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新世纪首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强调要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相似文献   

2.
李智 《小康》2006,(2):40-42
科技创新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提出中国科技发展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尤其是要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我想必将会对我们国家整个的国民经  相似文献   

3.
“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如何看待自主创新,如何以创新理念指导学习,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半月谈     
《台声》2016,(16)
正热点《"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下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命名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多项指标在未来五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这意味着中国进入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5.
文锋 《重庆行政》2014,(4):107-109
正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希望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1]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可见创新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5000年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民族创新精神,推动了民族进步和发展;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应该承认并正视历史文化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曾庆红副主席在杭州考察时强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人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创新驱动之路,这是我们党在关键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从国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被誉为是我国自“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之后所提出来的第五个现代化,显示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线》2014年第1期),同时表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在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许多不足,导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要解决这一问题,全面推进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必须了解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找出其中的不足,分析专利流失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国科技大会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争取用15年的时间,使我们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已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极大关注,也成为今年人代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更是此次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讨论最热烈、发言最踊跃、内容最丰富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茤祥 《北京观察》2021,(10):28-29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任务,也是国家在科技创新最高地进行改革实践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引领性工程.因此,必须要在国家创新总战略下来找使命、找定位、找突破口. 建设北京区域创新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科技创新总战略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总战略的核心和总抓手,这既是我国顺应当前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创新趋势已经演化为创新体系的要求,也是回应国内外严峻发展环境的"倒逼"之举,旨在为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系统支撑和长远支撑.  相似文献   

12.
改 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而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很巨大的。然而 ,就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来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 ,问题依然不容乐观。故此 ,深入探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建国伊始 ,科普教育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认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属性具有完全的公共性 ,应由国家作为公共品来向社会供给。因而 ,所有的科学活动和科普活动逐步被国家管理 ,且由国家的有关机构所领导和开展 ,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协同创新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央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央在强调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之后,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不知不觉,我们已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年农业经济和三百年工业经济之后,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知识经济时代已迈着强劲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容杆起来,成为许多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思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劳动市场结构和劳动的性质以及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加速了劳动的变换和职业的流动性。但…  相似文献   

16.
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协同创新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文章阐述发达创新型国家与协同创新体系的内涵,并分析美国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期为我国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历史发展的这一进程,促使国外许多学者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彼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几年,国内报刊杂志也发表不少文章,就知识分子的现状、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作用的估价和知识分子的正确使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把国外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括介绍,以供国内学者和有关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这是确保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非同小可。创新精神是指:有关创新的强烈欲望、动机、激情、冲动、目的性等,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创新意识,与此密切关联的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实证精神等。创新精神相对于创新思维来说,它是一种结果。因此,培育创新精神,当从树立创新性思维做起。这对于引领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它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  相似文献   

19.
李影  赵静 《公安教育》2014,(9):71-74
<正>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亟需各种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我国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是国家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因此对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高等院校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安院校作为一种独具  相似文献   

20.
备课卡片     
科技成为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扭转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长期供给缺乏的局面。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在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的情况下,农产品人均占有迅速接近世界水平。国外有关专家称:这是世界经济史的一个奇迹。农村经济全面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实现了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已超过60%,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