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英云 《学理论》2008,(14):58-62
本文通过对李白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晚年时代三个不同时期其傲岸个性的不同表现,论述了李白傲岸个性在不同时期各具特点的体现,及其傲岸个性的形成、发展和日趋深沉的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挖掘了李白诗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有一条载:‘明文士如桑悦、祝允明,皆肆口横议,略无忌惮。悦对丘文庄言:举天下文章,惟悦,其次祝允明。世但嗤其妄人耳。’读到此,不觉一怔。祝允明我是知道的,姑不论之。桑悦何许人,实在有点茫茫然。一查书,才知道他是江苏常熟人,成化举人,做过柳州通判。为人怪妄,敢为大言以欺人。著有《桑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6,(6)
正爱读《唐诗三百首》的人,不可不知道民进的文史大家、资深出版人金性尧先生。金性尧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北季南金"。由他以白话文校注的《唐诗三百首新注》风靡海内外,累计印数已近300万册,创下了古籍图书的奇迹。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赵昌平先生评价:"说性尧先生这本书‘沾溉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绝不为过。"金性尧曾任民进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他及他的夫人武桂芳与民进创始人之一许广平交好,并有过长期的合作。今年是金性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其女儿金文男女士深情回忆了金性尧与《唐诗三百首新注》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唯心必错误"、"唯心必反动"的教条思维定势严重扭曲了哲学史的本来面目,必须对其进行重新评价;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派别自然分化的必然产物,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唯物和唯心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对立并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评价和划分哲学的标准是多维的;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之间展开的对立斗争,而是不同哲学派别之间在这种彼此竞争、对立、博弈和碰撞中所产生的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相互推动和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范昕 《学理论》2010,(26):183-184
在中国诗歌发展流变中,唐代大历诗歌不应被看做是盛唐诗歌由高峰急转直下的倒退与衰落,而是有意谋求对先代诗歌成例的突破革新,是"宋诗突破唐诗"之变的先声。这种突破精神贯穿中唐至韩愈、孟郊、李贺。而晚唐诗可看作是"突破"的中止与盛唐诗风的回潮。  相似文献   

6.
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历来倍受人们尊重,因此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写到诸葛亮。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李白把诸葛亮比作水中的鱼,鞠躬尽瘁协助刘备建立伟业,但李白不是欣赏战场上的诸葛亮,而是欣赏他能将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白要赛过诸葛亮的是智慧。  相似文献   

7.
林长华 《侨园》2012,(12):42-42
梅花是中华民族喜爱的名花。古今许多名人对梅花表现出一种倾心之爱。他们中有的喜其幽香,有的爱其高洁,有的崇其质坚,有的赏其韵致,有的慕其品格。中国人对梅花一往情深,梅花又成为喜庆瑞兆的吉祥物。它的五片花瓣十分雅观,被喻称"梅开五福"。梅花还被拟人化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梅花牵动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寄意,以梅为题材的诗词浩如烟海。杜甫、李白、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萍踪浪迹,漫游天下。但他也不是无根蓬草,他有妻儿家室,而且萦念于心,还常形诸诗章。现实中的李白,也是一个不能不食人间烟火的凡人,从他婚姻的波折,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另一个侧面及其生命的轨迹。开元十五年(727),李白27岁,这一年他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憩迹于此。”这里有个过程:先是李白出川后,经过两年多的漫游到了扬州,已将所带的川资“三十万金散尽”,幸得扬州治所江都县衙孟少府予以资助,并介绍他到安陆来“投亲靠友”。原来孟少府家和许圉师家是世交,许圉师在高宗时当过宰相,孟少府的祖父与他同朝为官。如今许圉师已  相似文献   

9.
秦浩 《学理论》2010,(15):144-144
诗仙李白历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但是细读李白诗歌,便不难发现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情怀在李白的一些战争诗与古风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12.
子金山 《各界》2008,(12):67-71
苏东坡叫板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诗词上的文风极像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一个大刀阔斧,飘逸灵动;一个精工韵律,雅丽奇绝.唐时的李杜以"仙"、"圣"并称,其实把"仙"、"圣"二字套用在苏、王头上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13.
小白 《侨园》2013,(9):50-51
<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世人熟知的经典作品,然而,笔者发现,以往对这首诗的诠释可能有失偏颇。从笔者参考的相关资料来看,关于《早发白帝城》的创作背景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并在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但令笔者不解的是,相关诸文的具体赏析部分却都与创作背景没有多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周、西汉、大唐立国之初,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自觉地对前朝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由此产生了三次史鉴思潮--"夏殷之鉴"、"过秦褒周"与"以古为镜".在史鉴思潮的推动下,三个王朝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从而造就了三个著名的升平治世--"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三大治世与史鉴思潮之间的必然联系表明:欲兴邦安国,必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15.
李白在日本     
李白的诗如同明月,垂辉千秋,照射四海,不仅在中国为家传户诵,而且得到日本人民历千年而不衰的喜爱。最近,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美乃美出版社合作出版《诗人李白》画传,使由李白诗作开辟的这条古老的友好之渠,又添一段新流。 如果要追溯李白与日本人民的友好交往,不妨到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新年,与中国建交的158个国家元首,收到了一份新奇的新年礼物:中国青年韩颐和送给他们的一副唐诗书画超级桥牌。享有唐诗书画超级桥牌专利权的韩颐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放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在1994  相似文献   

17.
乔翔 《各界》2007,(12)
韩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语言大师,为纯洁、丰富、发展我们的民族语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学习与继承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学语言是韩愈在语言创新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与途径.向唐代当时人民的口头语言广泛学习,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民口头语言加工改造,提炼升华,是韩愈在语言创新上获得巨大成就的主要途径与物质基础.言贵独创,"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其"职"符合语言规律与表意要求的理论,是韩愈在语言创新上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表述可以看出,亚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只是矛盾律和排中律一般内容在主谓式逻辑中的具体表现。上升到一般逻辑的高度,矛盾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排中律应表述为"肯定和否定同一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现代逻辑将矛盾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二者必有一假",将排中律理解为"一个命题与否定该命题而形成的命题不能同时都假,二者必有一真",这种理解要么基于否定命题的相反命题不是肯定命题,要么预设了任何命题都肯定了自身,而这两点都是颇值得商榷的。矛盾律和排中律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n(n∈N且n≥1)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但未必适用于任意的肯定与否定同一个0级命题而形成的一对相反命题。矛盾律和排中律是思想与对象间关系的规律,不是对象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20.
"诗言志,歌咏言",从<诗经>而"汉乐府"而成熟的唐诗而宋词元曲,几年的衍变与积淀,古诗词以其含蓄蕴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无穷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我们的学生也非常喜爱古典诗歌,但总是为诗歌意境的难以把握所困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意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物境而情境而意境层层深入地品悟意境.本文就谈一谈平日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歌境界的三个渐进阶段的想象、体验与品味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