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2.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1,(21):60-60
人我关系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刻。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是宗教信徒与否,都不乏谆谆教诲。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2009年10月28日,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精神     
周桂钿 《理论学刊》2002,(6):109-112
孔子的思想与后儒有所不同 ,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谈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仁义中和”四个字。“仁者爱人” ,仁有两条原则 :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二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义者宜也” ,该取则取、不该取不取是义 ,该取不取、不该取也取是不义 ;“中”即中庸 ,它是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从实际出发的最正确的法则 ;“和”是多种成分的有机组合 ,是优势互补 ,是和谐 ,处于其对立面的是“同” ,“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精神对现代社会还是有较大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修炼“成就人”的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五百年前,先哲孔子就曾经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独有偶,《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可见,中外“圣人”都认为,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就他人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施恩不图报的气度。  相似文献   

5.
杂感二则     
钱逊君子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这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人们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环境条件不好,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凡事不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只是埋怨别人,这就是“求诸人”。针对这种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诸己”。在《论语》中有多处讲到这一思想,孔子反复说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相似文献   

6.
共享,即共同享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上,对共享发展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古人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苟富贵,勿相忘”。这是古代中国人关于共享观念的朴素认识。  相似文献   

7.
尽人之智──成功的用人之道杨海,张中莉韩非子在《八经》中曾云:"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只会用自己力量的人,是下等君子,能用别人力量的人,是普通君子,而善于激发部下智慧的人,才算得上高明君子。韩非子的用人哲学对现代的人事...  相似文献   

8.
艾迪 《党课》2012,(5):105-106
做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志,也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个方向。许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别人,意志不如别人,条件不如别人,而是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曾国藩曾经说过,人若能立志,那么就可以做圣人了,做豪杰了,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又何必借助别人的力量呢?他认为君子之立志也,必须“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这样“才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相似文献   

9.
齐夫  孙之 《前线》2008,(6):59-59
“反求诸己”这个成语出自一段古文。文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意思是说.追求仁德的人好比射箭,如果射出的箭没有中靶,不会去责怪那些射中了目标而比自己强的人.而只会反躬省察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一次跟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谈到了教师这个职业,其中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讨厌XX老师了.因为当时背不到书。他竟把我叫到他的寝室门前背书,让来来往往的同学都看到了,真把我羞死了!”另一朋友也问我:“XX老师现在还在教书吗?她可厉害了,我们都很怕她,也不喜欢她!”听着朋友们对教过自己的教师或好或坏的评价,让我陷入了深思:“我现在也是一名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2.
柴福花 《党课》2013,(6):127-128
一个偶然的机会,做《党课》编辑的朋友说:“你当了那么多年的老师,对教育学生肯定有不少的经验体会,给我们写篇文章吧!”“好啊!”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写别的确实费时费力,要好好斟酌考虑,可是写学生,倒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篇文章写完,寄给朋友,朋友又根据杂志的需求提出了一些意见,稍加修改,文章就刊登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14.
魏敏生 《廉政瞭望》2011,(11):45-46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15.
农家婚宴     
王文山 《奋斗》2008,(9):64-64
表弟儿子结婚,请我和妻子去喝喜酒,并且再三嘱咐一定要给他找个摄像师,好好风光风光。妻子听了不可理解地嘀咕说:“一个农村人结婚有啥好录的,真是多余。”我虽也和妻子有同感,为了答对表弟两口子高兴,还是遵嘱给他请了摄像师。  相似文献   

16.
黎淳是岳阳华容县人。他是明代科举考试中唯一的湘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明代湘籍名人如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李东阳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先生清德重望,诚可谓一代伟人矣!”黎淳为官清廉,不为己私,主张正风俗,革奸弊。他一生追求朴质直率的品格,因此以“朴”名其身,字太朴,号朴庵,他说:我爱朴树,是因为“朴”符合我的性格。这种品格就是“高可仰,广可荫,坚可倚,巍峨蓊郁,独守而长存,有君子之道”。在世人多贵华而贱质的时代,黎淳追求质朴、刚直独守的操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如此想,也如此做。…  相似文献   

17.
张庆之 《党风建设》2002,(10):11-11
小时候听老师讲《西游记》,当听到妖怪来抓唐僧时,心里禁不住纳闷起来:“妖怪与唐僧无冤无仇,怎么要去抓唐僧?”当老师说唐僧肉吃后能长生不老时,我疑问顿消,心里还悄悄地想:如果别人给我一块唐僧肉吃该有多好,以后就不会死了。  相似文献   

18.
血,总是热的     
有人向往和追求物质、地位和权力,于是乎,想方设法转行工商、转行税务、转行公安、转行法院的大有人在。 18年前,友人劝我离开清贫的讲台。父亲对我说:“读了免费的师范教育,不教书,对得起国家吗?别人跳槽换工作,那是别人的事情。”我记住父亲的话,转眼间,我呆在教育界已经18年了,父亲也过古稀之年了。  相似文献   

19.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对孔子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关注的重心是人的伦理道德完善。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一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所提出的“仁”、“智”、“勇”成为儒家君子思想的三要素,《中庸》谓之“智、仁、勇三达德”。而“仁”、“智”、“勇”三者乃是常人可行的,并不玄远。在《论语》中,孔子曾反复地讲到“仁”。“仁”的含义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但都有一个特定的基本内涵,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修己”与“爱人”可谓一个金币的两面:在己言修,推人及爱;修己方知爱人,爱人先须修己。修己应做到忠、信、义、诚、刚、木、讷,待人应做到恭(庄矜)、宽(宽厚)、信(诚实),敏(勤敏)、惠(慈惠)。可见孔子的君子理想,在当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理想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建设》2011,(6):63-64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刊登顾兆农的文章说,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有点弄不清了。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自然也比别人远,所以,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是天经地义。坐公交。挤地铁,踏自行车,在农贸市场里跟菜贩们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