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津夫 《前线》2015,(2):87-89
当前,在全球创新的大时代,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正处在关键时点上,倾力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加快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更深层次上谋划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打造"国家创新平台"为重点,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正确定位首都科技创新中心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大概念的中心。不限于科技本身,而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技术与金融相  相似文献   

2.
白春礼 《求是》2012,(16):32-3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任务和着力点。一、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不断解决本领域公认  相似文献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从过去以扩大规模为主要方式的外延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方式的内涵型经济增长;将过去依赖于"三驾马车"从需求侧拉动增长为主,转变为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能力提升为主的供给侧促动型经济增长,从资源环境消耗型向生产节约型和要...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方针.  相似文献   

5.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理论与现实,还是从历史与未来等方面来看,只有在科技创新驱动下提升经济自我循环能力才能实现国家的行稳致远。推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着力避免"停止开放向内转""战略问题战术化""重回短期刺激路"等认识误区,亟需着力做好战略规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科技攻关,畅通国内市场,以科技创新激发消费原始动力,推动区域均衡和城乡统筹,遵循发展规律,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前线》2014,(10):1-1
<正>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北京新的战略定位,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全力以赴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庆申 《世纪桥》2014,(5):47-49
马克思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调速换挡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科技思想,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根应 《江淮》2012,(12):19-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立足发展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凸显了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为我省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徐硕 《党建文汇》2021,(1):40-40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于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科技创新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驱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任晓刚 《前线》2022,(3):61-63
北京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为彰显科技自立自强的北京担当,北京立足首都实际,坚持守正创新,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提升牵引力,展开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发以迸发原创力,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以注入新动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增强吸引力,全方位科技开放合作以扩大影响力,向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深入学习、把握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科技思想 ,努力运用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科技认识观、科技战略观、科技转化观、科技人才观、科技教育观来深层思考和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与时俱进的科技认识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 ,是邓小平与时俱进的科技认识的重要体现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 ,科学技术就日益显示出对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21,(6)
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全面落实扩大内需这一基本战略,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以消费环境改善和市场秩序规范释放新空间,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探索消费升级、有效投资、创新驱动、经济转型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赵弘 《前线》2014,(10):88-9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经济竞争中我国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的必然选择。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履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职能、引领京津冀及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战略需要,也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李春友 《发展论坛》2002,(6):35-35,3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日益高涨,以知识的创造、生产、分配、传播、利用为基础和知识成为资本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已在发达国家逐步形成并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对全球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变化所施加的巨大影响力和作用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社会竞争及文化竞争。在科技、教育、经济等基础都还比较薄弱的条件下,怎样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我们拿出有效的战略对策。1.人才战略对策与以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本不同的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所依靠的主要是人…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典范。他在奠基中国航天事业、构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创新国民经济结构学、创建系统科学、发展地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在实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与科学成就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值此钱学森归国60周年之际,破解"钱学森之问",探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方略,成为当代中国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朱建纲 《学习导报》2012,(23):43-4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学习月刊》2014,(8):87-87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需求,将掌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目前高等院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创新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工业化是建立在当代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工业化。认识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以及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创新内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创新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后起国实施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后起优势,实行赶超战略;应该重视科技创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需加快制度创新,营造宽松环境;更要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居民的吃、穿、用、行、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需求显著提升:从消费需求的历史变迁透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结论和启示是:战后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在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中成就与问题并存;经济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