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元 《瞭望》2006,(44)
目前的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建立自贸区的进程。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全面启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美誉度与话语权,同时也面临挑战。对此,要完整准确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中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深入分析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在东盟影响力面临挑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实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提升中国对东盟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目前签订的最大的自贸区,也是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东盟日益稳定的经贸关系,也为广东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构想,为中小企业投资自贸区市场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和理念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中小企业有望进入开拓双边市场的“黄金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钟攸平在日前举行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长林勋强: 未来10年,世界上一个真正的传奇故事将是亚洲的经济一体化,其中包括东盟经济一体化,而将于2010年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就  相似文献   

6.
校院活动     
<正>3月30日上午,校院与上海财经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暨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大礼堂二层会议厅举行。常务副校院长陈雄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出席仪式并致辞,双方还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揭牌。副校院长徐小佶主持仪式。陈雄在致辞中表示,与上海财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成立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是福建省委组织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已初显成效,但仍受到“合作机制不健全”、“交通瓶颈凸显”、“语言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专家呼吁,我国应从交通建设、旅游机制、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对接东盟,打造长效合作机制,将旅游业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王文 《瞭望》2002,(45)
朱镕基总理11月1日至4日出席了在金边召开的东盟有关会议并对柬埔寨进行了正式访问。期间朱总理代表中国提出了27项不同类型的建议和设想,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和协议。此行的成果之一是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推进到了全面发展新阶段:一是以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二是以发表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为契机,启动了中国与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的全面合作;三是以发表《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为契机,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9.
全球要闻     
《瞭望》1998,(52)
美以巴首脑讨论落实和平协议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东盟首脑会议通过宣言等文件美国总统克林顿、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12月15日在以色列和加沙交界处的埃雷兹检查站举行首脑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如何加速实施以巴临时和平协...  相似文献   

10.
马尼拉专电 6月6日至7日,东盟6国和中国、美国、苏联、日本、南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名代表在马尼拉举行“东盟以及亚太地区安全合作前景”研讨会,探讨世界形势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谋求在本地区90年代安全合作前景问题上取得共识。会上,美国、中国、日本和苏联等四国代表分別就亚太地区安全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表明了各国的立场,东盟国家的代表也发表了各自关于安全合作的意见。东盟:交叉、双边安全合作模式东盟6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代表认为,东盟目前奉行的交叉、双边安全合作模式是确保东盟这个非军事联盟、乃至整个地区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除印尼外,目前其他5个成员国都在东盟内部或同其他大国拥有双边安全合作协议。由于6国在“最大外来威胁”上没有共识,因此,东盟无意于建立一个“联合安全盾”,也无意于推进三边以至多边安全合作。东盟认为,成员国内部各自的不稳定因素是东盟目前最大的威胁。东盟应该扩大成员国双边国防安全合作,扩大同亚太其他大国的合作。亚太地区依然充满着冲突的隐患,如边界领土争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最主要体现包括:在跨区域层面,巨型自贸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达成协议;在东亚地区,"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宣布成立,中韩、中澳自贸区签署,其它合作进程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发达和发展中伙伴趋于平衡、内涵和质量不断提升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主要发达经济体缺位、碎片化问题仍突出等不足。因此,为了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中国仍需要积极布局,重点推动,尤其要精耕细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WTO多哈谈判进展的停滞不前,各国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动力,逐渐开始转向区域内的经济整合,其中以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发展最为活跃,最终使世界各国的经贸及投资活动更加自由化。一、新型FTA的突出特征(一)非邻国家或地区之间的FTA不断增加传统的FTA通常以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主,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自贸区协定及东盟自贸区协定等。但近年来地理位置上并非邻近,甚至是相距遥远的国家或地区之间所签订的FTA不断增加。如美国与约旦及韩国、新加坡与新西兰、中国与新西兰、冰岛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继上海自贸区之后,新增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至此我国沿海自贸区战略布局已然构建完成。在三个新自贸区运行之际,着重就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共性特征、战略定位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抵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冲击 首先,签订两岸ECFA可减小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价格竞争力的不利冲击。自2010年开始,东盟与中国大陆互免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但台湾产品进入中国大陆仍须缴纳5%至15%的关税。显然,如果两岸不签订自由贸易协议,那么东盟与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必然会不利于台湾产品竞争大陆市场。  相似文献   

15.
张天维  陈岩 《侨园》2020,(4):8-9
正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自2013年中国设立自贸区以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设立了18个自贸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2017年国家正式批准辽宁设立自贸区,实施范围共119.89平方公里,涵盖沈阳、大连、营口三个片区。其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继上海自贸区之后,新增广东、天津、福建三大自贸区,至此我国沿海自贸区战略布局已然构建完成。在三个新自贸区运行之际,着重就我国四大自贸区的共性特征、战略定位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为我国继续实施和推进自贸区战略创造了新的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努力,中韩自贸区完全可能升级成为具有"21世纪水准"的高水平自贸区,从而为我国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和推动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继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之后,天津、广东、福建三地入选第二批自贸区,再度引燃了国内外对中国自贸区的关注热情。与改革初期设立的经济特区城市相比,今天的自贸区,建立的基础、发挥的功能都不一样。当初的经济特区是处于被动吸纳地位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试验,今天的自贸区则是中国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主动开展的试验。通过自贸区这样的高标准开放经济试验田,我们要验证自己有能力经受住高标准的开放经济竞争,并在其中脱颖而出;在中国经济面临劳动力、土地等项成本全面上涨的压力下,我们要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后,各大银行相继在自贸区开设分行,2013年12月25日,为了更好适应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各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自贸试验区分局。12月27日,上海海关成立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缉私分局"和"上海浦江海关缉私分局"。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执法也可以采取在自贸区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4,(1)
<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中与上海自贸区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改革问题更加引人关注,也引发了笔者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一上海自贸区建设为何要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近期从媒体报道中发现,上海建立自贸区的方案,有不少内容涉及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构建离岸金融市场事宜,以及与之相关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等。为何上海搞自贸区建设要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其实这是带有规律性的国际通行做法。即推进自贸区建设,有利于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