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二十多年前写过大散文名篇《白发苏州》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亮相七月江苏书展,并在苏州图书馆给爆满的苏州听众讲解文化。得为文化减减肥余秋雨在苏州非常有人缘,他的书在苏州市场也卖得非常好。作为第四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余秋雨的讲座不但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许多听众都是席地而坐。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他看重苏州,他经  相似文献   

2.
案例回放 前年,我任教的五年级一班上,有一名这样的学生,他叫张明,他好懒,讨厌做作业,经常抄袭,字迹潦草,马虎应付,漏洞百出,我每批改到他的作业时,深感头痛费劲.渐渐地,我决定对这位"不可救药"的同学放任自流了.但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之教诲,时时在我耳边响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强烈的责任感使我无法放弃他.于是,我决定对该同学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3.
不沉之船 上海开埠后建成的浦江饭店,饱经世事变迁,犹似一位仁厚睿智的老人,毫不张扬地记载欣赏北外滩的日新月异.我曾无数次地在黄浦路、北苏州河路、大名路、苏州河和黄浦江两河相交处行走游览,浦江饭店就静处在外白渡桥北堍,毗邻上海大厦.这是一方风水宝地,被誉为"苏州河口的不沉之船".它打量着匆匆过客,见证周边"别人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党史记者,我特别留意党史人物和故事.一次,我单位一位离休老干部和我讲起百岁老人陆久之的故事,并建议我去采访.他告诉我:"陆老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神秘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他过百岁生日时,我还向他敬了酒.  相似文献   

5.
张兵  子谦 《党史博览》2007,(4):30-35
李肇星的公众形象:一位平民部长 2003年3月18日中午,我同外交笔会的几位朋友正在外交部的小餐厅用餐,耳边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好久不见了,你们好啊!"当我抬起头时,他已坐在了我身旁的空位上.我急忙起身,脱口说道:"祝贺李部长!"他微微笑了笑说:"谢谢,只是担子更重了."他便是在3月17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刚刚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的李肇星.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5,(10)
<正>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是一门古老而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它发源苏州,盛行于山明水秀的江南地区。出生在上海青浦练塘镇的陈云,自幼就受到了评弹极大的熏陶。陈云10岁前就开始在家附近的书场长春园听书。几十年后,他还深情地回忆说:"我是‘戤壁书’出身。"所谓"戤壁书",就是指听书人可以少付钱或者不付钱,进入书场,但不能占座位,只能靠在墙边听。后来,投身革命的陈云搁置了这一爱好,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到杭州病休时,才又重新捡起。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副外"考察"了一次,到南京市时去拜访部队时的战友,等多时才找到他。一见面战友抱歉地解释:他承担单位接待任务,异常繁忙,全国到张家港参观学习的,几乎都要到南京来。他们要出入出车出钱陪这些兄弟单位考察"取经人"四处"参观"。近的要到苏州、上海,远的甚至要到杭州。不接待怕伤了感情;全接待又力不从心,令单位和陪者叫苦不迭。听了战友的唠叨,我也就坐不住了,草草叙叙旧就走。回想一下,战友说的"考察"其实是一种公费旅游。唐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  相似文献   

8.
记得解放初期的1950年3月间,我在广州三联书店工作,一天下午,省作家协会周钢鸣同志到书店来。过去(指解放前在香港时),钢鸣同志见到我时,总是问我:"哥哥有没有信给你?"这次在解放了的广州,见到钢鸣同志,我倒过来问他:"我哥哥有信给您吗?"开始时,周同志不大肯讲,我眼巴巴地望着他,他经过思考后,终于讲了:"听说辟澜同志牺牲了。"送了周同志出门后,在上楼时,我终于流出了泪水。我找到了在香港认识、当时在华南分局工作的一个朋友,请他帮我了解到:我嫂嫂邓戈明同志也在分局工作。  相似文献   

9.
2月的天气犹如孩子般"调皮",前一刻还是晴天,没过多久就大雪纷飞.前几天,我开车从上官地村去宁安市区办事时就赶上了一场大雪,一时间,渤海镇出入口双向进出车辆因积雪行驶缓慢造成拥堵,驾驶员的鸣笛声与催促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一名交警赶过来,用熟练的动作指挥交通、疏导车辆,让原本近乎瘫痪的路况很快恢复畅通.就在我开车经过此地时,终于看清这名交警的面庞.虽然隔着口罩,但我一眼便认出了他——我心中的榜样刘国瑞. 刘国瑞是从我们上官地村走出来的"名人".作为宁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民警,他获得过很多荣誉——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然而,作为他的同乡、后辈,对我而言,他更是热心肠的刘叔、铁面无私的"包公"、拼命的"工作狂".  相似文献   

10.
李玲 《党史博览》2021,(12):58-62
第一次听说"刘老庄连",是在参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听80多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何老前辈的介绍.我从他的历史追忆中,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因我不太熟悉军事历史,想向何老咨询"刘老庄连"更多的历史详情时,他没有给我更多的回答,而是用长辈的口气说:"如果你有机会,我建议你去淮安刘老庄连烈士陵园看看,82名烈士在那里全部壮烈殉国……"他的声音里有了哽咽.  相似文献   

11.
屯州小记     
他们把那寨子叫作屯州. 初听之下,以为那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州"嘛,苏州、杭州、徐州、泉州、柳州、广州……反正在我的印象中,但凡可以叫作"州"的地方,必定是很大的城市或地方.  相似文献   

12.
宋法棠、张左己同志,省委常委同志: 我看了原辽宁省委书记郭峰同志住院期间致同志和亲友的公开信,有颇多感慨.郭峰同志是1937年我在太行山创建冀西抗日根据地时的老战友.他自从我们党开创东北根据地伊始,即任沈阳市委书记,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现在,我们都老了,都已离休多年.但他在辽沈多年,同志战友极多.这是他在2003年7月到北京做全胃切除手术后,2004年4月6日又回沈阳金秋医院治疗期间,对去医院看望他的亲朋战友,发出的希望"六不"信示.对于这种清廉自律的"六不"言行,我建议在党内发表倡导!  相似文献   

13.
张翼 《党史文苑》2005,3(10):67-68
邓小平在多次搞调研的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充分尊重民意的调研作风1931在瑞金县调研肃清"社会民主党"工作时;1961年在顺义县调研农村办公共食堂问题时;1984年在苏州调研农村发展乡镇企业问题时,邓小平都自觉坚持了尊重民意的调研作风.  相似文献   

14.
王震在江西     
丁明 《党史文汇》2005,(8):38-41
1981年 1月,王震在新疆巡视时,曾经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在"文革"期间的一段往事.他说:"农垦这件事,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也管着.那时把我下放到江西,也是在一个农场.虽然是‘走资派',但我过得很舒服.在那个农场我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走资派',很有权威的场长.直到现在,那个农场的广大工人,仍然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往来."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米士奇(以下简称"米"):王丙乾同志,您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工作多年,对陈云同志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一定非常熟悉,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丙乾:陈云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多年来他对我的教育和帮助非常大.陈云同志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楷模.他曾说过,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就要把领导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分析和决定问题时,要采取"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决策更加周全、正确.这充分反映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他曾经用这15个字给我写了一个条幅,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他给我写条幅的意义,在于指导我坚持真理,勇于实践,要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不要随风倒.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上一年级的侄子打电话说要感谢我从国外带回的糖果.正当我要夸奖他懂事时,他接着说,正是这些糖果帮他当上班长.一句话把我说蒙了.侄子洋洋得意地解释说,班上改选班长时,他私下答应同学,谁选他就给谁"外国糖".结果自己选上了.侄子还说,现在想当班长不容易,有些同学为了当班干部还让家长找老师和校长了呢.  相似文献   

17.
华灯初上,我在勃利县文化中心广场又遇见了刘显富,只见他依然穿着他最喜爱的那身旧军装,正忙着挂起银幕. 我走上前打招呼:"老刘,今天放啥片子?" 老刘憨厚地笑着回答:"这不马上就七一了嘛,今儿个放《建党伟业》." 很快,一张巨幅银幕点亮了勃利县城的夜,也把暖暖的正能量洒向观众的心中. 刘显富和我是相识十几年的老朋友了.当年我在勃利县杏树朝鲜族乡中心校当校长时,他托人找到我说,想义务为学生们放映爱国主义影片.我觉得这是好事儿,便答应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放的电影是《小兵张嘎》.片子放完后,学生们都散了,我帮他收拾设备,当时一直好奇他做义务放影片这件事的动机,就聊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海文 《党史文汇》2002,(10):19-21
问:您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怎样认识彭真的? 答:我认识彭真比我二姐张洁清早.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在大革命时就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我们兄妹都受姑姑的影响参加革命,所以毛主席说,她改造了一个家庭.我是1 934年开始接触革命的人和书,1 935年参加"社联",那时我上高一,16周岁.1936年暑假后,学校把我和另外参加革命活动最积极的同学,以旷课等"罪名"开除了.我就到天津找我的姑姑张秀岩、姑父李铁夫.他们是天津党组织的领导人.我那时候最佩服的是我的姑父李铁夫.李铁夫是朝鲜人,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被通缉,站不住脚了,才到中国来,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那真是完全彻底,他把中国革命事业看成自己国家的革命事业.他对我的教育和他的为人,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相似文献   

19.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7岁的崔道植满头银发,身着20世纪80年代的老式警服,腰杆笔直地走上授勋台. "这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取得了一些成果,党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很感恩,这一切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崔道植说,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勋章时,他好像又回到了入党的那一刻,就是在那一刻,他获取了支撑自己奋斗一生的信仰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8)
正1937年5月18日,苏州飞机场,飞行员驾驶着中国人在国内自制的第一架飞机——"苏州号"飞上了蓝天。飞机安全降落到地面时,场上的人们欢声动地,飞机制造者朱家仁被欢呼的人群包围着、簇拥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朱家仁是湖南汉寿人,生于1900年。1920年他赴美留学,学习航空工业。1926年以优异成绩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毕业后曾在芝加哥惜士飞机厂实习飞机螺旋桨的制造,继至底特律城沃阿格西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