判断必须符合诉讼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程序.鉴定的过程、使用的方法本身是科学客观的,鉴定结果自然具有客观性.鉴定人是完全按照委托人的要求进行各项技术鉴定的,鉴定结论必然与所证明的案件事实有内在关联性.鉴定结论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出具结论的部门为法定部门或指定部门;鉴定人具有鉴定资格,是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用于鉴定的物证材料的提取、收集符合法定程序;出具鉴定结论的形式为书面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原有的诉讼证据制度肯定了视听资料的证据价值,但由于对视听资料的合法性要求过于严格,使其很难真正发挥作用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审判实践中,这一事实应当是由经查证属实的证据能够证明的事实,即通常所说的法律上的事实。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律上的事实往往与客观上的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规定,还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目标,都要努力地使法律上的事实与客观上的事实相一致。而没有疑点的视听资料由于能比较客观地再现有关事实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什么是行政诉讼证据,在我国法学理论界说法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几种:一是认为,“从《行政诉讼法》第31条所确定的证据种类来看,行政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手段。”并且主张“把一般证据同可定案证据区别开来。一般证据是指诉讼法中所规定的各种证据,即能够用来作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或手段。可定案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可定案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这三个特征。二是主张“行政诉讼证据应是指被诉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以及其他当事人和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程序中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经法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 三、诉讼中公证证明的异议及解决程序 公证证明具有证明案件争议事实的作用。基于利害关系.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可能对公证证明持有异议。 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规定。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法院不能将公证证明的相关事项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笔者认为.“推翻公证证明”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事实和文书与案件事实本身并不符合.是不真实的.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证据按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实物证据是指以客观存在的物体作为证据事实表现形式的证据。包括有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言词证据为实物证据的对称,是指以人的语言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均属言词证据。毒品案件言词证据与所有证据一样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客观性,就是一切证据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就是证据与待证事实要有内在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三是合法性,就是证据必须是具有法律所规定的特定形式。同时证据的收集调查、审查核实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贩毒案件属于较为智能型的犯罪。毒贩的智力、阅历及反侦查能力较高,要想从他们嘴里获取真实的言词证据或者使他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对有关的案件事实,首先应当由谁承担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一种法律责任。由于诉讼有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之分,不同性质的诉讼,在确定和解决举证责任的问题上也有重大的区别。例如,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原则上由当事人分担。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提出主张,谁就负有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为此,原告人起诉,对其主张的民事法律关系必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而被告人在应诉中对其反驳的事实,也必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法院是在当事人举证的基  相似文献   

17.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近年来法学界呼吁积极推进民事证据立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规定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均表明:公证证明是国家公证机构对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法律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已经审查、确认的证明,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直接使用,为及时调整经济、民事法律关系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因此,公证在民事证据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卫平 《法学研究》2011,(1):98-110
公证证明具有约束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效力,法院对公证证明事实的实质审查判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限制或排除,对提出公证证明的当事人而言则具有免证的法律效果。公证证明在证据证明力方面具有优越性。公证证明的效力源于法律上的推定。公证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存在复式证明和单式证明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公证文书都是一种证据,在证据属性上属于书证,且是公文书、报告性文书。应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将当事人要求确认公证文书真伪的诉讼作为确认之诉加以规定。除涉及公证文书本身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公证证明事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主观性以及其他难以通过公证确认其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证据以外,其他经公证证明的事项无须质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这就是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都以一定的法律规范存在为前提,是人们依法进行一定活动以解决一定法律事实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只要有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又有民事诉讼法律事实的发生,就必然产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换句话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用于解决民事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一般说来,公证证明具有三方面的效力:一是法律上的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律上的证明力,这种证明力具有普遍性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