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物质概念曾经有各种不同的表述,但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另一种是恩格斯对物质的定义。近年来有学者对列宁物质概念作出新的阐释,这些阐释具有实践唯物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列宁的著作中,给一些概念、事物所下的定义颇具哲理性,有很深的哲学意蕴。本文通过对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定义、关于事物的"完整的定义"的分析,说明了列宁的这些定义对全面深入地把握概念和事物的本质,以及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具有的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贺新元 《前线》2014,(8):41-43
<正>如何以全球史观从全球发展格局中来考量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如此,可再一次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这一伟大实践课题。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就是一种全球史观。在马克思、列宁那里,世界历史思想都是与其同时代的世界体系相联系的,只是马克思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自由资本开拓的,而列宁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垄断资本建立的。后一世界体系比前一世界体系更高级,更具广度和深度。但不管哪一阶段的世界体系,都正如列宁所  相似文献   

4.
刘旺旺  俞良早 《求实》2016,(3):4-10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全部著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使用文化概念。从横向分析,列宁在多重语境中使用文化概念:一是在批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时使用;二是在强调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时使用;三是在阐述苏俄文化落后状况及其弊端时使用;四是在强调文化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时使用。从纵向分析,列宁使用文化概念前后呈现出一些变化特征:一是关注的视角由国外到国内;二是问题的阐述由隐性到显性;三是战略的构想由具体到全面。研究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使用文化概念的多重语境及其变化特征,对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列宁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但他始终重视这一问题并积极践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列宁提出并坚持灌输原则。列宁阐明了灌输的依据及其方式方法。既倡导通俗化,又反对庸俗化。列宁很关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传媒,并对编写书籍报刊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思想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阶级属性、理论精髓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树立了学习与运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的发展规律,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价值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年的价值问题研究中有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价值概念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对价值的定义,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本文从目前流行的几种看法反映出的问题出发,说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所标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物质过程对人的支配,是马克思认为必须批判和超越的东西;哲学的价值概念则是从人的完整的感性出发,它不但涵盖人类活动的一切价值现象,并且标示着人的最终解放。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的三种看法第一,同一论。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任何一个概念的含义都应该是一致的,不论在哲学还是在经济学中,价值概念都应该是一个而不是两个。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科学的概念,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哲学范畴,二者的一致在于  相似文献   

8.
正确处理党内意见分歧是列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与中国共产党一脉同源的早期苏联共产党,在列宁的领导下,理清了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是否可以存在意见分歧以及可以存在怎样的意见分歧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何东西都有个度,管理也是一样。孔老夫子讲"过犹不及";列宁讲"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一个生活在古代的中国圣人,一个生活在近代的俄国领袖,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单从道理而言,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人们在行动中却极少按  相似文献   

10.
“命运”一词,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和神秘主义联系着,表示人生的一种不可捉摸的“定数”。马克思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列宁也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命运的存在,是否使用“命运”这个概念,而在于应该坚持什  相似文献   

11.
正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重要论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其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涵。因此,我们要从"党内政治生活"概念的来源、演变、基本含义,及其新的时代特点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党内政治生活"的来龙去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来看,"党内政治生活"的提法,最早见诸列宁1915年5月发  相似文献   

12.
对于教科书沿用列宁的物质定义不少人提出质疑。这些质疑不少是在误解或曲解列宁物质定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从“能为意识所反映”与“离开意识而独立”相矛盾、科学假说等的客观存在性问题意识与意识的内容关系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构成部分,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却很少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列宁发挥了重要作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复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创立了一系列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定维护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所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性跨越,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拓展到了党性原则,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Z2):10-12
<正>对列宁的"党报思想",人们理解的程度或角度有所不同,大体产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它是否仅仅适用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第二,它是否仅仅适用于沙皇专制下的俄国?这是本文中所谓的时间与空间问题。本文将结合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以及对现今国际工人运动的思考,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利能为当今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最为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和真正贯彻"第一"这两个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试问这一"最终决定性力量"的概念中,是否包括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曾引用马克思一句话做出回答:"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就如十五大报告所说的: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马克思逝世,列宁逝…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初期,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间的联合反帝斗争深远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作为当时两国革命的最高领袖,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也为后人津津乐道。据说,列宁将孙中山于1918年发给苏俄政府支持其反帝斗争的电报视为"东方的光明",而孙中山也曾经称列宁为"革命圣人"。就在2010年,台湾政坛还曾就列宁是否嘲笑过孙中山"如少女般天真"而争得不可开交。这都给人一种错觉:列宁和孙中山之间的私交一定非常好。事实果真如此吗?通过仔细梳理和甄别史料可以知道,列宁和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列宁对上层建筑的论述颇有相同之处.他们前期都是在思想观念意义上使用上层建筑概念,后期则都是在政治结构意义上使用.要切实把握马克思、列宁有关上层建筑的论述,必须注意其话语的历史变化及其复杂性,并结合其理论活动背景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本性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近代以后,哲学家们摒弃了以往把本原看作是产生世界万物的基质或构成世界的元素的观点,转为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去理解本原,把本原理解为这种关系中第一性的东西。哲学发展的史实证明,无论何种哲学都是以对物质与精神关系这一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为基点形成和发展的。所有唯物主义都用不同的方式坚持物质本体论,所有唯心主义也都用不同的方式来坚持精神本体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坚持的仍然是物质本体论。与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物质本体论,使物质本体论成为一种科学的和彻底的物质本体论,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变革。认为物质本体论只是旧唯物主义范畴的观点,以及认为物质本体论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恩格斯、列宁的思想,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的观点,都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列宁十分关注"集中"的问题,在他一生的著述中曾作出大量的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经济、政治、党的建设各领域。在经济领域,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集中不但决定了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而且决定了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成熟,工人阶级大规模的集中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为社会主义作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适应着工业大生产的规律,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实行集中管理。在政治领域,列宁坚持集中的政治立场,用集中的观点看民族问题,阐述了如何理解民族自决权和中央集权制与自治之间的关系。在党的建设领域,列宁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强调了集中、纪律以及集中制在党的生活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