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振华在9月3日的《中华读书报》上介绍说,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让同名小说作者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世界文坛一举成名。而他在2007年至2011年间所创建的他自己称之为"世界上最寂寞的读书会"也为他在加拿大赚足了眼球。该读书会的衍生品,《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书虫和总理荐书》则收录了马特尔在此期间给加拿大总理荐书的所有书信。事情源自  相似文献   

2.
韩浩月 《廉政瞭望》2023,(21):64-64
作家马伯庸最近在读者见面会上,因为拒绝给盗版书签名,引发了一番讨论。这让我想起与自己有关的一些签售趣事。都说作品是“鸡蛋”,写作的人是“下蛋的鸡”,读者只品味“鸡蛋”就好了,没必要见到产蛋的一方,但很多时候,“产蛋鸡”就是那么猝不及防地站在了“消费者”的面前,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早先我对签售这样的事情,是抱有拒绝态度的,原因是十多年前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位一线作家在北京地坛书市签售,只有三五个人找他签名,连个队列都形不成,场面冷清得像深秋的清晨。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绝对不要轻易去书店签售,要是一位读者都不来,那该有多尴尬。有多部电影也表现过落魄作家在书店签售,苦苦守候也没来几位读者的情节,这加剧了我的“签售恐惧症”。  相似文献   

3.
读刘洪波     
刘成信 《唯实》2002,(1):81-8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杂文作家应厚积而薄发,因为许多人发表杂文的“量与质”往往成 反比,量多质差、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出现。刘洪波似乎是个特例。在当今的中青年杂文作 家中,刘洪波每年发表的杂文数量可能是最多的,大约每两天多一点便有一篇杂文问世,一 年下来,一般不低于150篇,而其文整体质量颇高,其杂文创作很少给人以敷衍成篇或参差 不齐之感,近几年的作品甚至给人以文思泉涌的印象。洪波可能是那种坐得住板凳、甘于寂寞的作家。很少听说他参加各类聚会或“活动”,他只 专注于读书、写作,属于名副其实的“功夫在诗内”一…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作家张抗抗在江苏省常州市签名售书时,收到了一位老读者给她的一封信。信中列举了她书中的文字差错。张抗抗看过后,发现那些错误全都存在。她不仅找到了这位老读者,当面表示感谢,而且在以后的书中和许多场合,都提到这件事,多次检讨自己。她说:“有许多是我原本疏漏或是无知。那太多的瑕疵,至今令我汗颜。我虽已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但许多汉字的正确用法,尚未掌握。面对别人的批评,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还有敬佩和惭愧。”一个在文坛上有名的作家也有败笔的时候,那么一个从政当官多年的人呢?工作中是不是也有“败笔”…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作家张抗抗在江苏省常州市签名售书时,收到了一位老读者给她的一封信。信中列举了她的书中的文字差错。张抗抗看过之后,发现那些错误全都存在。她不仅找到了这位老读者,当面表示感谢,而且在以后的书中和许多场合,都提到了这件事,多次检讨自己。她说:“有许多是我原本疏漏或是无知。那太多的瑕疵,至今令我汗颜。我虽已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但许多汉字的正确用法,尚未掌握。面对别人的批评,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还有敬佩和惭愧。”   一个在文坛上有名的作家也有败笔的时候,那么一个从政当官多年的人呢 ?工作中是不…  相似文献   

6.
<正>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在草原上采风时,当地牧民专门为其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受此礼遇而惭愧至极。他忽然问自己,这是哪里?我是谁?我真忘了自己是谁,感到写作跟做一个淳朴的人相比真是微不足道。人不写作也能活着,而活着值得做的事是清洗自己……一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主动反躬自问,让人沉思。每个党员干部是否应当经常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拾起"棒槌"敲打敲打自己?鲍尔吉·原野所说的"清洗"自己与历史上明王贤哲教人谨慎行  相似文献   

7.
写作教学是党校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写作课程中增添“润滑剂”,以推动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大有学问。由于学员是各级岗位上的干部,他们的职业促使他们来党校学习时把所学对象与自己专业联系起来,成为学习的动力,但也正是这种因需而学的动机使之成为写作教学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据某报载,时下,“明星族”加进文坛的越来越多,有的充当了某报特约记者,有的在一些报纸上开辟了专栏,成了“专栏作家”,有的进了作家班,有的因写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被吸收入了中国作协、因而有的“星”也步其后尘写起了“自传”……看来,寂寞、冷淡的文坛,是要红火一阵子了。 可是。这事儿越想越让人感到有些邪乎。能进文坛,照理说应是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实力和成就,可为什么总没看见这些“星”们有什么作品问世呢?除了个别人尚算得上有点作为外,其余的一串名单何曾见过有什么大作?当然,我不否认他们是明星,但也只是他们”那一  相似文献   

9.
在梨园界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唱戏、唱歌若此,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练习,不断的练习,确实太重要了。在不断的练习里,你终熟能生巧。记得读初中时,我曾问一位作家:“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位作家说:“多写多练。”当时,  相似文献   

10.
正在梨园界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唱戏、唱歌若此,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练习,不断的练习,确实太重要了。在不断的练习里,你终熟能生巧。记得读初中时,我曾问一位作家:"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位作家说:"多写多练。"当时,听了回答觉得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1.
正在梨园界有句行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唱戏、唱歌若此,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练习,不断的练习,确实太重要了。在不断的练习里,你终熟能生巧。记得读初中时,我曾问一位作家:"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位作家说:"多写多练。"当时,听了回答觉得很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12.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他非但没有懊丧,诚如他在《多余的话》中所说,反而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究”。他也因此而与鲁迅相识相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知己的同志。上海的3年时光,虽然在白色恐怖的肃杀气氛中生活,可是,瞿秋白的心情是愉悦的,他终于又能“回过去再生活一遍”,读书、写作,重新感觉这“最惬意的事”。可是,当他就要离开上海,离开鲁迅,一种怅惘、寂寞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瞿秋白被王明一伙排挤出中央,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利用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特有悟性,开始阅读和写作。“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瞿秋白在从事文学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一种快乐,写作也是一种快乐。读书,是让自己的思想和头脑由别人跑马;写作成文,是让别人的思想和头脑由自己跑马.因此,读书加上勤动笔,可以说是人生一大乐事. 一般来说,我们不是作家,动笔的目的不常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梳理思想,记录人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甚至用作排除自己的某些心理障碍,克服某种哀怨和愤懑的情绪.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形,由于在繁杂的人际氛围中碰了钉子,心中延宕着不快。于  相似文献   

14.
不知诸君可否记得?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曾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对国人的许许多多,诸如不团结、窝里斗,尤其是生活上的脏、乱、吵等种种丑陋的行为给予了揭露和无情鞭笞,令许多国人自觉汗颜。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但不汗颜,反而愤愤不平,起而反击,甚至是用国骂来  相似文献   

15.
正廖信忠说,大陆的对台事务官员中,不少人都看过他的书,因为通俗易懂,且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写台湾。60多年来,两岸因为台湾海峡的地理距离和政治文化因素,双方难免会有对彼此的误解、好奇。台湾作家廖信忠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中介商"、"搬运工",他在《我们台湾那些年》一书中,用通俗轻松的大白话,向大陆民众讲述了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台湾,讲台湾几十年来的剧变。他直白、坦诚、谦虚,也不刻意抬高自己,熟稔在大陆的生存逻辑,声称自己就是在卖文字钱,但依旧保有野心,不希望影响什么精英,影响一下普通民众和官员就好。  相似文献   

16.
关于胡适的藏书作为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胡适有着丰富的藏书.据与胡适相熟的《闲话胡适》一书的作者石原皋说,胡适约有40个书架的藏书,线装书、外文书和平装书都很多.他的这些书,多是在北平购置的,其中有一些是善本书.有着"考据癖"的胡适,一向很重视资料的收集、收藏.关于自己的一些有关资料,他也特别注意保存.日记、往来书信、手稿、图片也是他的藏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党课》2007,(2):104-105
当年大学毕业找工作,眼看那些书没有自己念得好的同学,一个个都凭关系进了机关,而自己却被“发配”到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心里不知道有多郁闷。“屋漏偏逢连夜雨”,相恋多年的女友也因为忍受不了相隔两地的寂寞和我分手了。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我开始心灰意冷,时常感叹命运的不公。  相似文献   

18.
古语有云“书非借不能读”,说的是,自己的书因为总认为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什么时候读都行,所以也就不急着读,也就可能一直不读。而借来的书不同,因为要急着还给别人,所以逼迫着自己去读。  相似文献   

19.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眼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20.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