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全国  肖艳丽 《前沿》2010,(18):140-143
文学修辞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的语词、文学手法、语言模式以及作品结构构成,隐喻与文学的关系突出地体现于它与上述四者的联系之中。古希腊、罗马和形式主义文论传统对隐喻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了隐喻与文学修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隐喻与文学的关系重视隐喻的说服力量和语词技巧;形式主义文论传统一方面关注隐喻的手法,重视隐喻的语言模式及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其作品结构学说同样注重隐喻在作品结构构成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从隐喻的认知研究入手,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及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一反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概念体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本文在认知框架下从文化视角对英汉隐喻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性语言是各种语言的源头。诗性思维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机制,诗性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更具深意的心理现象,研究从诗性隐喻出发,以夕阳为语料,旨在探寻诗性隐喻的深层内涵。研究显示诗性隐喻具有发现的深度,世界经验方式、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等方面所体现的诗性品质决定了夕阳诗性隐喻的多样性。诗性隐喻依靠认知力量的大彻大悟和比喻性语言的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创新力和认知力。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知识体系来说,法律语言是一种极具专业性与晦涩性的语言,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且在法律语言当中很多抽象概念通常是利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从认知语言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对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与法律语言中的使用效力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法律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个迄今尚未得到清楚认识的原则性转向,即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先于修辞"的原则向后世马克思主义的"修辞先于认知"的原则的转向.依照前一条原则,理论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揭露真相、发现真理,其间,修辞服从认知的需要;凡是符合这一原则的理论就是科学,反之则是意识形态.可依照后一条原则,对理论来说,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样说话是首要的事情,至于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反倒是次要的事情,也就是说,认知必须服从修辞的需要;据此,一切理论都是意识形态.这一转向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修辞学转向",这是一个很成问题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解码的认知机制包括感知阶段与理解阶段。对交际符号的正确感知是信息解码的第一步,解码的理解阶段由分析、知识、控制、推理这四个子系统组成。针对信息解码的认知机制,修辞策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设计:一是从信息解码的不同阶段出发,修辞要力求适应听读者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从交际主体的特点和传递信息的不同出发,采取趋同策略和趋异策略,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妍妮 《前沿》2010,(14):167-169
隐喻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被广为使用,因此大多数的学者对于广告语言中隐喻的研究仅停留在修辞学的基础上。然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从根本上讲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广告人正是通过隐喻这个载体将产品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了消费者,从而达到促进营销的目的。本文在前人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及其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比较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异性,可知隐喻概念体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及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朱全国 《前沿》2010,(10):145-148
西方隐喻研究的传统始于亚里士多德,他确立了隐喻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地位,隐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隐喻得以在这两个学科中存在的根源。对于语言不同方面的重视,隐喻呈现出不同的功能。从宏观上讲,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既是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赋予隐喻修辞和诗学的双重身份,这种身份特点决定了隐喻在后世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决定了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诗学,隐喻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范畴,对隐喻的考虑必然要从这个双重身份出发。  相似文献   

11.
12.
小说世界错综复杂而异彩纷呈,作家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为了真切动人地表现丰富的客现现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复杂的情感,常借助于修辞.本文从三种最基本的修辞格--隐喻、象征、典故切入,以经典文本为例探讨了小说修辞翻译的相关问题及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异质语言文字之妙.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与外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喻不仅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隐喻知识,以帮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永久记忆。  相似文献   

14.
危机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语言文字,而隐喻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要通过大众传播来认知、应对并最终解决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有赖文本中的隐喻加以实现,可以说隐喻在危机传播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的颜色词作为文化层次的符号,往往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正与反、善与恶、褒与贬共存于一种语言符号中,这样颜色词联想意义,就有了“双重语义”的认知特征.当用颜色词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便形成了颜色的隐喻.  相似文献   

17.
王娟 《前沿》2007,(12):116-118
认知语言观认为习语习惯意义与其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是非任意的,且具有语义理据性.本文结合Lakoff提出的认知模式(ICM)以及Kovecses&Szabo提出的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非隐喻的规约常识)对汉英习语的可分析性进行语义理据的考察.本研究表明:"可分析隐性"习语语义与词源关系密切,"准隐喻型"习语语义可从非隐喻的规约常识找到更有力的解释."可分析显性"习语语义则是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以及规约常识.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因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习语的意义建构,使习语研究从静态、封闭的语言分析过渡到动态、开放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18.
熊韦锐  于璐 《理论月刊》2012,(5):145-148
心理学不管是在研究的前提假设、理论的建构,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充满了隐喻。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隐喻。在心理学发展的自然哲学传统、物理学传统、生物进化论传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传统各个阶段的考察,都显示出了心理学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隐喻。提示了研究者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不能忽略隐喻的地位,不能忽略隐喻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贾吉峰 《前沿》2002,(10):108-110
模糊修辞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法律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严谨 ,而在法律语言中模糊修辞的使用也大量存在。本文试图对模糊修辞在法律语言中的运用及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