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邓颖超于当年11月7日,从中南海的松寿斋搬到了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负责打前站的是从"中央特灶"为周恩来选调的第一个炊事员王诗书.  相似文献   

2.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央机关也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搬迁至北平的香山。同年3月,周恩来副主席和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带着统战部的同志,率先住进中南海,负责筹备建国的工作。 中南海始建于辽、金,历经元、明、清各朝,历来是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之地。由于旧中国多年战乱,中南海的古建筑年久失修,房屋残破  相似文献   

3.
1949年初,毛泽东随中共中央机关进人北平后,住在京郊的香山双清寺(即双清别墅)。当时,为了照顾毛泽东等中央首长的身体,有关部门在香山设立了中央门诊部,专门负责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不久,毛泽东从香山迁人中南海,住进丰泽园菊香书屋。中央门诊部也随同中共中央机关迁入中南海。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因建国初期医疗保健条件较差,尚不可能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当时被称为“五大书记”的最高首长,配备专职的保健  相似文献   

4.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分别承担开国盛典的相关事宜。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  相似文献   

5.
1962年10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与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促膝而谈,鼓励他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为粮棉双丰收做贡献。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多种棉  相似文献   

6.
1956年初夏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待了一位年轻人。周恩来把这位年轻人从头到脚审视一遍,高兴地对邓颖超说:“你看他的模样、腔调和动作多像他的爸爸。” 周恩来所讲的那位年轻人的爸爸,就是多次和周恩来一块  相似文献   

7.
从1949年进京到1975年病重住院,整整26年,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一直是中南海的三间旧式平房。1958年,北京市给周恩来送了一个远景规划模型,一直放在西花  相似文献   

8.
顾保孜 《湘潮》2011,(2):51-56
周恩来与李富春担任正副总理职务,蔡畅与邓颖超担任全国妇联正副主席。中南海里,像这样各有正副职务、互为助手,又是终身伴侣的家庭并不多。"文革"初期,经济遭遇极大困难,周恩来想到了李富春  相似文献   

9.
孟半戎 《党史纵横》2009,(10):29-29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齐燕铭为副秘书长。筹备会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按分工,各小组分别承担开国盛典的相关事宜。周恩来总理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新政协)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筹备会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  相似文献   

11.
<正>鲜花,是美好的象征,一代伟人周恩来平生爱花。1991年10月,笔者为筹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赴京,在北京西黄城南街拜访从1949年始在周恩来身边做了5年贴身卫士的韩福裕,问及周恩来是否爱花的事。他回答说,一般人谁不爱花?总理当然也爱花。不过,作为一代伟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高尚情操,甚至有他独特的情趣,那可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选定中南海西北角的西花厅庭院作为自己工作  相似文献   

12.
余玮  施枫 《湘潮》2004,(3):11-15
周秉德是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长女,她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曾与伯父周恩来和伯母邓颖超共同生活了15年之久。《周秉德回忆在伯父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谈起中南海的美好时光,回忆伯父伯母对自己的关怀与教诲,时而激昂,时而沉思,恍如回到了西花厅的岁月……  相似文献   

13.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段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分别承担开国盛典的相关事宜。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木子 《湘潮》2007,(9S):1-1
从1949年进京到1975年病重住院,整整26年,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一直是中南海的三间旧式平房。  相似文献   

15.
1960年1月,杜修贤正式接到新华社的通知,派他去中南海,跟随周恩来总理.专门负责拍摄他活动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16.
透露周恩来病逝前的情况 1976年1月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以后,举国同哀,邓颖超的心情更是沉重.唐山地震后,邓颖超根据中央的指示,搬出了居住多年的中南海,到距台基厂不远的一处房子里暂住. 8月的一天,一位当年跟随周恩来、邓颖超在重庆工作过的老部下在台基厂附近街道上,巧遇周恩来逝世后仍在邓颖超身边工作的赵炜.她向赵炜表达了几位老同志关心邓颖超现况,并希望能与邓颖超见面的迫切心情.在当时的形势下,赵炜深知邓颖超与这些人会面是何等困难,但她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回去后就把情况转告给邓颖超.8月21日,赵炜把邓颖超同意会面的消息告知了在街上提出请求的那位老同志.邓颖超与她们约定会面的时间为当晚8点.但会见地点让几位老同志感到惊愕,邓颖超主张一定要在她的汽车里.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2月,金城出版社出版的《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带着春天的温暖悄然问世,这是作者周秉德女士送给读者的春天礼物。周秉德女士是周恩来的长侄女、沈钧儒的长孙媳,她自12岁住进中南海,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10余年,并在周恩来逝世后经常陪伴邓颖超。本书的唯一性和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记述从12岁初见伯父伯母始,以亲人的独特视角,细腻翔实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顾了周恩来、邓颖超工作生活的诸多细节。在作者眼中,他们是最亲爱的"伯伯和七妈",是慈祥长者。  相似文献   

18.
1967年2月11日至16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议,因在中南海环仁堂召开,又称“怀仁堂碰头会”。  相似文献   

19.
朝鲜半岛的战火点燃后,中南海的灯光就很少熄过。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伟人的目光,都关注着朝鲜的天空。  相似文献   

20.
高原 《党史文苑》2009,(1):12-16
凡是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或和他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采所折服。今年82岁的前甘肃省科协主席贾承谊,1956年至1961年曾在中南海工作过,先后在国家专家局和国务院秘书处任过秘书等职。他亲身体会到周总理在解放后国家初创阶段是如何忘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