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2.
壮哉,黄埔     
王忍 《黄埔》2011,(4):32-33
曾经有这样一所军校,诞生于风雷激荡的黎明前夜,演绎了近百年的中国史;曾经有这样一所军校,走出了共和国的5位元帅,48位将军;曾经有这样一所军校,从广州一个不甚知名的小岛出发,东征北伐,浴血抗战,名动天下。这所军校的名字就是:黄埔军校。  相似文献   

3.
林茂斌 《黄埔》2013,(3):12-13
什么是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一个以武德为基本特征,融军事、政治、哲学、伦理等诸因素的多层次的思想体系,被称作是"革命的爱国黄埔精神",它有七层深刻的含意:一是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使命感;二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全民富强的整体观念;三是自尊自俭、自强不息精神;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  相似文献   

4.
黄埔伉俪     
正南京城里有一对黄埔夫妇,丈夫陈世勋,出生于191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3期;妻子何静芳,出生于1918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5期。他们的故事,见证了那一段惊天动地的抗战岁月。一陈世勋出生于安徽定远县。其祖父是清朝贡生,是省内有名的儒商。到了陈世勋的父亲主持家政时,家业衰败,家里只剩下两幢瓦房。陈世勋小的时候,家  相似文献   

5.
《黄埔》2007,(1):12-12
黄埔军校同学会访问团在香港;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参访团到南京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活动;黄埔军校同学会参访团访美;翁业宏理事及夫人翁李梅女士应邀参观黄埔军校同学会办公楼  相似文献   

6.
8年前,上级决定调我到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我在与黄埔前辈多年的接触后,深切感受到他们有许多值得敬仰的地方:每次参加集体活动,都是提前到场;面对人生坎坷,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发挥余热,坚持做促进祖国统一工作……这种老骥伏枥的执着行为和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使我钦佩。我逐渐认识到,能有缘与这些黄埔前辈在一起共事,是莫大的荣幸。8年来,在省委统战部和会长办公会议领导下,通过广大会员和机关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本会工作有了不断的进步,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很多体会,其中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必须尽心黄埔事业。  相似文献   

7.
正滔滔的黄河,巍巍的长城!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历史与文化!锦绣万里江山,神州大地,蕴育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就在那九十年前的今天,那黄埔军校诞生的时代巨人,黄埔的子弟!经历了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惨烈的杀戮战争;完成了东征、北伐和赢得了八年艰苦抗战的胜利;收回了租界,废除了列强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更光复了被日本窃据了五十年的台湾!  相似文献   

8.
感悟黄埔情     
当我被调任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时,我心头并没有职务提升的快感。面对已进入耄耋之秋的黄埔老人,我更留恋过去已熟悉的工作和环境,心中有一股隐隐的失落感。而当我真正投入同学会的工作,与广大黄埔同学开始交往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在黄埔同学会工作的乐趣。在当年的黄埔军校大门口,醒目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披是“革命者来”。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身处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大革命时期,胸怀报国之志投奔黄埔岛;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大批热血青年毅然报考这所新型的学校,决心拯救自己的祖国母亲;…  相似文献   

9.
黄埔风云     
吴昌华 《黄埔》2006,(1):33-36
本刊2005年第6期介绍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二期的吴昌华,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半年撰写了章回体文学巨作《黄埔风云》的情况。全书80回,近90万字,时间跨度从1924年至1976年,涉及黄埔师生108人,洋洋洒洒,大气磅礴,极富传奇色彩。吴老在百忙中修订了书稿,授权本刊连续刊登,让您在阅读中体味中国现代史上那波澜壮阔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凯雷 《黄埔》2023,(5):19-21
<正>大家好!我是来自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凯雷,今天来到四川、来到成都,与各位前辈、亲属共襄本次承前启后的盛会,感到非常荣幸。2024年我们将迎来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百年风雨,百年历程,作为一个从事对台、涉港报道20年的媒体人,一个民革党员、黄埔后代,我当何为?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年,我作为网络名人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有两件展品让我震撼,一是一份为红军找到长征落脚点的《大公报》,毛泽东看了这份大公报后做出了到陕北去的决定;另一件则是黄埔军校第1期学员名录、  相似文献   

11.
孙宝礼 《黄埔》2008,(3):115-115
倪光先生和我是西安王曲黄埔第七分校十七期的同学。在抗日战争年代,倪光担任陆大参谋班的教育副官时,我们就有过交往,后来我们同时投考到七分校,他被分配到特科总队任通信兵,我和杨基庆同学被分配到十三总队。我们曾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练兵习武,一起修马路建营房,我们穿着草鞋、吃着扛子馍一起在黄埔军校中成长。抗战的后期我们又同在重庆大坪军委会干训团一起学习。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一起被分配到东北行营,还同在第四处当参谋。  相似文献   

12.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14,(2):F0002-F0002
正蔡光举蔡光举烈士,军校第一期学生,任教导团三营党代表,在攻打淡水中英勇牺牲。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称之为黄埔军校牺牲的第一人。左:蔡光举烈士遗书《青年军人》第二期刊载的"蔡光举烈士遗书二通"右:《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蔡光举烈士的事迹,在军校的刊物中广为宣传。这是《蔡光举烈士殉党详情及其事略》。  相似文献   

13.
正武冈分校原称武汉分校,初创于1927年,旋即停办,继于1929年复行成立,至1932年归并南京本校。1936年1月,复由陆军整理处军官教导团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钱大钧为分校教育长。1938年春由湖北武昌迁往湖南邵阳,后迁武冈,再迁湖南会同。分校学生由第十四期开学(1938年2月)起,至十八期毕业(1944年3月28日)止,共计训练11个总队(第十四期第五总队;第十五期第八总队;第十六期第八、十九总队;第十七期第六、七、廿一、廿七总队;第十八期第七、十二、十三总队),毕业学生13804人。另设战术研究班、军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军官高等教  相似文献   

14.
论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历史上,黄埔军校曾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是世界著名的几大军校之一。今天,随着岁月的流逝,黄埔军校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遥远的记忆;但黄埔精神却穿越时空,传承至今,继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产生着久远的影响。一、黄埔精神的提出“黄埔精神”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一个特定的概念,最早是在什么时间、由谁提出来的呢?从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看,最早提出“黄埔精神”这一概念的是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1926年9月23日,安体诚在《黄…  相似文献   

15.
情洒黄埔     
斗转星移,弹指之间,我在宁夏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已有16个春秋了。1990年,因工作需要,我从基层被调到宁夏黄埔同学会。此后,黄埔精神、黄埔情结以及黄埔同学的示范作用不断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励我把对黄埔同学会工作的挚爱,化在自尊、自强、自重、自信中,化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激情中。多年来,在与黄埔老人的接触交往中,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现他们有许多可贵、可敬、可学之处。他们坦诚相见,很少掩饰自己的观点,使人听其言而知其人;他们有很高的志趣追求,既有孜孜不倦坚持学习的求索精神,又有一颗情系祖国统一大业的拳拳赤子丹…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7,(4)
正2017年4月19日到25日,台北黄埔校友会组团进行京津冀参访,此行定位为文化交流。本团由余贵勇将军领队,团员共计19人,笔者以校友会法律顾问身份获邀参加。2004年,我随新同盟会游长江三峡,返台我写有《仍有江山自多娇》一文;此次返台我则再写《黄埔肇造民族魂》。以上两文也可以映照全体团员的民族情怀。黄埔军人允文允武,本团更是卧虎藏龙。本次交流共有京剧、国画及书艺三个层面,参  相似文献   

17.
叶学成 《黄埔》2006,(5):30-32
自从2001年6月来到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不觉已5年有余。茫茫宇宙,浩渺时空,5年甚至算不上“弹指一挥间”,即或与我43年的工龄相比也只是八九分之一,但细细想来,这5年却是我一生中留下最深刻记忆的5年。5年来,通过学习、请教,参加会议活动,特别是接触了解了许多黄埔前辈,我感触、体会很深,最主要有两点:一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感人至深的爱国革命和无私奉献的黄埔精神。四川省至今还有健在的黄埔军校二十三期(1949年)以前毕业的黄埔同学近1800人,平均年龄高达85岁。他们许多当年都是投笔从戎、希望报效祖国的热血…  相似文献   

18.
黄埔情     
那是1996年,北京的黄埔十八期同队同学刘子杰,邀我去首都旅游。我偕老伴同往。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刘同学恐我俩迷路,特到火车站迎接。分别五十载,今朝重逢相会,欢乐心情难以言表。子杰热情款待,夜间让出自己床位,让我夫妇好好休息。翌日,子杰亲自导游,浏览天安门、故宫及其他名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23,(1):16-18
<正>熊文正,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3期生熊顺义之子,山东省工程咨询协会秘书长、研究员,山东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第十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熊文正虽已过耳顺之年,但始终怀着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活跃在社会活动中。牢记父亲教诲,走好人生道路熊文正的父亲熊顺义毕业于黄埔军校、陆军大学,曾任国民革命军122师少将师长。  相似文献   

20.
黄埔情深     
聂力 《黄埔》2007,(1):18-19
黄埔,是广州郊外珠江上的一个小岛。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的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当时恐怕谁也想不到,这所军校会给20世纪的中国带来那么大的影响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同心协力,先后进行了东征和北伐,为结束军阀割据立下大功;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同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殊勋。在中国现代史上,黄埔军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