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人交往要把握"度"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正平时工作中,经常听人说"领导亲自干什么",以致还有"领导亲自上厕所"的笑话。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很多事情,领导本来可以自己做、应该自己做的,却并没有自己动手,而是交给了其他人去做。群众说的‘亲自’中,其实就有这样的批评。"与"领导亲自"相对应的,是"领导不亲自"。如领导不能亲自提包包,不能亲自端茶杯。对与不对,大家心知肚明,但没谁愿去说破,更没想到去打破。  相似文献   

3.
能够面对面地批评人或得到别人的批评,实属不易。应该说,批评也是一种待遇。不是任何人都能开展批评的。如今,世故圆滑的人好像多了,能开展批评的人少了。有的人面上一团和气,私下却议论人、诋毁人,损人形象,破坏团结。能面对面地批评你的,可以说,不是你的良师就是你的益友。批评者必然是一个心底坦荡的人。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时时为自己打算的人,决不敢开展批评。批评者必然是一个有足够底气  相似文献   

4.
广东佛山市商务局局长周志彤发现,外国雇员做事很有原则性,甚至会直接批评同事工作时间聊QQ。但外国雇员也有"个性",比如有人下班后去酒吧喝多了酒,让商务局领导很尴尬,给予他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工作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同事受到批评时会“好心”地劝导:“没关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往心里放,不值得背包袱!”“领导就那样,别理他!”……乍听起来很是顺耳,还有几分理解人、安慰人的味道,可细一琢磨,就可以品出其中的“邪味”。这样的劝导不仅不能帮助同事放下思想包袱,而且很容易将  相似文献   

6.
李也 《求贤》2010,(10):29-29
“坐在哪儿”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比如开会,领导已经落座,一屋子空椅子,你会坐在他对面、旁边、斜对面还是干脆坐他背后?跟同事辩论,你是和他面对面还是并排坐?还有赞美、批评对方,你的坐向会有变化吗?  相似文献   

7.
(一)在晋中,提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宋瑞珍,许多人都表示赞叹和钦佩。同事们称赞宋瑞珍“就像是一团火,能把周围人的心点亮”;部属们都很庆幸能够遇上这样一位好领导,都真诚地表白“跟着这样的领导,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相似文献   

8.
正周恩来批评人时,运用了量身订制、举一反三,直指要害、把握时机、既批评人又注重团结等方法。温文尔雅,是很多人对周恩来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周恩来也有多次生气发火的时候。有时他发起火来,桀骜如彭德怀等都招架不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名部长也说,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毛主席的威严,怕周总理的认真。这里说的认真,就包括周恩来对同事和下属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民主生活会是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是党内政治生活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流于形式,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突出表现是:政治性、原则性和实效性不强,汇报工作多,解决问题少;轻描淡写多,接触问题少;评功摆好多,开诚布公少,形式主义严重。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怕批评自己降低威信,批评领导丢位子,批评同事伤和气,批评下属影响情绪;有些人甚至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误认为是过去的搞政治运动,会影响团结。二是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在…  相似文献   

10.
批评的艺术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领导者要想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掌握好批评的艺术。现实中,有的领导者奉行“少栽刺、多栽花”的处世哲学,求得一团和气;有的领导者“怕”字当头,不敢批评。批评同事怕伤和气,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还有的领导者在开展批评时,  相似文献   

11.
正时下有一种潜在的不良风气侵蚀着党的肌体,那就是不作为。这种"不作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是明着不作为。个别党员干部看到工作中有难题,索性撂挑子,请领导"另择贤明"。第二种是天天不在状态,也上班,也到单位,但无所事事,迟来早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第三种是表面作为,内里不作为。这一类人不愿意让领导批评,不愿意让同事说不好,所以天天装出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也正襟危坐,也煞有介事的干工作,但往往  相似文献   

12.
领导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领导会增强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如何有效的根据具体"情景"做出相应的领导决策,领导力发挥最大化是当代研究者和管理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拟系统地介绍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并对其得失做一分析。该理论的优势是领导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导风格,把形势朝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引导,提高领导的有利度,发挥自己的领导力。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领导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影响、目标实现和追随者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能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袁浩 《实践》2010,(10):56-56
<正>勇于和善于开展党内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经常开展党内批评,虚心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存在着光"批"不"评"、或光"评"不"批"的现象。笔者以为,开展批评贵在"批"重在"评",要把"批"和"评"结合起来。光"批"不"评"是领导方法问题,光"评"不"批"是  相似文献   

14.
正"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批评和自我批评时,特别重视自我批评的作用。1939年12月,陈云《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强调"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同时,还特别指出,领导着政权的党,领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与表扬,都是常用的工作方法,运用得当都能起到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激励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表扬的话人人愿说,而开展批评,却总有人不想、不愿、也不敢去做。结果是你好、我好、  相似文献   

1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而是具有自身"长处"与"短处"的矛盾统一体。具体到领导与下属共同组成的某一部门中,领导干部若能知人善任,科学对待下属的"长"与"短",则会很好地发挥下属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这一部门的工作效能,反之则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阻碍部门效能的发挥。"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领导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对待下属的"长"与"短",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悉尽其力。  相似文献   

17.
郁星  任继军 《党的建设》2010,(10):39-39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内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永葆先进性、取得新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现实中一些变批评为吹拍的现象值得我们警醒。有的人貌似批评,实则吹拍,寓吹拍于"批评"之中,把批评巧变为表扬,使"被批评者"听了乐滋滋、飘飘然。有的人避重就轻,帮助开脱,怕引火烧身,看脸色说话,既不愿帮助查找原因、总结教训,更不愿承担任何连带责任,只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人放弃原则,借机投靠,讲"官场哲学",不讲组织原则,批评领导或隔靴搔痒、不说实质,或借机"靠扰"、大加"赞赏",使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错觉",—错再错。  相似文献   

18.
胡婧 《理论导报》2011,(11):36-37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领导科学与艺术已成为现代管理中一个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形式组织的优秀领导者,不仅能在职位权力基础上发挥各种能力、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综合效用,还能结合自身素质、下属的具体情况及环境的相关因素实现能动性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杨国林 《共产党人》2006,(23):22-23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领导的心胸和肚量。不论是高级领导,还是一个小干部、一般管理者,都应有“宰相”的肚量,要能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和批评,甚至是带有某种  相似文献   

20.
读者信箱     
<正>刚到市编办工作时,对机构编制工作没有多少认识和理解,学习业务知识的时候也仅限于领导和同事们言传身教,而面对领导的期待和单位人手较少的现状,又觉得自己空有想法和精力却不熟悉业务,无从更好地做工作。这时候,领导和同事都推荐了本系统的指导刊物《机构与行政》,说这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材料。一接触才发现,《机构与行政》真是一个好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