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的节目指导王开岭在他的《绝不向一个提着裤子的人开枪》的随笔散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英国作家奥威尔一次在前沿阵地打狙击,好不容易准星里才闯进一个目标:一个光膀子,提着裤子的敌兵,正在不远处小解……本是十拿九稳天赐的良机,但奥威尔却犹豫了,他的手指始终凝固在板机上,  相似文献   

2.
我是很注意也很喜欢鄢烈山先生的杂文随笔的。看到1997年5月9日《南方周末》上载有他一篇《桂冠现象》,便读起来。从文章中得知,某报正在连载《“官司”惊动中南海》……我不清楚中南海内的机构设置,但我知道与“官司”有关的国家机构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安全部乃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各有关专门委员会都不在中南海。既然如此,什么“官司”,怎么会“惊动中南海”呢?  相似文献   

3.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本祖诒《西班牙随笔》 《西班牙随笔》正如标题所示,写的是丁祖诒西班牙之行的所见所闻,重点写的是作者的所感所思。这种散文随笔。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用细致的笔触描摹对象,去穷形尽相,力图以生花之妙笔传达所游之地、所观之物的彤貌与神采,同时抒发情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一是触景生情,“思接干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抒发纷纭的思绪。丁祖诒这篇《西班牙随笔》在写法上属于后者,因西班牙之行的所见所闻而有所感发。触物联类,纵横捭阖,抒其情抱,发其思致。  相似文献   

4.
<正>《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共十三卷十八册,包括理论批评卷、长篇小说卷、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戏剧文学卷、杂文卷、拫告文学卷、史料卷、翻译文学卷和随笔卷,全面、系统和及时地总结与反映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5.
亦明 《政府法制》2013,(23):26-27
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 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世上最早的"环保部"便诞生于中国. 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 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 荀子是赵国人,但成名却在齐国.  相似文献   

6.
一以散文的笔法传递知识信息,或者是在散文作品中展示知识性含蕴,这在古今中外的散文创作中屡见不鲜。就我国古典散文而言,诸如先秦诸子中的许多篇章,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明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张岱的《陶庵梦忆》等,都是具有鲜明知识性的散文作品。当然,即就以所列篇章而言,有的并不一定能严格地划入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文学散文的体式范围,  相似文献   

7.
书讯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作者:张海鹰定价:28元出版:2012年2月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合集,主要为散文、随笔、读书、游记和些许诗歌,分散在飞扬、浮生、留痕、含香、印记、柔软、拾得七个版块里。除了真切之外,还表现了作  相似文献   

8.
书讯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作者:张海鹰定价:28元出版:2012年2月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合集,主要为散文、随笔、读书、游记和些许诗歌,分散在飞扬、浮生、留痕、含香、印  相似文献   

9.
重评《空山灵雨》王盛在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叙事、抒情散文(散文小品)较之议论性散文(杂文)出现得稍晚些。但是它对于发展和繁荣新文学创作,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鲁迅曾说过:“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生活》2016,(20):62-63
看过许多汪曾祺先生(编者注:汪曾祺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写吃食的文章,也读过他的其他此类作品集,但这本《做饭》是最完整收录老先生谈吃的散文作品集. “吃货”内涵 如果说文字表达了汪曾祺先生对吃食的兴趣、理解和情感,那么,绘画、书法则体现他精神层面的一种专注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论辩性的"闲话"、文学批评与思想随笔,在最近十年有了更大的展示平台和传播途径;20世纪西方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对于作家革新散文形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散文的变革以及文类空间的拓展,则仍需要更有力的理论与批评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我订阅《随笔》有好些年了。这些年工作、生活压力挺大的,读书的时间也就少了,可能在忙里偷闲翻翻《随笔》是这忙碌中最惬意的事儿了。《随笔》是一本好书,也是一种好杂志,每本都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行,可以说本本都是精品,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洗礼     
袁晓 《中国监察》2008,(9):64-64
80后的我一直自认为是时代的弄潮儿。当我正在国家大剧院里陶醉于芭蕾美妙的舞姿,在音乐会现场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疯狂的时候,在贵州省开阳县永温乡却有一个年轻的身影在为老百姓而忙碌着,他就是永温乡的纪委书记李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阅览室读了《中国监察》2008年第4期上刊登的一篇题为《雪地壮歌》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永远记住了李彬这个名字。读李彬的事迹,仿佛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他让我明白了青春岁月不仅是校园里轻快的脚步,不仅是图书馆里轻声的低语,不仅是KTV里放声的宣泄,不仅是键盘上游走的指尖……青春岁月里还应该有百姓的疾苦,应该有无私的奉献,应该有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气!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以画家、书法家、散文家与翻译家集一身而闻名于世。他的散文淡雅、含蓄、亲切、幽默,看似平淡朴实的字里行间,往往能让人悟到一种饱含哲理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近日笔者读到《丰子恺作品集》中一篇短小的佳作———《斗牛图》,深感耐人寻味。文中称,唐朝有位叫戴嵩的名画家,以画牛见长,被称为当时独一无二的画牛专家。到了宋朝,有一位叫杜处士的,家里收藏了一幅戴嵩的真迹《斗牛图》。这几百年前的古画自然令杜处士视为至宝。一天,杜处士拿出这幅古画来欣赏,被一个牧童看见了。牧童笑着说:…  相似文献   

15.
去年就听说老作家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陆续发表了散文作品《随想录》,很希望早日读到它。最近,南京师院的《文教资料简报》一九八○年一、二期合刊全文转载了《随想录》(第一集·1979),这才有机会在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我不知道应当怎样形容读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我仿佛经过十年浩劫之后,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坐在老作家的书斋里,听他诉说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坎坷遭遇,听他以哽咽的声  相似文献   

16.
由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李至伦同志作序,中央纪委、监察部外事局副局长孔祥仁同志著作的《国际反腐败随笔》一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发行。孔祥仁同志自1988年以来一直从事纪检监察外事工作,多次陪同代表团出国考察访问,足迹遍及近50个国家。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孔祥仁同志在工作之余,把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写成了这本26万余字的《国际反腐败随笔》。该书分为游记篇、国家篇、国际篇三部分,收录文章39篇,以散文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从事纪检监察外事工作10多年以来出访各国的所见所闻。书中既有国…  相似文献   

17.
刘继兴 《政府法制》2012,(26):38-39
时人多称赞章太炎的学问,章太炎十分不满,自认为政治胜于学术。他的弟子周作人在《谢本师》里就说,先生“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驳康有为的保皇理论,拥护民族民主革命,其中有句话是“载游小丑,未辨菽麦”。点名道姓地将皇帝称作是小丑,在当时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  相似文献   

18.
谢觉哉同志经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今年四月二十七日是谢老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特选登他的杂文《“此心光光地”》和即将出版的《谢觉哉传》中第十三章人民公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以示纪念。我们相信,值此整党开始之际,学习这两篇文章,尤其是重新学习谢老的这篇杂文,对促进司法战线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法学》1986,(11)
中国历代的律学家,对《唐律疏议》的评价是很高的,如清代励廷信、薛允升、以及清末的沈家本等。特别是沈氏,对之论证和赞扬则更为全面和突出。他在《寄簃文存》卷六《重刻唐律疏议序》里阐明了《唐律疏议》,至少有这样几点: 第一,论证了《唐律疏议》的问世,对司法刑审之理论与实践的特别重要性。他称赞《唐律疏议》所阐释的“律”为民命之所系,其义至精。所以主张吸取其精义,即穷其理以辩别案情真伪之端倪,公断无私心以避免主观妄判。沈氏还列举违背《唐律疏议》的律义必将出现冤假错案;司法人员假使不懂得通过调查彻底,只靠临时检举材料然办案,是根本不行的。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典《孟子》中,有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文章,讲述了个幽默辛辣的故事,说的是齐国有个人不知姓甚名谁,有一妻一妾,这位老兄每天外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酒足饭饱而回家。妻子问跟谁在一起吃饭,他得意地回答说都是有权有势的富贵之人。妻子觉得纳闷,同小妾说: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和他来往呢?于是心存疑窦的妻子悄悄跟踪丈夫,结果发现她的丈夫每天都在城东的坟地里,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到另一个祭墓的地方乞讨。“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原来他是这样酒足饭饱的。当妻子回家告诉小妾:我们指望能托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