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尤其重要的关系,随着人类活动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拓展,虽然自在的本体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不大,但作为既是“剧中人”,又是“观众”的人类主体对这对关系的理解却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变化,也就是观念认识层面的游移过程。从人对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的认识及以此为基点展开的实践活动中可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自然的含义。自然,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地讲,就是整个宇宙,也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狭义地讲,是指人类社会以外的宇宙,和人类社会相并列。按照人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来区分,自然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找们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自然?这是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崇拜或屈服自然,把自然现象看成神灵活动;二是征服自然,把自然视为异己进行统治与探索,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三是视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与协调。本章着重讨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人口状况与人力资源开发1、人口数量剧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人口总数已达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这是最基本的中国人口特点。新中国的诞生带来了社会…  相似文献   

4.
陈林 《求实》2000,(5):38-39
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界相处 ,这是人类自文明时代起就在探寻与思索的一个恒久的话题。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近现代工业文明中自然环境的恶化1.1 近代社会步入了工业文明特别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有些人认为人类已摆脱了自然界对人的束缚 ,忘记了人本来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把人完全与自然对立起来 ,只把自然看作索取、征服和掠夺的对象 ,自然界是仅仅被作为人类的消费对象来对待的。自文艺复兴以来 ,当人类从上帝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以后 …  相似文献   

5.
周斌 《实事求是》2004,(3):42-44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就必须把握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方向。在社会生产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发挥人力资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消费中以人为本 ,就是要体现好人的利益 ,实现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保护好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只有如此 ,才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依赖。要做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以人为本 ,基本途径是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周斌 《实事求是》2006,(1):26-2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社会生产中,必须进一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充分发挥人与自然和谐的要素作用;在社会消费中,必须与国情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积极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方式。这样才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减轻社会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程萍 《新视野》2004,(6):12-13
国际第三代人权观提出“互助的权利,争取和平、发展的权利,保护自然、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正在成为人权的基本内容,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反映了国际范围内人权概念的扩展与深化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的是更高境界上对人的关爱与尊重,反映了“人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不仅是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引导和驾驭,同时把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纳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之中,体现出我党和我国政府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与深邃远见和在领导思想、境界、理念与标准等方面的世界高度。  相似文献   

8.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邓小平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把“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  相似文献   

9.
10.
人与自然     
说起和谐社会,人们总是充满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字所勾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五六千年前,世界文明四分天下,中国有其一。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相  相似文献   

11.
十四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历史课题。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题中之义第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畸型发展的社会:一方面资产阶级在他们取得政治统治、全面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信息业的突飞猛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潮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十五大再次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杨舰 《当代贵州》2010,(9):M0002-M0002
<正>2010年3月22日,由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和谐城乡互动发展",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举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区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战略演变:建国初到70年代末采取了平衡发展的战略,着重加快内陆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80年代到上世纪末采取了梯次推进的战略,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和帮助西部地区发展;2000年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实现全国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正严重而又悄悄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的基础。转变发展观念,建立环保长效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劳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地之一。没有对马克思关于自然概念的正确理解,也就没有对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理论原则的正确理解。本文拟以此为出发点,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的概念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一初步探讨。一、自然概念的三重含义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自然就是整个宇宙。它是包括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环境等的总体性范畴。在这种意义上讲,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历史也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部分,批判了黑格尔把自然界作为观念的异在形式和从唯心主义抽象的思辨转向感性的自然界这种过渡所作的虚幻描述,得出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这就充分说明,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为了实现200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针。具体地说,在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由8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11—12%,降为5—6%;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贯彻产业政策,以期在本世纪末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