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严重威胁华北日军占据的平、津、保、石等城市及平汉、北宁、津浦、石德等交通干线,犹如插在敌人胸部的一把利剑。从1942年5月1日开始,日军在“确保华北,先保冀中”的叫嚣下,纠集5万余人,由华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督战,对冀中展开了空前残酷的全面“扫荡”,妄图一举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面对强大的敌人,冀中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使冀中根据地顽强的坚持下来。到1944年,根据地完全恢复,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取得了反“扫荡”斗争的最后胜利。这一胜…  相似文献   

2.
革命历史丛书《冀中回民支队》正式出版了。翻阅这本丛书,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我仿佛重新回到了50多年前,那熟悉的冀中抗日根据地,一幕幕刀光血影、英勇悲壮的往事,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冀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北大平原的中部,美丽富饶,交通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直接威胁着日本侵略者的交通大动脉平汉、津浦、北宁铁路线,威胁着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衡水等敌人的战略据点。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军向宛平县中国驻军发动进攻,遭到第二十九军的坚决还击,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芦沟桥事变。芦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国难当头之际,英雄的冀中回族儿女  相似文献   

3.
王树林 《党史博采》2001,(10):45-46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处保定市西南30公里的冀中大平原上,位于京、津、石、沧之间。中外战争史上闻名的地道战,就发生在这里。 日军侵入华北之后,冀中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利用地道战这种独特战斗方式打击敌人。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  相似文献   

4.
正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平汉、平津、津浦、石德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素有"华北粮仓,京津门户"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侯玉田为开辟冀中革命根据地、组建河北游击军、创立冀中抗日武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的贺龙多次谈到:"冀中抗日武装的发动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应归功于冀中的党员及广大人  相似文献   

5.
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这年5月,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日伪军共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野蛮的“五一大扫荡”,企图消灭冀中区中共党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文锋 《党史文苑》2007,(3):12-15
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这年5月,日寇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日伪军共5万余人。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空前野蛮的“五一大扫荡”。企图消灭冀中区中共党政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彻底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的最前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战略反攻及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收复东北失地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冀中是中国古代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它地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四大城市和平汉、津浦、北宁、沧石四条铁路干线之间。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有“华北粮仓”之美誉。抗日战争时期,这块平原大地上曾活跃着一支闻名遐迩的人民抗日武装,这就是八路军第3纵队。侵华日军为控制冀中这一“华北粮仓”,多次时八路军第3纵队及其创建的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攻、“扫荡”、“蚕食”,必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但英雄的八路军第3纵队却在当地人民的支援下,纵横驰骋于冀中平原,屡挫强敌,屡建战功。  相似文献   

9.
1940年,我随丈夫高存信从延安来到战火纷飞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工作。 1942年5月,敌人抽调了约5万日伪军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疯狂的五一大“扫荡”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集中“扫荡”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四县,企图一举消灭我冀中军区领  相似文献   

10.
李青 《党史博采》2023,(5):55-59
<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处于一个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敌后深远战场。它地处华北与东北的交通要道,孤悬敌后,是八路军唯一一个嵌入伪满洲国西南边境线的抗日根据地,因此一直被中共视为战略反攻的前进基地,同时也被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伪治安军、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等众多敌伪势力群狼环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亟欲除之而后快。敌人通过长年累月、持续不断的所谓“肃正作战”“治安强化运动”“西南地区特别肃正”“国境地带无人区化”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全方位对冀热辽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进攻,无数烈士和百姓的鲜血洒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1.
冀中抗日根据地处于敌人后方,四面被铁路包围,区内公路如网,碉堡如林,日夜处在敌人战略重点城市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的严重威胁下,是敌后斗争最频繁、最紧张、最残酷的地区。这块英雄的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和巩固,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都是抗日军民用艰苦、鲜血和牺牲换来的。  相似文献   

12.
日军侵占崞县城(今原平市崞阳镇)后,把它的第三混成旅团部和华北派遣军晋北最高司令部都设在那里,指挥周围十余县的日伪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致,战胜重重困难,奋勇杀敌,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并进一步围困据点,攻占碉堡,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龟缩在崞县城的敌人增修工事,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13.
盘山位于蓟县县城西北10公里,素有“畿东锁钥”之称。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以蓟县为中心的盘山抗日根据地,与平西、平北、冀中抗日根据地互相呼应,成为华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张建德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一分重要。它作为联结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和中转站,对于实现中共中央提出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坚持全国持久抗战,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战初期,中共中央、毛泽东一...  相似文献   

15.
1942年 5月 1日,华北日伪军在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直接指挥下,集中了 3个师团的主力和 5个混成旅团的大部,以及各地伪军达 5万多人,配属了飞机、坦克、骑兵,开始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敌人采用“铁壁合围”、“梳篦战术”、“分进合击”、“反复清剿”等战术,企图一举歼灭冀中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解除我对平、津、保等战略要地的威胁,巩固其侵华战争的大后方。   当时,我在冀中军区九分区二十四团任总支书记。反“扫荡”开始后,根据团党委决定,我和作战参谋齐昆带领该团四连单独行动,在根据地群众…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根据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直接窒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影响着抗日斗争和根据地的社会稳定。在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救灾办法,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在军民一致努力下,根据地度过了抗日战争年代最困难的时期。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积极配合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全党整风运动。在邓小平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仅积累起了丰富的抗灾救灾经验,也使根据地成为“另一个新世界”,创造出了中国救荒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正>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街头展览,主要包括新闻摄影展、战利品展览、科普展览、生产展览、美术作品展等形式。它是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传播抗战新文化的形式。街头展览,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配合与推动了各项中心工作,促进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新闻摄影展1939年1月1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次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8.
1938年春,华北正面抗日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本侵略者将大批兵力投入华中战场,在华北战场的日军兵力相对减少,客观上为我军深入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开辟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派出一大批党员干部和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东开展抗日游击战,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因此,我的家乡也成了有名的抗日根据地。1942年是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记得那一年,我19岁刚从师范毕业,党领导的抗日民主区政府安排我在中心小学当校长,并担任抗日青年救国会会长。我一边教书,一边进行抗日宣传。随着日军的进攻,整个山东变成了战场,到处燃烧着仇恨的烈火,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其时的家乡已经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实现我军由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为八路军三个师先后挺进华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正面战场的迅速溃败,广大的华北平原成为沦陷区,如果只坚持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便不能够全面地指导整个华北敌后战场的工作了。这时,刘少奇根据发展了的形势和华北工作的经验,率先提出了平原游击战的方针。这样,平原游击战方针和山地游击战方针交相辉映,使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