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奥巴马总统对美国的中东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提出了“新中东政策”。同其前任相比,其中有变也有不变。归纳起来主要有六变,有六不变。一年来,奥巴马的中东“新政”虽有一定成效,但与预期仍相距甚远。今后中东地区谋霸与反霸,控制与反控制,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依然会继续。中东地区局势难以平静,仍将是多事之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2.
布什政府执政8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的中东战略,推行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战略,导致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难以自拔,还使整个中东及阿富汗局势动荡,伊朗核问题更将成为美国下届政府的负面遗产。然而,美国内的石油及军工利益集团却从布什政府中东战略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布什政府对其中东战略始终不作调整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9·11"后,布什政府曾一度摆出与美旧中东政策"决裂"的姿态,以反恐为名,推出了以民主改造中东为核心的"新中东政策",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布什的新政不仅使中东进一步陷入动荡的深渊,传统地区政治格局被颠覆,而且使美在中东的利益和地位严重受损,陷入战略困境.在此背景下,布什被迫大幅修正其中东政策,回归美"旧中东政策".一年多来,布什政府在伊拉克、伊朗、中东和平进程、推进民主、修复盟友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过,布什想要重建已被打破的地区平衡并非易事,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来,中东的政治动荡削弱了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动摇了美国中东政策的传统基础,美国与某些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安全-自主交易关系可能终结,其与其他国家此类关系的成本也可能增加。目前,奥巴马政府军事干预利比亚政策是迫于形势而进行的战略分散。由于资源有限和国内缺少足够共识,战略分散很难持久,奥巴马政府将不得不重新求助于廉价领导战略,以协调有限资源与扩张性目标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与中东地区密切相关,其反恐行动更是为本已动荡的巴以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中东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外因,反恐利益则是其中东政策变化的主要根据。随着反恐行动的后续发展,伊拉克成为反恐行动新的打击对象,中东的两大热点——巴以争端和伊拉克问题在反恐框架中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2日,布什发表的国情咨文显示,中东地区将继续成为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未来4年,美国对中东政策所失将远大于所得,美国在推进中东“民主改革”、武力对付个别国家、推动巴以和谈以及控制伊拉克局势等方面,都面临重重挑战和困难。从近几年中东局势可以看出,美国本可以采用非战争手段在中东达到它的诸多战略目标,但布什政府班底却选择了不恰当的战争方式。美国的实力受损,甚至可能将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国力的衰落,其中东政策确有些易放难收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中东历来是美国在国际上最关注和介入最多的一个地区,其根本原因是,作为超级强国,美国的利益可以说是遍及全球的,但是在中东,美国所具有的经济、战略和安全的利益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经济利益是石  相似文献   

8.
中东民主变革与美国的大中东倡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一度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 ,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伊斯兰化这样一种可怕前景有效地吓阻了美国在中东推进政治变革的热情。九一一事件之后 ,中东的民主化重回美国对中东外交的议事日程 ,不仅如此 ,美国似乎把改变政府、民主变革、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试图通过一项被称为大中东倡议的综合行动计划 ,实现对中东、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化改造。美国的大中东倡议有可能使中东地区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点区域。自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以来,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大国或地区力量围绕中东变局纷纷进行政策与战略调整。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根本目标是既要避免类似伊拉克战争的深度卷入,又要保持对中东事务的主导权。欧盟尤其是法、英两国对中东变局的积极干预使欧洲对中东事务的影响明显增强,欧盟正力图确立统一的中东战略,但其内部分歧不容忽视。俄罗斯中东战略的核心特征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实用主义外交,并极力维护其地缘战略利益和能源利益。中国应进一步增强对中东战略地位的认识,冷静客观地认识中东变局对中国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度扩大对中东事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的中东政策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从是否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奥巴马的中东政策减少了美国对中东的进一步资源投入和伤亡,有效配合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从奥巴马中东政策对地区和世界造成的客观影响来看,其政策则可以说是失败的.两个角度评估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主要反映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变得更狭隘,并缺乏管控中东的能力和实力,同时也反映出美国与盟友的利益产生偏差及美国外交战略中的“内向性”增强.未来美国将继续在中东寻找既能保全自身利益,又能适时脱身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起双边联盟体系,但近年来对于加强多边安全合作更为积极。美国近几届政府在亚太安全战略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从奥巴马政府到拜登政府都在推动双边合作转向多边合作,而为何发生这一转变值得探讨。美国在权力优势明显时,倾向于采取双边合作;当美国权力优势缩小时,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其安全合作形式是接近于联盟还是相对松散的安全合作,则取决于外部威胁性质和内部分歧大小。美国亚太安全合作形式的调整取决于中美实力差距、外部威胁变化和成员国分歧,多边形式可以更大范围地进行国际动员,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拥有稳固的合作基础、灵活的多边形式和共同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美国调动战略资源和联合应对共同关注的威胁。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增强了美国的安全动员能力,冲击了亚太地区秩序,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安全压力。但不同合作机制也面临合作程度不一、成员战略分歧和合作议题分散的影响,合作进程存在着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霍凤鸣  韩旭东 《亚非纵横》2010,(6):42-45,58
当前亚太地区军事形势激烈动荡,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的时期。关国是推动亚太地区军事形势动荡的主要“推手”,其目的一是为美国的战略重点转移服务;二是为美国输出军火做铺垫;三是为遏阻中国的发展进程营造氛围。对此,我应高度警惕,冷静观察,沉着应对。  相似文献   

13.
"印太战略"是美国均势+有限遏制+规制+话语诋毁的混合型战略。它意在前沿、中间地带与后方的三层构建不对称的对华遏制性力量,突破中美双边、单区域战略竞争的狭窄战略空间;在多地域与多维度孤立中国,拉拢更多国家在产业价值链、数字经济等层面与中国切割;制订基础建设投资透明化的新标准,嵌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规制;通过国际法、舆论等软性手段抹黑中国的"一带一路"与海权发展。虽然共同逻辑都是制衡中国崛起,但日澳印在策略上强调非对抗性。其中避免成为中国优先反制是日本重要的策略目标;印度在拉达克边界冲突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倒向美国的战略,因为这必定使其背上沉重的战略包袱,成为美国的附庸;澳大利亚作为地缘政治影响有限的中等国家,在美国反华行动中冲在最前列已使其利益严重受损。而"印太战略"与东盟所推动的包容性、合作安全理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东盟要在"印太地区"发挥中心领导作用,定位"印太"为对话与合作区域。所以由于东盟的抵制、印日澳的消极政策,这个战略形成的攻势将很难保持可持续性,其长期前景并不看好。  相似文献   

14.
The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landscape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n reg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since late 2010 and the events now loosely defined as the ‘Arab Spring’. The dust has yet to settle in many Arab capitals and 2013 is set to be another defining year for the greater Middle East as regional actors, particularly new Islamist-led governments, take on more direct roles in influencing political, milita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in the Arab world.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 factions of Hamas and Fatah are not immune to these developments and while progress towards peace has been all but non-existent, change in the region must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more tensions and conflict. The EU and US should work to establish greater Arab ownership of the diplomatic process, convince Israel that its security is best served by assuming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its changing neighbourhood and strive to harness the new realities in the region to modify the incentive calculus of the major domestic players in the conflict.  相似文献   

15.
胁迫式外交:战略竞争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朗普政府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2018年《国防战略报告》为标志,世界进入美国启动的战略竞争新时期,地缘政治争夺和大国竞争再度成为世界政治的突出主题。美国重振和维护世界主导地位的目标未变,但"胁迫式外交"成为特朗普政府推行对外战略的常态,美国对外行为出现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表现为重新激活战略军事威慑以压制战略军事竞争对手、以贸易热战和科技冷战方式打压战略经济竞争对手、以政治勒索方式逼盟友承担义务、以极限施压方式压制地区敌对国家、以退群和搅局方式阻挠多边外交。美国推行胁迫式外交与特朗普个人的执政风格相关,但根本性的原因是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战略竞争时代的来临,推动美国对外权力输出发生了转型性变化。这也意味着美国对外权力输出方式正在发生从软实力向硬实力、从依赖制度优势向依赖实力优势的巨大偏转。美国所谓国际"领导力"正加速蜕变为维护美国特权的"胁迫力",美国权力输出的这种变化可能代表着未来美国外交发展的一种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付瑞红 《亚非纵横》2012,(5):1-7,14,59,61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在延续中有所调整,与冷战后历届总统相比,甚至与自己执政初期相比,战略目标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战略议题、战略手段方面都出现变化。美国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强化了领导亚太地区的能力和意愿,其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布局转为指向威胁的战略布局。美国战略重心的全方位转移与中国因素和中关关系具有关联性,中国是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缘起和重要内容。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地区外交战略带来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中东局势呈现内外危机加剧、地区格局失衡两大特征。从大国看,美国针对伊朗的"极限施压"空前严厉,伊朗设法反制,双方游走冲突边缘。美伊对峙的松与紧影响着波斯湾与西亚的安与危。从地区看,苏丹、阿尔及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四个阿拉伯国家爆发持续性民众抗议,冲击旧政治体制,上演新版"阿拉伯之春"。四国动荡加剧阿拉伯阵营弱化,引发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三强竞夺,地区格局进一步失衡。美伊关系紧张、阿拉伯世界弱化、地区格局失衡既是老问题,又有新表现,持续搅乱中东局势。  相似文献   

18.
Linkage politics in the US were revived after the terroristattacks in 2001 as the US endeavored to bolster its position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current USeconomic statecraft in East Asia,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useof the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instrument. As the US encountersincreasing threats in the region through China's economic andmilitary expansion, the emergence of Islamic militancy, andcontinuing tension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t is attemptingto reinforce its strategic position through the economic reinforcementof its bilateral politico-military alliances. However, as theestablishment of its recent free trade agreements has revealed,neo-mercantilist politics, as motivated by US Congressionalattention to domestic lobbying, present a risk to this strategy.It is possible that this tendency to economic nationalism, asevidenced in the Australia–US Free Trade Agreement, willdetract from the broader purpose of reinforcing the US strategicposition in the region.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April 10, 2007.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February 19, 2008.  相似文献   

19.
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s recent revival reflects inherent changes in Asia's geopolitics which now features the new US construct of "Indo-Pacific" region. While it has inherited, developed and optimized the current Asia-Pacific order, China need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side of this concept of regional order.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any contrary pulls, some old, and others new, operating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Asian region. It argues that September 11th, 2001 has been a defining and defiling moment for the region, sinc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US will weaken democracy in the subcontinent. Consequently, the region will lose its historical advantage of not being militarised by outside poles, or interests, and this will undermine democratic mechanisms that facilitate alleviation of poverty and inequalit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isjunction between mainstream and grassroots perceptions of India's poverty, arguing that localised democratic government,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architecture of countries, and enabling participation of the poor and the discriminated offer the only way to deal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