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屈的魏延     
快乐大叔 《党课》2009,(1):96-97
关于人脑袋后面长着“反骨”这件事儿,快乐大叔还是从《三国演义》里知道的,应该“得益”于魏延的脑袋。在快乐大叔看来,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魏延是一个很委屈的人物。之所以委屈,倒不是因为他最终的下场很惨,主要还在于他老兄打一“出现”就没咋痛快过。  相似文献   

2.
丁晓平 《湘潮》2014,(7):4-8
1938年10月,在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和贺龙、徐海东等人闲谈时聊起了中国文学。毛泽东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三部名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鲁智深在渭州一见史进便认作兄弟;在大相国寺菜园见到林冲,林冲也马上要结义鲁智深为兄。《水浒》108好汉,都好结交异姓兄弟。这和《三国演义》相比,大相径庭大有趣。《三国》中的男人,哪怕原先是朋友、是兄弟,玩着玩着就成了敌人,  相似文献   

4.
龚将 《当代党员》2010,(9):70-71
重温《三国演义》,品味其中的选人用人之道,对当今干部工作依然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鸣 《廉政瞭望》2014,(21):50-50
张邰在《三国演义》的篇幅上,是个三流的小角色。但实际上这个人却是个智勇双全的战将,比起三国任何一员排在前列的猛将,都不逊色。可是.《三国演义》奉行的是蜀汉正统,刻意突出诸葛亮。这样一来,三国舞台上的次要角色变成主角,曹魏阵营整体被矮化,张邰这样的。自然就数不上了.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10,(12):54-54
《三国演义》历来脍炙人口,教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毛泽东也很爱读这部古典小说,并发表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李国文 《廉政瞭望》2008,(10):62-62
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变,人变,沧海桑田,无不变的事物;然而构成社会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强弱转换、进步退化的关系总则,好像并未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真可称得上是有实用价值的一部不同凡响的奇书。  相似文献   

8.
韩浩月 《党建文汇》2007,(12):47-47
每年200亿元重版古籍库存化为纸浆,《红楼梦》的版本多达230个,《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版本也接近这个数字。如果这组数据不是来自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很难令人相信它的真实性。而据前不久《法制晚报》记者在北京几大书店和图书批发市场的调查,图书重复出版现象非常严重,全国每年500亿元的图书库存,有八成以上来自重复出版和“炒冷饭”,  相似文献   

9.
快乐大叔 《党课》2011,(23):94-96
有人说,2011年是中国影视的“翻拍年”,一大批观众熟悉的影视作品被重新翻拍,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对几部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的“翻拍”,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等等。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一些人把《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归结为谋略,这是片面的。《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对政治人物的评判选择;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不如说它是一部智慧之书。《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人生智慧。其政治智慧突出表现为六点:善于把握天下大势,总揽全局,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善于协调君臣同僚,和衷共济;善于治理,造福一方;善处得失,知所进退;善于识才,后继有人;高风亮节,遗爱千秋。《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智慧,犹如一座宝库,值得人们进一步发掘,为后人提供深刻的借鉴和无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群英战吕布     
快乐大叔 《党课》2009,(6):102-103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里面波诡云谲的政治形势以及三国鼎立的复杂态势并不觉得十分感兴趣,倒是极其迷恋里面的英雄好汉,因此常常为了到底是典韦武功厉害还是马超武艺超绝而争得面红耳赤。倒是后来一些脑筋活络的个体户“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把《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做了一个排序,印成“毛片儿”,卖给我们这些孩子。  相似文献   

12.
张鸣 《廉政瞭望》2014,(4):44-44
《三国演义》问世的时候,辽东的满人还是明朝旗下的百姓,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由于长期跟汉人杂居在一起.部落上层听得懂汉文,下层百姓也能听得懂汉话。从文学史上讲,《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宋元以来.三国故事是民间讲史说唱的重头、茶楼瓦舍,三国争霸的事儿,百说不厌。有了这样的基础,《三国演义》一出世就大卖。可惜当年没有版权制度,否则作者罗贯中肯定变成富翁,不至于到今天.人们也弄不清他的来历。  相似文献   

13.
蓟县是天津市的后花园,山清水秀,历史悠久,风物迷人。历史上曾被称为无终、渔阳、蓟州等,在古代众多的典籍和方志中多有记载,《水浒传》《三国演义》《十粒金丹》等著作中都有古无终、古蓟州、古渔阳的身影,让我们在欣赏文学名著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领略了后花园曾经的风景和时光,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愉悦和美感。  相似文献   

14.
瑞贤 《前线》2013,(10):81-81
摆布一词属常用语。文学作品中亦可见。《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有:“连夜摆布军士,护送车驾前奔箕关”之语;“你是最肯济困护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们不成!”则言出《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辞书对摆布一词作解,说有安排、处置、布置、操纵等意。  相似文献   

15.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6.
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进军西南,邓小平戎马一生。他既能上阵破敌、功勋卓著,也曾治国安邦、下马编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硝烟弥漫的前线,邓小平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图书和杂志,如晋冀鲁豫边区创办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北方杂志》等。1970年,在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一批古典名著的消息后,正下放江西参加“劳动改造”的邓小平,及时委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的秘书赵子昌,请他代为购买这批书籍。当收到全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这些精神食粮后,他非常高兴,彻夜研读。除了军功、政绩之外,邓小平与新闻出版事业同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庚寅 《前线》2013,(2):83-83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过目不忘的张松,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此乃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18.
王溢嘉 《廉政瞭望》2012,(11):76-76
关公因箭创未愈而刮骨疗毒,在历史上真有其事。然而,《三同志》里只说:“羽(关公)便伸臂令医劈之……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咦?华佗呢? 原来,史书里这个“无名医生”到《三国演义》里变成了“名医华佗”!而且华佗还是“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主动上门医治的。其实,真正的华佗在关公刮骨疗毒之前七、八年就死了,《三国演义》穿凿附会,由“干卉名医”华佗来医治“盖世英雄”关公,主要是想制造相得益彰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柯云  湘斌 《党史纵横》2010,(7):19-21
古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今人贺龙巧施空城计,一举歼灭两个旅。熟知贺龙的人知道,贺龙军长肚子里的墨水虽然不多,但是他十分勤奋、好学。在行军作战中,他常常是《水浒》、《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书籍不离手,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将书中的作战精髓提炼出来,运用在实际的指挥作战中。  相似文献   

20.
曹晋杰 《湘潮》2005,(8):14-16
陈毅巧对《红楼梦》陈毅爱读中国古典文学,其中一本是《红楼梦》。陈毅刚满10岁时,寄居外婆家,在青海寺学堂师从陈玉堂就读,看过残本《红楼梦》。若干年后,陈毅在成都学校读书时,在《雅俗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看了《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就会诲淫诲盗。”陈毅看完后,在这段文字的旁边写批语道:“余幼时曾读过《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书,并未学偷盗。看书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1927年,陈毅随朱德上井冈山。有次毛泽东与贺子珍谈到《红楼梦》,这启发了陈毅再去找《红楼梦》来读。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