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是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创新之所以具有可能和必要,其根据在于动因,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或潜在的阻力。宪政视域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就是要在维护宪政秩序的前提下,建立起民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人本政府等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郭晓岚 《前沿》2007,(4):117-119
文章简述了宪法、宪政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并从宪法的出现,宪法的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宪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追求政治文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宪法诉讼制度是近代宪政理念及其制度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自其产生以来就在整个宪法监督体系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宪法诉讼的价值是多元的,在宪法诉讼的价值体系中,宪政价值无疑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宪法诉讼作为宪法的免疫器和宪政的守护神,对一国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首要的意义,即"无诉讼则无宪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宪政文明构建中的几个变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征程中 ,我国实政文明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积极运作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本文就我国当前在构建实政文明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变量进行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国两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与“一国一制”阶段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并存,是人民内部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矛盾的直接根源。其中,两种不同性质经济基础并存是诸种矛盾最深刻的根源,同时,也存在一些非基本社会制度层面的其它根源。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宪政的角度看就是以权利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公民宪法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的过程,宪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迅 《湖湘论坛》2001,14(5):84-88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有着十分近似的历史背景:都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都面对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威胁,都发生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殊为可惜的是,两国最终在法制近代化的道路上却走向了相反的命运,有所谓明显的“成败利钝”之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宪政追求为什么没有成功?一衣带水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又缘何实现了宪政?剖析尘封的历史,中日宪政追求“同途殊归”是有深层原因的。 宪政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国商品经济愈发达,该国实现民主宪政的社会需求和可…  相似文献   

8.
高秦伟 《新东方》2004,(3):50-51
政治文明的重心是制度文明,而宪法又位居制度文明的要津。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奉宪法为国之大事,均以建设宪政为最高目标。但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环境等均不相同,因此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呈多样性。我国学者对于宪政的涵义的概括大多是以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本思想为根据的。毛泽东在该文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就是民主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是苏联,都  相似文献   

9.
宪政作为人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宪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面貌特征,甚至我们今天熟知的宪政"限制政府权力"的特征也仅仅是宪政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关注点,将西方"宪政"简单地等同于"限政"不符合西方宪政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国情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形式和发展经历了从构想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理论的过程。 “一国两制”包含“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高度自治”、“和平谈判”四层涵义,它的制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台 湾问题是上世纪中叶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目 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掀起一股“分裂”逆流,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对“台独”势力分裂行径,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 完整,是当前我们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国两制”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尊重了两岸的历史和现 实,顺应了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我党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制定的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它具有四个基本内涵。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产生的五个方面的发展,这些发展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1840年后,随传教士的深入,商人、游客与留学生的宣传以及清末官员的考察,美国宪政思想得以在清末传播,然而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传播并不充分。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宗教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地理的阻隔、美国国势等等。美国政宪思想对清末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中国并没有选择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凌斌 《湖湘论坛》2023,(3):68-81
香港“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要求超越以基本法为中心的解释框架,以宪法为方法,实现对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宪法纳入。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法纳入,既体现为宪法序言在历史事实层面将香港重新纳入中国主权范围,也体现为宪法条文在制度规定层面将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基于宪法对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纳入,将宪法第30条和第31条作为一个整体,有助于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内重新定位特别行政区的宪法地位。从宪法确立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二元行政区划出发,第31条规定的涵盖范围不仅限于香港和澳门,而是为更为一般性的“特区制度”提供了规范基础,相比基于基本法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有更为广泛的规范内涵。国家治理体系意义上的“一国两制”,不同于两种社会制度意义上的“一国两制”,是一种超越具体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法平 《两岸关系》2007,(12):23-23
2007年8月26日,我前往澳门、深圳及香港三地考查,见证澳门回归8年后与大陆实施"一国两制"的成果。此行给我的冲击颇巨,澳门回归前的黑道猖獗、治安与失业问题恶化的社会乱象,如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转变。  相似文献   

16.
李超 《岭南学刊》2002,(4):28-33
明确“一国两制”下人民的界定标准、把握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揭示矛盾产生的根源和特点、探索处理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国两制”下新的人民内部矛盾 ,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新课题 ,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主宪政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果。在我国 ,民主宪政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于 195 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 ,开始了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建设。但是 ,从反“右”扩大化 ,到“文化大革命” ,宪法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宪政建设的进程一度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我国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宪法颁布后 ,国家权力的运行逐步走上了法制轨道 ,人…  相似文献   

18.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推进中国的完全统一迈出了令世人瞩睁目的实质性步伐。这一伟大构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继承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一纲四目”的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一国两制”构想对“一纲四目”思想的继承早在五十年代中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党为推进台湾与祖国的早日统一,及时调整对台方针,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六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将这…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探索解决中国统一的新构想,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正确处理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创造和发展,开创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它不仅赋予现实社会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余丙南 《求索》2012,(3):146-148
国际宪政研究是当今国际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国际法语境中的国际宪政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际组织层面的宪政,如联合国、WTO和欧盟的宪政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国际法某些领域的宪政,如国际法对民主和人权的关注;第三个层次是理想主义的宪政,国际法成为人类共同体的法律。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