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上世纪末,国内思想界曾有一次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今天回看那场论争,那是知识分子对于1990年代迅速兴起的商品大潮自发产生的一次抵抗。这背后原因多多,无法尽数,一方面是知识分子角色的边缘化,无法如1980年代那样一呼云集,在公共舆论中难以享受特殊优待;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经济所包含的功利主义开始侵袭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让不少知识分子感到恐慌和不安。但是那之后的大陆思想界,“人文精神”一词基本消失在知识分子的视野里,而与此相关的“人文主义”等词汇也极少被提及。当年讨论“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今日大多遁入学院讨论文…  相似文献   

2.
在七届一次政协会议的大会发言中,广州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的赖麟传先生在提到知识分子业余兼职的问题时,向大家公布了国家科委抽样调查中的几个数据。调查表明:全国中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全部能量的知识分子,只占14.6%,而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兼职的知识分子只占3.8%。这说明,目前知识分子中还有81.4%的人既无法在工作中尽全力亦没有到外面去兼职,这就让人不禁  相似文献   

3.
红色教授学院作为苏联第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是十月革命后"文化革命"的重要成果,它在培养政治上可靠、理论上过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人才和知识分子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联红色教授学院这种新型高等学校模式,也陆续被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韩戍 《南风窗》2013,(26):96-96
在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十字街头"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它指的是,一位专业学者,既在学院的象牙塔中从事学术研究,又与社会保持必要的接触,以专业知识对公共事务发言,在两者间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这样的学者,就是我们常说的  相似文献   

5.
于丹,不少学院知识分子给了她一个绰号——"学术超女",因为据说她的学术功力不深,书却卖得奇好。人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于丹表示:"我把我的这种解读,解释为一种体验式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2007,(2)
社会宽松了,知识分子的自律和说话的限度感更有必要,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更要审慎地对待自己使用话语的权力。一个国家在非战争状态下烈士多不是好事,不要去追求烈士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当过副厂长和党总支书记的梁先生惊呆了,当过车间主任、即将提拔为副厂长的易先生也惊愣了:调入广州美特容器公司得到的“见面礼”竟是零——被分配去当一般职员,以前当领导时的顶顶“桂冠”已荡然无存! 那些原以为可以舒舒服服坐进写字楼里当工程师的大学生、研究生更是惊诧不已:他们的起点都是零——都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也许有人会问,这难道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干部政策吗? 广州美特容器公司副总经理覃永城的回答是:“美特”的知识分子政策要靠自己去落实,当然,“美特”的干部政策也得靠自己去落实。“美特”对于每一位新来的员工  相似文献   

8.
信息窗     
《南风窗》1986,(8)
国外对“知识分子”作用的争论国外学术界围绕知识分子问题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应当怎样估价知识分子的作用?西欧的许多学者特别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为知识分子“发挥了异常杰出而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知识分子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而且是领导阶级。苏联和东欧的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知识分子不是独立阶级,而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依附于一定阶级,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他们也愈益强调知识分子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纪念赛义德     
本期《文化理论》栏目纪念美国著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赛义德在《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书中探讨了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现了一个学院知识分子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警觉。作为一个巴勒斯坦人,赛义德在巴以问题上坚持一贯立场,致力于改变西方世界对穆斯林世界的看法,正是这方面的工作使他的影响超出了学术界,获得了人们的尊敬。  相似文献   

11.
唐小兵 《南风窗》2008,(15):96-96
对于阿伦特来说.政治写作绝非学院体制里的知识生产,它是作者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更是与"遗忘的艺术"之间的一声旷日持久的精神斗争。二战之后,面对1933年到1945年的纳粹德国留下的累累血痕与人性惨剧,战后的德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采取鸵鸟式的回避态度。《极权主义的起源》正是阿伦特苦心孤诣地直面和省思这段历史经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高超群 《南风窗》2007,(3):87-87
在知识彻底与德行分离以后,知识分子成为一种专业人士。越来越严格的学校制度也在不断培育出这样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连知识分子自己也这样自我期许。至此,我们才真正领略了改造知识分子运动的威力。  相似文献   

13.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1):8-8
<正>知识分子未必是有知识的人。王小波写过,"我年轻时当过知青。当时没什么知识,就被当作知识分子送到乡下去插队"。他还说,当年他被硬推为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有人要收拾他。先扣帽子再整人,这是那时的套路。后来知识分子终于正名了,王小波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个称谓很快又变得不纯粹了。一些在公共话语圈踊跃发言的人,被戏谑称为"公知",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有时候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就说是"臭公知",算是对"臭老九"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宁二 《南风窗》2007,(2):32-33
知识分子精神的断裂《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一直研究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脉络,你认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精神的断裂点发生在什么时候?谢泳(以下简称谢):从思想史角度观察,1949年前在中国知识界,确实有一个自由主义的脉络,时代转换之后发生的一个主要现象是:自由主义的主要领袖人物都离开了中国,比如胡适、傅斯年他们,这些人开始主要集中在欧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回归到台湾。比如台湾大学当年的主力其实是老北大的底子。从思想史角度评价,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有一些分化。其中比较有参政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左倾,  相似文献   

15.
林赞治 《南风窗》2014,(10):88-89
<正>从历史上看,当革命处于高潮,它趋于信仰至上,意志统一,不容异议和反对。而知识分子偏偏喜欢质疑,结果为革命所淘汰。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观念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创造,其中,最富于成就的观念,就是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观念。农民起义、宗教改革没有这样的观念,是知识分子——社会学家科塞称为"观念人"——最早把它写在革命的旗帜上。知识分子的角色知识分子萌生于中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的产生、发展而壮大为一个有为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他们是从社会底层、被压迫阶级那里获  相似文献   

16.
著名剧作家许雁在一次闲聊中对笔者说:“现在压力很大!”压力何来?她创作的话剧《情结》在全国引起轰动,人们期待剧作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固然是主要的原因,但实际上“压力”还来自许雁的另一个“名衔”——广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给广州市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荣称号。在全市范围内评选优秀中青年专家,起源于1988年末。改革开放,焕发出知识分子的青春,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由于种种原因,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非一朝一夕能彻底解决。至于出现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就更令人痛心疾首了,这可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啊。市里为鼓励知识分子,决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有贡献的知识分子以帮助。 1989年11月,经各基层单位推荐、市里考核,广州市第一批优秀  相似文献   

17.
如今,要对知识分子群体作出范围明确的界定,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将是十分困难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的情景,欣喜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皇朝时代的知识分子就是指这些奋力博取功名的读书人,他们把服务皇朝作为毕生目标。及科举废除,读书与做官拉开了距离,同时,知识分子与官府也拉开了距离。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他们对政治权威已不再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18.
日前,北京正荣公司召开表彰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大会,王少革等十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叶旭等十名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受到表彰。  相似文献   

19.
北京解放后,全市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中共北京市委始终把发展产业工人入党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注意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49年10月,市委组  相似文献   

20.
唐小兵 《南风窗》2007,(19):92-92
追忆20世纪尤其是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再现他们在历史的阴霾中颠踬的行走,甚至借此隐讳地表达对1949年之后政治文化与知识分子的批评,已经成为公共知识界一个持久的热点。近年来,《读书》、《书屋》、《随笔》等刊物刊发了大量缅怀与反讽融为一炉的怀旧文字,但这些文字也流露出一种把知识分子的历史掌故化、趣味化、政治化的倾向,部分文字沉迷于对知识分子日常生活史料的爬梳与炫耀性展览,这就可能导致知识分子历史书写的零碎化与空心化。这样的背景下,阅读许纪霖先生刚刚出版的知识分子个案研究结集《大时代中的知识人》,别有一番警示与提醒的意义。说到底,许先生知识分子研究的焦点在于通过勾勒与深描知识人无可逃遁的处境、艰难抉择的行动与悲欣交集的意识,来尽可能再现他们在历史的拐点上的犹疑、惶恐、愤慨、悲哀、亢奋等心灵挣扎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