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城市的变革中,"故乡"与"异乡"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无论我们是身处"异乡"思念着"故乡",还是身处"故乡"憧憬着"异乡",置身于一座城市之中,也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时光流转中城市急促的脚步、城市变迁中文化的书写,而且同样可以在城市的脚步中捕捉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五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取向的实证研究发现: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虽然在留城发展选择上相差无几,但在城市面向的非农发展取向选择上要显著提高;这一结果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变迁结果在两代农民工两个层面上的不同表现,事实证明新生代并非是优于老一代的"精英一代",对于新生代来说关键在于要将其对城市生活更为向往的"新"特征积极引导到自身"新"能力的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社会和谐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相协调统一的观点和主张。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宗教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关系,二是宗教作为社会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简称"适应论",二是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关系相和谐,简称"和谐论"。其中,"适应论"是"和谐论"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9)
对于法律变迁因素的理解,马克思与孟德斯鸠的学说产生了分野。孟德斯鸠"地理决定论",认为"政体的原则""气候性质"与"土壤性质"等13个因素促成了法律的变迁。而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则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蜕变,先后认为"人民理性""市民社会"是促成法律变迁的因素。而其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则基于"经济决定论",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成了法律的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淡化"决定论"的传统思维范式,将马克思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加以平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赵小飞 《学理论》2013,(4):73-75
《圣经》里讲到人们为了通往天堂建立了"巴别塔"之路,以此寄予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这条路是曲折的、惊险的。当人们与自然产生关系时,人类对于自然观的发展也是经历了时代的变迁,烙印着时代的符号。从神话和宗教的束缚中前进,几度的迷茫和波折;从哲学思维中摸索,几度的彷徨和失落;当科学的自然观被渐渐"孵化",我们看到的是新生和萌芽,当我们把现代科学自然观发展壮大时,未来的绚烂图景也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宗教问题的主要观点,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更是引发了几代人的争鸣。新形势下,通过对《导言》宗教观的客观分析和时代思考,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作用;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以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理论与各种敌对势力、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坚决的思想斗争,另一方面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成为我们对待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宗教的作用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全球化的趋势又进一步放大了宗教对国际关系和各国政治的影响。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如巴以冲突"、9.11"事件、国际反恐、科索沃冲突等,均有宗教的背景和动因。宗教被宣称从"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回归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以至有国际关系学者断言":不重视宗教就无法理解国际关系"。①宗教甚至成了国际舞台上各方争抢的资源,而宗教与国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科的"新边疆"。  相似文献   

8.
试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事实。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研究宗教语言呢?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对当代读者而言,想要阅读一部古老的宗教经典,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需要解释或值得研究的语言问题。蒂利希所主张的"象征理论"把宗教语言问题纳入了一个更宽泛的论域——"文化神学",以求放眼于"宗教与文化的基本关系",使"宗教语言和文化本体"重新得以沟通。兰德尔深受蒂利希思想的影响,提出"宗教象征功能论"。将全方位比较蒂利希与兰德尔的宗教象征理论,力图得出宗教语言象征论与宗教象征功能论的同与异,使读者对"象征"(或"宗教象征")概念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宗教工作的“三句话”中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含义。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宗教工作的实践,作出的新的科学论断。这些论述阐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明确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对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我国宗教必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历  相似文献   

11.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世情、国情、党情、族情和教情出发,对复杂而敏感的宗教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创造性的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断,为正确看待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论断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与传统的宗教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他反对神学宗教,但不放弃追求理性信仰.他提出的"爱的宗教"表达了他对"人类之爱"的终极理想追求,不仅是当时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也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精髓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巴哈伊教主张废除种族、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偏见,实现"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天下大同思想与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实现世界和平及全人类团结,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4)
民国《南陵县志》一书以四十八卷的篇幅,大量征引文献,从不同方面反映南陵地区自唐虞夏到民国时的发展历史,包括建置沿革、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今天研究南陵地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3)
由于消费制度变迁使既有的道德处于适应和调整过程之中,消费文化变迁使"黜奢崇俭"由中心逐渐走向边缘,消费行为变迁使消费由"公共领域"退为"私人之事",奢靡之风便成为消费领域中突出的道德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与消费制度相适应的消费伦理,回归节俭消费,以消费行为的"应当"引领"能够"与"意愿",使人的消费适度、适宜与适道。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宗教热"在农村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基于此我们特别选择信仰比例比较高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宋峡村进行了一次问卷及访谈调查,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本文从经济环境影响宗教发展,宗教反作用于经济社会活动的角度,试对农村宗教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提高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认识并希望引起现实工作中对农村宗教问题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引导宗教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让宗教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地区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农村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近年来,农村地区宗教与民间信仰呈现盛行之势,这既有历史根源、经济根源,又有社会根源、组织根源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一现象的特点、成因及负面影响,文章提出了五点思考:一是理性认识宗教,加强宗教管理;二是解决现实问题,关心农民生活;三是巩固文化阵地,丰富精神生活;四是健全基层组织,增强组织能力;五是铲除基层腐败,营造良好村风等,以期对促进农村地区宗教工作规范化、理性化、科学化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范明水 《学理论》2014,(26):46-47
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社会功能出发,阐述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和恩格斯的"宗教外衣"论,既论证宗教的消极功能,也辨析了宗教的积极功能,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正确认识和了解,发挥宗教的积极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开始,文学艺术及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日常生活转向",这一转向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忽视"日常生活"的局面。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日常生活转向与回归,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以及文学艺术之中。对"日常生活转向"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性及其理论意义,有助于积极拓展文学艺术研究的崭新视角与空间,同时,有助于深入探寻当代中国"日常生活转向"的审美趣味变迁与文化嬗变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来,"被"字在网络上窜红,甚至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被时代"."被"作为一种流行语红极一时,反映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弱势群体对自身权利的尢奈诉求,同时也是对公权力在某些问题上的缺席、失语、妄浯、诳语状态的一种追问和质疑.在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没的今天,出现了"被时代"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状况,我们必须清醒地加以认识并积极化解,这样才能使我们免于"被和谐",才能真正营造一种和顺、协调、温馨、共融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