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关于农业与农村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 ,对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在中国封闭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创造了一个有活力的市场经济细胞。它突破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思想框框 ,突破了僵化的单一公有制 ,取得了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的决定性胜利 ,形成了改革的一种利益主体和依靠力量 ,成为农村乃至全国此后一系列变革和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化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和报刊在回顾苏联历史时,不时谈起苏联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特别是对斯大林,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诸如对斯大林在对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农业集体化和为苏联工业化而实施的经济制度,以及1934年到1937年清洗老党员和1939年清洗整个军事领导层,以至斯大林作为战时领导人的作用等等都重新提出了许多疑问。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论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的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有益于探索创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展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经济理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发展农民股份合作更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4.
列宁与斯大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不研究它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不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之间的区别。从社会主义理论上看,斯大林自己有许多不同于列宁的独特看法。清除了反对派以后,斯大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苏联社会———斯大林模式便逐渐形成了。从实质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与列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截然不同的,它背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向战时共产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山东师范大学李爱华教授主持撰著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书,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作着力考察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斯大林关于国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思想,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做了积极的探索。在当前有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的情况下,这部书的出版,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的统战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科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斯大林又对其加以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统战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的统战理论,也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所谓中国特色的统战理论,也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统战理论。创立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为这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强调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不适当地夸大了列宁主义的作用,而且忽视了列宁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理论,忽视了他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斯大林阐释的列宁主义体系,没有突出地反映十月革命后列宁的思想,没有正确地反映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和理论.他所阐释的列宁主义的方法,正确地揭示了列宁主义辩证地看待革命条件的思想方法,但忽视了列宁主义讲求实际的思想方法.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思想,正确地理解了列宁对"自发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2、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3、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完备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后列宁也作了相关论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时代意义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联模式中农业政策失败的沉痛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个世纪20年代下半期,苏联为了取得超高速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所需的资金,发动了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建立起一整套由国家严格控制的集体农庄制度。农民重又失去自由选择权,沦为向国家缴纳"超额贡赋"的"农奴"。从此,苏联农业陷入一蹶不振的困境,并且造成苏联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开拓者、多党合作制度的奠基者和多党合作理论的创立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中国建立多党民主联合政府看作是历史法则,折射出深邃的历史眼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毛泽东以苏为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创立,为超越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一党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战略思维,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条主义又称主观主义,唯书、唯上、唯权威是教条主义的基本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体现为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盲目地照搬其思想理论、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的方式。基于以上三点分析,探讨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中遭遇教条主义的表现,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律思想的本本解读、对苏联的法律思想的全盘移植、对上级领导人指示的教条执行,并分析危害和启示,期望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密切相联的重大理论问题。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作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最先举起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大旗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是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推向新阶段 ,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集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在处理苏联民族问题上有功有过,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列宁有关民族理论的思想,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地区语言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他的民族理论也存在缺陷,将阶级矛盾同民族矛盾混同,在处理大民族和小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出现失误,导致大俄罗斯主义倾向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15.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在阐述这一思想时并没有用过"统一战线"这个词,而是使用了"同盟""联盟""团结""联合"等词汇.列宁和斯大林创制了统一战线这个专用名词.这一专有名词经共产国际定型后,在全世界共产党人中流传开来.1922年5月,陈独秀将"United Front"译为"联合战线".1925年5月,邓中夏将之改译为"统一战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统一战线成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列宁对权力监督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其它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学习列宁的权力监督思想,对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逐步消除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对生产力的羁绊 ,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并在理论上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关于利用世界市场的思想 ,列宁关于利用各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 ,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的争论、反复和经验教训 ,尤其是改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过程的总结和认识为根据,分析了布哈林社会主义实践初期的工农业平衡发展理论。提出,布哈林以“动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在批判托洛斯基派以牺牲农民利益为特征的激进理论和抵制斯大林强制社会主义化过程中所阐述的农民和市场经济思想,是当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的思想对于深化认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却有待研究的深入。文章着重从落后国家实现跳跃转型的社会主义革命途径和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两方面,概括了列宁和毛泽东与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的继承与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经典作家都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背景下,重新梳理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其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