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万超 《党建》2012,(11):23-25
西方普遍认为中国若要持续高速发展,必须采用西方模式。这个答案遵循的是西方经济学传统逻辑,显然难以解释中国现象。若以更广、更深的视角观察,中国奇迹的发生以及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充满巨大发展活力的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其深深植根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大地,这块土壤为其成长提供了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中国道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文明。在以自己的经济奇迹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为人类探索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党的三代领导人的社会发展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三代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观。那就是:中国的发展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对外开放、博采众长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应该是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伊飞 《奋斗》2014,(6):47-47
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牢固树立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努  相似文献   

4.
董莹 《湘潮》2015,(2):57-58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适应我国社会矛盾呈现新特点,是新时期人们思想变化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道路探索中存在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管理方法较为传统、缺少必要的权力监督、社会组织发展尚未成熟等问题,我国的社会治理未来趋势是以政府服务来进行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缓冲作用,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的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倩 《唯实》2008,(10):24-27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社会变迁过程,而自然农业社会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或地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必然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艰难过程。本文简单梳理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认为:他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必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构筑一块历史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邢台市各级各部门在实践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包括诉前调解工作机制、成立涉法涉诉联合接访服务中心、实行劳务实名制“一卡通”、构建社区矫正电子管理系统、探索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新模式、实行房地产企业诚信评级制度和违规违纪举报制度等.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杨宜勇 《前线》2013,(2):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綦玉帅 《世纪桥》2020,(4):88-9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国家发展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艰辛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多样发展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国情勇于探索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新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初步形成。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初步形成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觉悟,打破了思想界笼统的、盲目的、过渡的变化的状况,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不仅如此,它还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直在进行着两个伟大的探索:一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另一个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3.
尽管毛泽东当年并没有使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概念,但他带领全党在这方面进行的有关探索及成果是不能否定的。这些探索主要体现在:适应当时形势任务的发展,将人民群众组织和动员起来;针对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把加强民生建设作为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治本之策;加强群众工作和基层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基础。这些探索,为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同时,这些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对于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徐行  崔翔 《理论学刊》2014,(1):87-91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管理主体中,执政党处于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承担着引导与整合两大功能。由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动,执政党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面临着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整合社会利益格局、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困境。充分发挥执政党社会管理功能,必须从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探索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机制、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以社区党建革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四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2,(21):5-5
社区是居民的家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新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7):21-2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解决各类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现在提出社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行政管理在处理若干具体问题上遇到了方法难题。对此,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顾骏提出,社会管理是个“技术活”,工作在社会管理第一线的人员需要抓紧学习、掌握和运用社会科学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各国各民族发展道路会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阶级构成状况、民族文化底蕴和对外关系等因素而各具特色。“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独立和富强辉煌历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道路的凝练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文昭 《学习论坛》2010,26(3):1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质是社会主义,国情基础赋予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各个领域或方面的具体道路构成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独立探索的结果,走自己的路是其精髓。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线性发展时间观,人为设立了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发展阶段,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历史,成功的现代化路径主要有三种:以英美等先发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模式;以德国和日本等后发国家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就在于树立了正确的现代观,并探索了与自己历史社会情境相匹配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选择,既具有丰厚的学理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稳、走得好?关键是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独特国情不仅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包含着我们独特的文明、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奋斗,这些都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道路。在道路问题上,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