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农民创造力的内涵及形成因素所谓农民的创造力是指农民在农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一系列创新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包括农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现代化新村规划与建设、农村社会教育、农民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市场流通等一系列的创新。这种创新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农民的创造力是农民长期从事农村实践运动的结果,农民的一系列创…  相似文献   

2.
浅谈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是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观的丰富和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由于长期受工农分割、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缓慢,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长期积累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3.
杨丽  王名 《探索》2012,(4):142-146
基层党组织弱化、村民自治乏力、农业与市场脱节、农村治安差是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难题。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局面,是破解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的路径之一。河北省肃宁县推行农村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民主组织、经合组织和维稳组织"四个覆盖"工作模式,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肃宁经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农民为主体,涉及网络、职能、机制、资源、信息、文化、环境等因素,是推进党、政府、市场、社会四个维度改革创新与良性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 ,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布局分散的村庄格局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 ,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村庄集约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启动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选择 ,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村庄集约”战略 ,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巨大系统工程 ,应该因地制宜 ,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丽 《学习论坛》2004,20(3):34-35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发展农业、促进农村工业化以及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申健  王静修 《求实》2005,4(1):85-87
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我国在历史上形成的布局分散的村庄格局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村庄集约是节约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转移过剩劳动力、启动农村生产力的新一轮高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选择,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村庄集约"战略,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巨大系统工程,应该因地制宜,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仍然存在大量的、复杂的农村社会问题.结合网络问卷调查与历史回顾总结,笔者以为,当前农村主要的社会问题是由于赶超型的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新型农村社会问题,是农村社会无法应对现代化风险而导致的现代型农村社会问题,是一种总体性、系统性的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加以解决,而需要在国家层面帮助农民提升应对现代化风险的能力,包括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训等等,消解新型农村社会问题发生的社会或制度根源,从而减少农村社会问题的发生,推动农村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在20年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政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农村基本政策,核心是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保证农村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也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现在一些地方土地承包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出现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农民的部分承包地、集体多留机动地高价发包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认识上有偏差。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关键要解决好干部的认识问题。党的农村政策必须坚持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
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缺失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基于社会效益,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向农民提供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而且是农民及时准确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窗口,农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有利于增强农民对国家、社会及其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历史任务。搞好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08,(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必须紧紧抓住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  相似文献   

12.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定位 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必要 的,因为农民负担过重已是目前农村中所有矛盾中 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 济发展以及扩大农村有效需求的重大障碍。但是,农 村税费制度只是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的传导杠杆,为 加重农民负担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农民负担过重的 根本原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不统一的“二元社会 经济结构”。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国家应 逐步采取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我国在工业 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却疏忽了对农村政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次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第一轮上地承包即将到期之前,中央就明确宣布,土地承包期再…  相似文献   

14.
当前江西农民心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绍林  万振凡 《求实》2001,(12):58-60
当前江西农民心态主流是积极的 ,但是却存在几种不容忽视的不良心态 ,尤其是农民对乡村干部腐败、农民负担过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问题的不满情绪正在逐渐积累着 ,如果任其发展 ,必将导致农民反社会行动的总爆发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根本上来说 ,农民的各种心态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映 ,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农民不良心态产生的社会因素 ,才能形成有利于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民生改善,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滞后、失衡,其直接后果是限制农村民生改善,钳制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健康素质的提高,牵制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抑制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环境因素与历史条件、人文和人才因素、城乡分割的制度与体制因素、投入与责任主体因素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促进老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通过对法律的认知和运用所形成的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思想、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的总称。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的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不仅需要基层公共权力部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也要求普通农民要提高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由于农村社会更多地沿袭传统,农民对伦理道德和乡村习俗的遵守和自觉维护已经形成习惯,而对国家法律  相似文献   

17.
曹应旺 《党的文献》2012,(5):97-1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农村事业发展滞后,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三是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维护农民民主权利,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四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中国农村地方治理的实践表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特别是要建立一种能体现他们意志、保障他们利益的制度,为农村社会发展创造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清除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协调同社会和农民的关系,加快调控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运行方式,注重领导方法的改进,形成有力的领导机制,已不可避免地提到地方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总体性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民也不断地由同质性群体转变为差异性群体,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他们探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勇敢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为城市化提供了大量的人、财、土地支撑,维护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藩篱,导致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中国社会最大的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公平对待。解决农民问题,提高农民地位,要通过城市化让部分农民合理转移出去,积极改造农民群体的局限性,提高农民社会经济地位,让农民自主参与农村各项建设,彰显农民主体意识与地位,唤起农民的自信自觉,让农民农业成为受人尊敬的身份和令人向往的职业。  相似文献   

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