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时期,是指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时期。女新闻工作者是从事新闻采编的女性工作人员,包括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女性角色,是指女性独有的特色。社会作用是指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一、从历史上看,女性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与女性参政、妇女解放密不可分。近代思想解放和妇女运动的发展,使女性有机会冲出封建的樊篱,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新闻宣传作为传播先进思想的领地,使一些较早觉醒的女性刚获解放便迅速进入此领地,女性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和女性参政以及妇女解放是密不可分的。据资料记载,女性作为…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转型期女性理想人格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肘期.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对于女性而言,社会转型和改革大潮的冲击,既为她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给她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惑.如:不讲性别分工的劳务市场自由竞争,给女性增加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失业危机;在企业经营机制和用工制度改革中,女性充当了“蓄水池”的角色,失去了职业保障: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分工与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相结合,带来了女性家庭角色的回归和社会角色的失落,诸如女干部落选、女工下岗、女大学生分配难等社会问题.有鉴于此,在社会传型期重新寻找和确立女性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构建一种理想人格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从而不断在社会友展中求得自身发展,便成为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关系是人类社会男女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自近代以来,我国重大的社会转型对两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近代中国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及呈现出的特点为:女性角色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群体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性别关系变化及呈现出的特点为:女性社会角色主流化;女性权利全面崛起;女性群体结构多元化。社会性别关系的重构要关注和重视以下方面:国家体制对性别关系的影响;性别意识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女性的角色与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的劳动不再局限于家庭之中,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提高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降低了她们对于男性的依附,进而改变了传统的两性权力模式.女性角色的改变动摇了传统家庭得以建立的基础,造成了诸如离婚率提高、家庭暴力增加等现象.由于女性角色的巨大变化,在未来社会,家庭多元化的趋势将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女性警察承担着“人民公仆”的社会期待、家庭中“贤妻良母”等多方面的角色期待压力,在警察群体中所承受着高于他人的心理压力.文章分析了公安机关女性警察面临的角色压力,从职业角色、家庭角色、生理特征几方面来分析角色压力产生的原因,探索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增强其对心理困惑的调适能力,提升公安机关女性警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重视家庭价值的传统既是官方也是民间能够迅速接受国外反家庭暴力法律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中国建构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因素。正是这种传统使得中国反家庭暴力的制度建设与国外建立在社会性别和人权之上的反家庭暴力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现行法律中表现为容易在家庭与个人之间抹煞个体利益。因此,在尊重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消除社会中“支配妇女和儿童”的权力机制,实现个体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平等,将是长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封建社会只是男权政治的辅助角色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完全失去了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家长权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父权色彩、血缘伦理人情破坏了父权制、“夫荣妻贵”传统也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中国古代对女性特殊保护分别体现在刑事审讯、囚禁制度、行刑制度和株连制度中。古代立法对女性给予特殊保护体现了较高的立法水平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立法者总体上对女性认识的片面和歧视。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不仅产生了像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斯文化的世纪伟人,形成了以“启蒙”和“救亡”为中心的宏大话语环境;也脱颖出像林徽因这样“现代性”的“个人”语境.叙事角度和角色的转变,是“新文学”话语追求民族崛起“强国”梦的另外一种文化表述.多元的叙事话语共同构筑了整个“新文学”世界,让我们见识到那一代人有别于传统、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瑰丽人生.她的作品是以超越性价值为表征的,带有反思性和现代精神,闪耀着知识女性的坚韧锋芒.林徽因以一种优雅、犀利、知性告诉我们“五四”时期斯女性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当代“校漂族”形成的原因及其教育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当的教育、茫然的自我认知,导致“校漂族”难以结束“校漂”现象。为了使漂泊在高校与社会之间不再是高校毕业生的一种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校漂族”社会角色转换教育,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实践,着重培养其社会角色转换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校漂族”的职业生涯规划,着重培养其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就业观;注重规范管理,进行分类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校漂族”实际问题相结合;主动与家庭、高校、社会有关负责部门合作,营造“合力”,促使“校漂族”走出“校漂”困境。  相似文献   

10.
《奁史》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女性生活的重要类书,被史家看作“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存世200余年,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与传统史学观念中对妇女史料的轻视和疏漏有关,造成文献学领域中的重大缺憾。《从女性文献史观出发:〈奁史〉新解》从女性文献史观出发,以女性为主体,走出文字文献的局限,把相关的文化遗存(无论形式载体)看作广义的女性文献,秉持严谨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文本以及各类相关史料进行认真的标点、注释、校勘、比对和阐释,运用性别理论及四重证据法,从细微处入手,重新发掘女性文献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安娜、陶丽和吉娣,陶丽主要是作为母亲而存在,吉娣是好妻子的范本,家庭中的天使,而安娜则是一个摆脱了女人三种固有身份的原初状态的女人,她为自己而活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对男人的内在依附性。三个女人各自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但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着男权社会形式各异的束缚。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哀。  相似文献   

12.
在女性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水库移民女性.从对移民家庭发展历程中经历的搬迁、建房和土地利用这三个生活场景变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的移民女性群体的社会适应过程,及其对抗危机策略中所表现的灵活实用和开放发展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新式贤妻良母主义"阶段;服从于革命需要的"女国民"的训练阶段;"人的解放"前提下的"自由独立之女子"的培养阶段.这三个阶段显现出近现代之交女子教育观念从家国本位向女性个体本位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向警予的女子教育思想彻底否定了以培养贤母良妻为目标的迎合宗法社会需要的封建主义附属品妇女教育观;同时超越了维新派“兴国智民”和“相夫教子”相结合的仍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改良主义妇女教育现;也不同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借兴女学来培养妇女革命人才,以达到实现政治变革目的的妇女教育观。向警予提出了“准备改造社会的工具”的女子教育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革新女子教育的理念,并指出要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加以革新。同时站在稳固民主政治和妇女解放基础的高度,提出了“从平民教育中划分女子平民教育”的教育宗旨。  相似文献   

15.
宗法制不仅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是婚姻制度的基础。宗法制婚姻在周初定型,并在春秋乱世中得到巩固。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将聘娶婚变成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并使婚姻政治化。春秋时期宗法制婚姻的稳定发展催生了宗法制婚姻伦理观念的觉醒,也为后世婚姻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时代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依附性角色使得村庄以男性为中心编织了一张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之网。随着核心小家庭地位的提升,年轻妇女不再依附于家庭和男人,成为一支独立而有主体性的力量,妇女成为核心家庭中的当家人。在这一当家权流变过程中,妇女作为村庄的外来人角色恰恰成为冲击以内聚性及男性中心链条为特征的传统村庄,从而使村庄逐渐表现出现了离散性的特征。可以说在变革时代,妇女的外来者角色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变革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天赋人权”主张为西方女性主义提供了最初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而他的贤妻良母主义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观既遭到过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批判,又获得过女性主义思想家爱伦·凯的支持,这一切都使卢梭与西方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变得波诡云谲。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宗法宗族制度对妇女婚姻生活的消极作用比较大,主要在婚前剥夺女子受教育权利;婚约的缔结主要从宗族利益考虑;婚后生活受到夫权、族权的严格控制;强迫妇女守节等方面有所表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倡男婚女嫁轻钱财,重人品;反对索取重聘厚奁,嫌贫易富,操办奢靡,讲求排场等陋俗;严禁溺杀女婴.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以来,在英国急剧社会变迁中,广大女性为改变传统男权主导下的屈从地位,进行了持久不懈的努力,最终在婚姻家庭和社会领域获得了男女平等的话语权.女性的解放不仅颠覆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意味着男女平等地位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男权主导下婚姻理念的重塑.由此使得在男权社会构架下的传统婚姻在20世纪后半叶遭遇严峻挑战,离婚率急剧增长,两性不平等下的婚姻和家庭大量解体.探讨英国女性解放引发的离婚革命悖论,或许对当代同样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0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婚姻自由和夫妻权利平等等方面赋予了女性法律主体地位,实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这是几千年来婚姻制度领域的根本性变革,这种根本性变革引起了源于父权制特权的乡村干部、婆婆、丈夫等的顽强抵抗,这些势力单独施虐或二者、三者合伙施虐都可能造成妇女自杀或被杀的惨剧。同时,性别又与阶级、民族、国家等因素密切关联,三者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妇女自杀或被杀问题的错综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