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已届期颐之年。这位世纪老人近20年对人类文化和人类命运反复思考,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季羡林是一位语言学家。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有些人看来,这种思考是外行的,或者是另类的。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季羡林的许多观点已经或者正在为人们的实践和历史发展所证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2.
年已古稀的季羡林教授以他几十年的治学经历,眼见当前学术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偏颇,深感有着重强调研究方法这一问题的必要。他把自己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思考总结为八个字:广泛、深入、系统、准确。所谓广泛,是研究任何学问的起始点和基础。不管研究什么问题,都要对研究对象本身的方方面面作尽可能广泛的了解,越广泛、越全面越好。而现在国内有人从事研究,往往“单  相似文献   

3.
在《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季羡林先生专门谈到老年人的养生禁忌。本刊摘录片断,以飨读者。一忌:说话太多。某大学流传着一个故事:在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爱说长话。  相似文献   

4.
六忌:提当年勇在芸芸众生中,特别是在老年中,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一旦年老,争胜有心,好强无力,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可又不甘心自卑,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可以聊以自慰。对于这种情况,别人是爱莫能助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随时警惕。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从零开始。意思是,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  相似文献   

5.
拜访季羡林     
去年5月14日我被北京大学季羡林办公室正式邀请参加了“北京大学东方学科建立60周年、季羡林教授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活动,很想利用这次机会到解放军三○一总医院看望季老,因考虑这期间季老一定很繁忙,我就没有向李玉洁老师提出见季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可算是中国当代“学界泰斗”中的佼佼者。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特别是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几种少有人能识的文字上的权威地位,使其成为“国宝级”人物。治学,他有“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大师气派。他立论之高超,往往能影响一代人的思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他常常是反映中国、甚至东方高水平的引人注目的代表人物。季羡林已是87高龄的耄耄老人了,却依然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他每天清晨4时即开始工作,完成的工作量令人难以置信。1997年,他编完了24卷《季羡林文集》;撰写了21万字的学术回忆录,8…  相似文献   

7.
季羡林心语     
言守义 《传承》2008,(23):40-41
"如果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是在慢性自杀。"季羡林先生在自传中写道: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  相似文献   

8.
走近季羡林     
何宏伟 《传承》2007,(11):42-44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一幢小楼里,每天凌晨四点常常会亮起一盏灯。风风雨雨,岁岁年年,这盏灯已成为北京大学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誉为"国宝",著名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就是这盏灯的掌灯人!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内涵》中提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主张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对此,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20年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张强,这位年轻的泰安市政协委员和国学大师季羡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7次亲切交谈的画面,深深地烙在张强的脑海之中。20年如一日深情追随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导刊》2009,(9):60-60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7月11日上午季老去世不久,中午12时温家宝总理结束开会后赶赴301医院为季老送别。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曾五次到医院看望季老。自从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年年去医院看望季羡林,他们在一起谈论了不少大事。2005年7月2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迈进解放军总医院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导刊》2009,(9):57-59
2009年7月11日,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走完了98载人生历程,含笑西去。集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于一身,精通12国语言,却永远一袭卡其布的中山装。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摘下外界冠以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称谓,甘愿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面目。先生风风雨雨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透过老人平易近人的絮语,人们仿佛随着他翻阅人生书本中生动的一页页。  相似文献   

14.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4):62-62
国学泰斗季羡林的弟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岳川谈“文化自尊”,“我们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全世界没有人会尊重我们。”“中国的文化产值所占GDP比重只有2.5名.甚至不如公款吃喝占的比重高。”王岳川在题为《大国形象与文化创新》的讲座中说。“目前中国在经济上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文化上缺乏实力和自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全盘西化’的思想让中国文化迷失了方向。北京798的艺术全部是从美国批发来的。《百家讲坛》讲了10年,还没把古人的四书讲完。”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2009年7月7日,即在季羡林先生逝世前4天,本刊编辑部请人去医院看望了老人家。当时季先生谈笑风生,思维敏捷。在谈及国庆60周年感想时,他用"天上地下"4个字高度概括中国百年翻天覆地的  相似文献   

16.
功名利禄面前,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思想底色。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无法掩饰,谁都无法隐瞒。功名利禄,是检验一个人最好的“试金石”。季羡林先生,一位大学问家。他虚怀若谷的高贵品质,使他在业内业外颇受敬仰。季羡林先生一向反对浮夸学风,主张求真求实学风。季羡林先生从不夸夸其谈,他“三辞桂冠”之举,为学术界,为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7.
兰燕飞 《小康》2009,(8):46-49
98岁高龄离去的老人,给他身后的喧嚣世界还遗留了若干命题。在其生前,无数人因为各种利益纷纷汇聚他身边,他仙去后,关于他的利益争夺还只是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等多家刊物上发表了有关东西方文化关系的文章,主要论点有:(1)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无人合一,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天人二分;(2)中国文化重综合,西方文化重分析;(3)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以综合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取代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委员谈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海西的福建来说,2012年无疑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年。福建的文化怎么繁荣、怎么发展?应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或有所提升?让我们来听听——  相似文献   

20.
委员谈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海西的福建来说,2012年无疑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年。福建的文化怎么繁荣、怎么发展?应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或有所提升?让我们来听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