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妇女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谢建新我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劳动力方面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现象,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走南闯北,特别是一批批世代在家守候、不轻意出门的女子也纷纷加入“流动大军”。农村妇女劳动力流动对当前农村经济的...  相似文献   

2.
郭庆宾  李凡 《传承》2014,(2):114-115
农村家庭劳务输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了解我国农村家庭进行劳务输出的现状,分析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所产生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贯彻国家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乡及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受到诸多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户籍、居住地管理制度确定的个人身份界限,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能享有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来自于收入诱导而非福利诱导,区域及产业间收入差距、成本—收益、劳动力供需结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及稳定转移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全、制度性障碍和个人品行是影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主要约束条件。基于此观点,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构建以推动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外部激励为主的政策框架。一、农业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有序流动,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政策课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人力资本趋势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任新民 《思想战线》2003,29(5):78-8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已逐步显示出其资本化的趋势。这集中表现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广泛化,形成的多样化,使用的社会化及管理的法制化,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人力资本趋势需要加强竞争中的平等权,流动的合法权,权益的保护权,社会保障中的享受权,政治的参与权的研究,增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和社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潘晓成 《新重庆》2006,(10):39-40,43
当前.在我国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乡及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受到诸多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户籍、居住地管理制度确定的个人身份界限.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能享有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来自于收入诱导而非福利诱导.区域及产业间收入差距、成本-收益、劳动力供需结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及稳定转移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全、制度性障碍和个人品行是影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主要约束条件。基于此观点.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构建以推动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外部激励为主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民生问题: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以农民工的形式实现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民生问题就是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社会经济权益和发展进步权益不能有效实现的问题。当前,深入研究农民工民生问题,推进农民工民生利益保障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开发我国劳动力资源,维护我国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影响、制约农村劳动力能否流动以及如何流动的关键是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国以来,基于时代要求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允许农民自由流动、严格控制农民流动、引导农民就地转移、支持农民工异地流动、引导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反复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表现很不均衡,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力资本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城乡人力资本的差别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制约因素。但劳动力流动同样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幅度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增加社会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现阶段消除影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各种制度因素是加快劳动力乡城流动、缓和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成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必由之路。通过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当地经济文化影响的调查研究,为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及理论探索、实证分析乃至具体的政策措施研究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进入九十年代,我省同全国一样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流动,其来势之猛、发展之快是人们未预料到的,它对我省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摸清我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探寻如何正确有序地引导劳动力流动,我们对列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我省玉溪北城(汉族)、澜沧云山(拉枯族)、会泽绿荫塘(汉族)、武定天鹰(族)、大理江西(白族)5个行政村以及所在村随机抽取150户农户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一、流动的现状及特…  相似文献   

12.
以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为主体的跨省区、向非农产业的流动,成为湖北地区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征。目前,这种流动模式对湖北发展的制约正逐步显现。国家在区域经济布局合理化上要发挥更大作用,政策关注的重点应当从当前确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转向通过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来促使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同时,必须改革关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彻底改变目前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吸纳、社会拒绝”的地方政策,促使“民工”变成“居民”。  相似文献   

13.
据人口专家预测,在2000年前,中国农村将陆续有1.3亿多个劳动力从务农转向其他行业,同时,还有7000万青少年在陆续成长为适龄壮劳力,总共将有2亿个新增农村劳动力投入市场。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以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是谋求新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要务。当前农村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存在土地的流失、劳动力流动、资金的流动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合理地组织和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应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引导农业资金投入流向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湖湘论坛》2006,19(1):63-64,69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既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健全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模式(一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第一个提出人口流动和聚集模型。他认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的经济结构 ,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农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力 ,这些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非常低 ,并且工资率较低 ,而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村 ,不存在过剩劳动力。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村 ,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 ,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投资的不断增加 ,现代工业不断增长 ,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 ,使农业的劳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的流动要不要采取劳动力市场的形式?劳动力商品性质与劳动力市场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是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志从否定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出发,认为劳动力流动不需要采取劳动力市场的形式;一是有的同志从必须建立和开放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出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仍然是商品。但双方都面临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理论障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活动,历史经验证明不论是早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都需要政府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功能。本文通过国外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类型和供给方式的分析,为中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提供某些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几种理论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敖嫩 《前沿》2001,(11):95-9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现在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关注。许多学者在探讨、研究这一问题时 ,大多都以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我认为 ,这样的分析本身并无可非议 ,但我们在运用这些理论模式时 ,对其产生的背景、理论的出发点、政策主张等应予以充分准确的把握 ,并能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揭示出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一般规律。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 ,寻求出适合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略和途径。一、几种理论模式的主要内容(一 )刘易斯模式。 1 954年 ,阿瑟·刘易斯…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中,女性流动人口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且以15~59岁劳动力年龄为主。收入是反映女性流动劳动力经济地位的重要特征。本文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建立4种模型——人口特征、流动特征、职业特征、性别特征,对影响女性流动劳动力收入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这4种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女性流动劳动力收入的差异,均是影响女性流动劳动力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因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