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所面对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来自区域的自然地理,也来自区域的社会环境,还有执法安全合作所要面对的问题。执法安全合作所要面对的最直接的便是通过民间便道而聚集的跨国界人流与物流,而四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合作意愿程度、执法管控能力,以及国内政治局势都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对执法安全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四国合作意愿的差异与四国受益差别直接相关,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复杂因素渗入东南亚地区,使得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受到更大的不确定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亚洲开发银行与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新活跃,并形成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参与的合作机制.其中亚洲开发银行牵头组织的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最有成效的一个.本文试图探究亚行在湄公河区域合作过程中的作用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不断推进和国际发展格局的变化,促使发展合作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作为新兴发展援助国,中国的对外援助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中资企业发展合作的测量指标设置为“企业履行”和“员工认知”,利用“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综合调查”(OCEES)中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的相关数据,从“企业履行”和东道国“员工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中资企业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合作的成效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当地社会发展合作。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和企业高管的学历层次是影响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履行发展合作的主要因素,而东道国员工的岗位职级和入职年限则是影响其对所在企业发展合作状况认知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在澜湄合作机制的背景下,中国增进澜湄合作需要突破以往从国家行为体出发的一元化发展合作思维模式,从中资企业主体视角出发,将承担项目转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考虑“企业履行”和“员工认知”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联动国家和国际组织,避免单一化的发展合作方式,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多维度和多元化提供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任欣霖  孔建勋 《东南亚研究》2022,(4):129-152+157-158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不断推进和国际发展格局的变化,促使发展合作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作为新兴发展援助国,中国的对外援助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中资企业发展合作的测量指标设置为“企业履行”和“员工认知”,利用“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综合调查”(OCEES)中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的相关数据,从“企业履行”和东道国“员工认知”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中资企业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合作的成效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合作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当地社会发展合作。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和企业高管的学历层次是影响湄公河流域五国中资企业履行发展合作的主要因素,而东道国员工的岗位职级和入职年限则是影响其对所在企业发展合作状况认知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在澜湄合作机制的背景下,中国增进澜湄合作需要突破以往从国家行为体出发的一元化发展合作思维模式,从中资企业主体视角出发,将承担项目转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考虑“企业履行”和“员工认知”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联动国家和国际组织,避免单一化的发展合作方式,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多维度和多元化提供参考路...  相似文献   

5.
大湄公河次地区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湄公河次地区(GMS)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相关国家及省区之间的地区性合作机制,是东南亚乃至东亚范围之内地区主义发展的一种表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有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家和市场这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GMS的特点及其定位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GMS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及其互动,直接决定和制约着GMS的性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和平共享越境水资源一直是跨国流域关系构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合作管理是理性而共赢的选择,其不仅会促进国家间合作的拓展和深化,更会推动整个区域的合作,从而使国家间获益的程度和范围远远超过河流合作本身所带来的收益。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涵盖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等多维向度。作为最重要的两个次区域多边机制,GMS和MRC作用积极但成效有限,缺乏区域认同的制度安排仍是目前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需要提升流域一级的综合合作,加强高级别的政治参与。而中国作为上游国家,也需要从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发挥地区性大国作用,对共享水资源进行更长远、更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蓝图谢志鹏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从云南出境,蜿蜒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在越南注入南中国海,在中国境内的河段称为澜沧江,境外河段名为湄公河,全长4,880公里,是世男第9、亚洲第3、东南亚第1长河。它把中国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8.
湄公河电站建设有可能造成河流水位异常变化、河堤受侵蚀加剧、鱼类减少等生态问题,进而导致流域内渔业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影响深远,因而遭到有关国家的反对。围绕电站开发产生的利益纷争,域内各国已尝试从外交层面加以解决,但未取得预期效果,从而对中南半岛的和平、安全与合作产生了一定负面作用。未来,湄公河水电开发可能成为影响东南亚...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成为影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最为主要的障碍之一。本文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并探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非传统安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经济走廊建设是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重要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将次区域交通走廊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把交通走廊转变为经济走廊。2008年6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论坛在昆明正式成立,标志着GMS交通走廊将逐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的经济走廊。本文认为,经济走廊建设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并将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In all societies, collective memory practices are integral parts of local tradition and culture. While the recent “memory boom” has resulted in a massive international proliferation of commemorative monuments and memorials, not enoug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societies remember. By comparing processes of commemoration and memorializa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with selected case studies in the USA,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definitive role that material culture and tangible objects as containers of memory play in American society, while among black South Africans, oral and performative modes of remembering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more important. In both societies, museums and commemorative monuments are promoted as officially sanctioned sites of collective memory, but their public reception differs significantly. It is argued that official forms of commemoration are most successful when they are connected to; flow naturally out of; or stand in a meaningful,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vernacular forms of commemoration. While the tangible aspects of specific commemorative cultures can easily be imitated internationally or cross-culturally, its intangible aspects can never be assumed to transfer automatical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