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赖昌星成功遣返回国后,随着他的归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终于画上了句号。基于对赖昌星案件的分析,反思我国在"引渡难"问题上所受到的诸多障碍,并就相关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何山 《法制与社会》2010,(33):39-40
本文基于目前遣返赖昌星遇到的瓶颈期的原因的分析,针对赖昌星已经提出的和可能提出的对遣返造成障碍的主要理由,对我国引渡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3.
厦门"远华"走私案的主犯赖昌星的引渡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切的问题,本文希望透过赖昌星的引渡案件,以相关国际条约和国内法的规定为基础,寻找主动引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浅论贪官引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批的贪官携巨款外逃,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国家、人民的经济利益还阻碍了我国刑事执法的进程。如何将这些逍遥法外者引渡回国进行审判制裁便是当下我国司法协助的一大难题,其主要制约的瓶颈有:引渡条约的缺位、死刑问题、政治犯不引渡及赃款难追回等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扩展与外国的双边引渡条约关系、采取措施克服死刑问题的阻碍等方面寻求有效的解决途。本文从瓶颈与出路两方面探讨我国政府解决贪官引渡问题的一丝展望。  相似文献   

5.
田晓萍 《行政与法》2007,(5):104-106
2006年6月,赖昌星遣返再次遇阻,此案折射出我国引渡外逃经济罪犯存在三大主要法律障碍:引渡条约的缺位;死刑问题;司法公正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扩展与外国的双边引渡条约关系;废除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加强司法改革,树立司法公正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6.
高秀东 《法治研究》2013,(12):23-31
我国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法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当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法发生冲突时,应当且必须优先适用双边引渡条约。当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法规定相同时,实际上也应当且只能优先适用双边引渡条约。在我国,双边引渡条约能够直接适用。  相似文献   

7.
9·11以后,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打击恐怖主义犯罪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然而,对恐怖主义犯罪嫌疑人的引渡却有可能和国际通行的引渡原则相冲突。同时,由于各国法律的差异以及国际法的弱强制性,使得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嫌疑人的引渡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该分向国外请求引渡和应国外请求引渡两方面分别应对。  相似文献   

8.
引渡是国际司法合作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打击跨国和国际犯罪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形势的发展,引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引渡已不完全限于国家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会牵涉到非主权的司法管辖区;本国人不引渡原则;财产与罪犯一并作为引渡客体以及引渡程序等问题。这些新的问题不妥善解决,会影响引渡正常实施。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司法实践中,涉外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都涉及到了引渡。尽管我国在引渡方面已有多个司法协助协定包含刑事协助的内容,但多无明确的引渡条款,且条款涉及的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十分有限,远不适应发展需要,亟待建立、健全和完善,关于如何健全完善我国的引渡制度,本文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引渡制度渊源已久,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合作方式,其理论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日臻成熟.我国引渡制度比及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国际司法合作的不断展开,引渡制度也在与时俱进、逐步成熟.但是,现存的引渡制度在实践中、立法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对外逃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阻碍了我国引渡实践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完善我国引渡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风 《中国法律》2006,(4):13-15,66-70
中国引渡制度是在最近15年中创建的。从1993年8月26日与泰国缔结第一个双边引渡条约开始,中国以平均每年两个条约的速度,已经与25个国家缔结了双边引渡条约。2000年12月28日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引渡法》,为中国与外国开展引渡合作确定了具体的准则、条件和程序,吸收了国际上通行的引渡合作规则,结合中国的特定情况创设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引渡司法审查和行政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1.
郑洁 《犯罪研究》2006,(6):49-53,80
近年来,我国参与的国际引渡合作不断增多。既有中国作为被请求引渡国将罪犯引渡出去,又有中国作为请求引渡国将罪犯引渡进来。本文从近日发生在上海的引渡案件入手,简要介绍引渡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完善中国引渡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董书丽 《中国司法》2011,(3):109-111
美国在引渡问题上奉行的是"条约前置主义",目前已与108个国家和法域缔结了双边引渡条约,主要依靠这些双边引渡条约来开展引渡活动,但是调整引渡制度的国内法规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由《美国法典》第18编第209章第3184~3196条加以调整。美国的引渡审查模式实行的是"司法审查→行政审查"的双重审查模式,首先由司法机关对外国的引渡请求进行全面审查,  相似文献   

13.
刘星 《法制与社会》2010,(10):46-47
赖昌星的难民申请已被驳回,从法律角度而言,其被遣返归国只是时间问题。但是,赖案带给我们的反思远不止如此。该案反映我国在引渡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其解决方法,是本丈关注的问题。笔者拟比较中加引渡制度,得出一些完善我国引渡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王欣 《法制与社会》2013,(12):87-88
近年来,我国腐败官员外逃"避罪"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引渡制度的概况,并深入研究引渡我国外逃腐败官员存在的问题,如法律依据的缺失、死刑阻碍引渡合作、政治犯罪的界定阻碍引渡合作等。从而就引渡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依据、灵活使用"不判处死刑承诺"、腐败犯罪非政治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德国引渡制度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法源为切入点,围绕《刑事案件国际司法协助法》,介绍德国引渡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结构,包括无条约关系的引渡实体要件、程序流程以及欧盟范围内引渡的实体要件和程序流程,着重解决德国引渡制度的框架"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德国引渡制度传统原则和程序结构出现的变化、特征和问题,并在对于德国的引渡制度"怎么看"的意义上给予评述。所有这些都服务于这样的目的:找到适用于引渡的德国法律上的正确根据和途径,顺利地把当事人从德国引渡出来,实现请求国的刑罚权。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引渡制度简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风 《中国司法》2006,(8):109-111
加拿大曾经于1877年颁布《引渡法》调整与除英联邦以外的其他外国之间的引渡关系,于1882年颁布《逃犯法》调整与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引渡关系。1999年6月17日加拿大颁布了新的《引渡法》,它既适用于与英联邦国家的引渡合作,也适用于与其他外国的引渡合作,因而取代了先前的两部法律  相似文献   

17.
首例"核暗杀"事件嫌疑犯的引渡风波,发生于《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生效前后,突显了国际反恐合作与不引渡问题之间的现实矛盾和激烈冲突。如何消除引渡障碍和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种对策的分析可以发现,"审罚分离"是有效消除障碍、加强合作并缓解反恐合作与不引渡这对矛盾的良策。这一国际社会的新举措,对于已签署该公约的中国,尤其是对于完善中国的有关引渡合作,更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引渡作为一种国家间制裁国内涉外犯罪的司法合作制度,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引渡制度只是提供了一种形式上最有效的方式,跨国"避罪"问题并没有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因为引渡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自不例外。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参加或签署的国际条约在引渡实践中存在局限性、签署的双边引渡条约存在缺陷、双边友好协商方式运作艰难。二是中国引渡制度实现中的政治、经济、人权、法律等阻碍因素。鉴于此,我国应从国际政治交往方面、处理引渡制度中的传统原则问题、处理与引渡有关的审判及程序上的问题等方面求得突破困境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死刑不引渡原则"已经在近年来的国际引渡实践中被确立为一种刚性原则,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自国民不引渡原则、双重犯罪原则等并列为引渡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这项原则在我国的引渡实践中的应用却极为有限和保守,这导致我国在秉承条约前置主义理念的国际引渡实践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本文将从现状入手,试图通过澄清"死刑不引渡原则"的真正内涵,指出在我国承认和实践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不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死刑不引渡"原则主要是指根据请求方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请求所针对的犯罪被判处死刑,除非请求方作出被请求方认为足够的保证不判处死刑,或者在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不执行死刑",否则,被请求方"应当拒绝引渡"。在赖昌星一案中,由于加拿大不信任中国的死刑状况及外交照会,导致赖昌星不能成功引渡回国。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中国的法治在某些方面并不被国际社会认同。本文试图以赖昌星案引渡不成功为例,浅谈我国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的必要性,并对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实际情况,探讨承认"死刑不引渡"原则原则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标准,即由最高法或者立法机关进行权威性解释或立法,以间接的、有限的态度由逐步向完全接受过渡,加快刑法体系相关内容的改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