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来,毛泽东的诗词多被从政治的角度欣赏,本文从诗词意境和表现方法的角度剖析了毛泽东诗词的大家风范,也从社会和历史的人文角度,在一定范围内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1,(25):70-70
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看,文学可视为文化的象征性表述,是对文化的聚焦,也是对文化的放大。故此,诗歌往往可以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表征。如唐诗之于盛唐,宋词之干两宋,《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民族。在这样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毛泽东诗词就是他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文化丰碑。沙先贵著的《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一书重点从毛泽东诗词的文化情...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诗词创作实践中,熟练地运用赋比兴手法,很好地把握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使三法各显其功能。同时,在具体运用到某一诗篇时,既有所侧重,又同时兼用,使之相辅相成。大致说来,毛泽东常运用赋法再现斗争场面,往往把它置于诗词的中心地位;对于比法,毛泽东既看重其"以彼物比此物"的一般作用,也看重其美刺意义,特别是他晚年对美刺意义更为强调使用;兴法最能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审美追求,因此,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有很多借景言情、情景交融的表述,而这些词句往往恰是毛泽东诗词中最具神采之处。  相似文献   

4.
丁毅 《党的文献》2006,(6):32-36
长征前后的诗词创作,是毛泽东精神在艺术上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诗词中体现的毛泽东的精神,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毛泽东诗词充分反映了他语言运用上的天赋与才华,文章通过对其诗词的具体分析,对毛泽东诗词中语言的大众化、语言的锤炼及典故、成语、神话的活用等语言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的境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函甫 《探索》2002,(3):15-16
通过分析毛泽东的诗词,把握毛泽东的情感境界、功利境界、历史境界、悲剧境界、变易境界等生命境界.毛泽东是一位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诗哲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广泛涉猎中国的文学历史典籍,有渊博的文史知识。他的诗词展示了一代伟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精深研究。但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富涵深厚学养的诗词远远超越了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赋予其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政治生命力,对于今天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2年左右,诗人臧克家接受媒体采访,又谈到了当年《诗刊》创办时,向毛泽东征稿的情形。但是,毛泽东诗词到底是怎么发表的,那份致毛泽东征求诗稿的信函是谁,又是如何起草的?臧克家却"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影响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体悟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一生所创作的诗词虽然只有几十首,但运用典故却随处可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最常用的三个典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个意象)的分析,来探究毛泽东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中的一些深层意味,这对于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1957年《诗刊》第一期上,出人意外地登出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及《沁园春·雪》等18首旧体诗词,这引起了包括文坛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实践中,毛泽东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针对国内和国际的资本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他的典型的资本主义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2.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乡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长沙求学,故乡建党,穗沪生涯,还是秋收起义,井冈战斗,创建苏区,以及长征壮举,他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昼思夜想的只有革命和人民。  相似文献   

13.
陈晋 《党的文献》2007,(6):32-38
毛泽东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4年长征离开中央苏区七年间写的11首词,加上1965年重上井冈山写的两首,其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及其延伸到后来的诗词创作和政治实践中的精神气象,可以概括为破围、开辟四个字.作为历史主题,破围和开辟的内涵是在"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中,创建根据地;在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历史乐观信念的坚守和展望中,开辟新的中国革命道路.其美学主题的典型特征是普遍蕴含着一种艺术审美张力.破围、开辟作为历史主题和美学主题的确立及展开,不仅在毛泽东后来的诗词创作中继续延伸,同时也在他的内心世界里沉淀为一种永葆斗志、永远进取的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14.
“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为人处世之道。他那种严以自律,不徇私情的做法,令人由衷地景仰和钦佩!建国之初,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成立了国家文史研究馆,照顾安排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名宿,使他们不仅有个领工资的地方,还可以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杨开慧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晚年又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毛泽东一生的政治行为非常独特,其动因十分复杂。分析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与毛泽东的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从1907年读到<盛世危言>算起,到1976年去世为止,毛泽东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将近70年的发展,70年来,毛泽东的美国观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从早期的"帝国主义"到中期的"纸老虎",再到晚年的"超级大因",经历了一系列从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而在其中每一个大的认识阶段上,又经过了若干次小的反复和循环,并表现出了不同的理论特征,正是这种充满曲折变化的思想历程,构成了毛泽东对美国认识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一生为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建立了无可比拟的功绩。这主要表现在:建党前后.为党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干部,并打下了最初的干部基础;在发动和领导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培养了干部;在血雨腥风的战争洗礼中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在延安革命圣地培养造就了干部;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训练和派遣了干部;在建国后,为培养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和兴亡的重大问题。毛泽东的人才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创造和运用“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在学习中提高,实践中锻炼,民主生活中培育优秀干部和人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民主观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即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的人民性、民主集中制;另一方面又对其做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包括民主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民主是一种工作方法,民主是各方面具体民主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