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劲松  王飞 《求实》2012,(11):35-38
资本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和作为社会关系的两维属性,它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支配与剥削的经济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被赋予了私有制的社会属性和人性基础,资本的本性表现为对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逐。资本要素的运用造成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耗用,而资本关系的盛行则导致了生态危机、人的生存异化和社会冲突。社会主义既要充分运用资本要素来发展生产力和积累财富,同时又要通过所有制、分配制度等来制约资本关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越来越紧密地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为此,中国政府于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以迎接新的时代的到来。智力、知识对个人而言本身就是资本。它和其它资本一样是个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3.
张康之 《探索》2022,(2):128-139
资源、财富不仅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财富的分配和保有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资本成了人与资源和财富间关系的中介,资源在资本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向财富的转化,而财富则在私人占有中转化成了财产。从资源到财富再到财产的不断转化构成了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也正是在这一社会运行机制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了社会风险,并使得社会风险持续积累而将人类引进了风险社会。虽然我们说风险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但资源的资本化、财富的财产化以及通过组织而开展的利益争夺,则是风险社会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宋业春 《求实》2012,(6):9-13
马克思之前,财富是作为与人相对的附属物而存在,财富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悖论"。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财富的本质揭示,包含财富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在揭示财富的真实本质与主体属性的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将其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财富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劳动与资本的异化等财富幻象,以及最终被更高级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5.
最近,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激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热议。根本的原因是作者用资本主义数百年经济发展的详实数据证明了马克思当年的基本结论:资本的回报率要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率,而经济的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率,因而两极分化、财富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和必然趋势。必须用全球高税收抑制这一趋势,否则必将威胁民主社会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周书俊 《理论学刊》2012,(12):23-27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它同样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它同样经历着产生、发展、灭亡的发展过程。而导致资本主义真正灭亡的根本原因,正是资本内在的自我否定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使劳动时间成为财富的唯一尺度和源泉。从根本上说,随着资本在量上的扩张和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的自行增殖就越困难,直至价值增殖小到资本似乎也不再成为其为资本的地步:一方面作为私人的劳动无法按照一般劳动(货币)进行消费,另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财富(商品)无法实现它的目标(一般等价物和利润),资本所追求利润的目的就会因为自身所设置的手段(需要通过工人劳动所获取的带有私人性质的一般等价物与资本财富带有社会性的商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资本的利润)而被葬送掉。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矛盾的社会,而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之处于可以控制范围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分配差距的存在,又要努力为解决这些利益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既要创造出有利于强势集团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又要将他们对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之内,使全社会的财富增进的同时,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境况亦即随之改善,让所有阶层、所有群体共享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中小企业因规模的大小、社会资本的优劣而形成的竞争力的差异是影响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社会对社会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存在于社会规范、网络、组织之中的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明显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资本就是能够通过社会关系而获取资源的能力,他们存量的大小受治理结构和企业家自身能动性的影响。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均在政  相似文献   

9.
《探索》2014,(4)
经典社会燃烧理论将社会的无序、失稳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了类比,符合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爆发的特征。在分析公共危机生成的"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的基础上,针对财富逆转移对三者均有正向作用,而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的特点,将财富逆转移作为新的介质——催化剂纳入到经典社会燃烧理论框架中,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全面分析财富逆转移的影响因素,认为其可以加深社会矛盾,使弱势群体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发生突发事件引发公共危机。运用改进的社会燃烧理论全面梳理财富逆转移引发城市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爆发的演化路径,从而使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干预,为防范弱势群体公共危机的爆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0.
贝克尔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行为分析。当成本小于收益时,居民愿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实际上,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初始财富、物质资本要素回报等。如果教育仅仅是投资行为,而不具有消费性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和初始财富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人力资本投资量取决于物质资本要素回报、人力资本和边际报酬递减。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资本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社会资本理论可以为其提供较好的分析视角。社会资本由信任、规范和网络构成。这种结构化的特征使得它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正向功能。培育社会资本、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林平 《理论导报》2005,(9):28-29
21世纪的中国既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又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全球资本虚拟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使人民币取得国际货币的资格,否则我们的外贸、外汇储备都将受制于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国际资本的冲击必将使我国时刻处于重蹈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覆辙的威胁中,小康之梦难以实现,中华复兴也必遥遥无期.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规划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征程.……  相似文献   

13.
池进  熊英文 《求实》2005,3(11):79-80
强弱群体因贫富悬殊必然导致两者间存在巨大的政治、社会地位的"位差",而"位差"引发的"势能",其内聚力易使弱势群体形成组织化、政治化的集体,其外张力又易引发一起起群体性事件.要减弱弱势群体"位差势能"对社会稳定的冲击,一应缩小贫富差距,二应财富分配公平合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观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财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他认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历史前提是要使人身获得自由,成为可以自由交换的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社会形式是商品,它的生产尺度是劳动时间,它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的主体化与劳动的客体化,资本家占有财富,工人丧失财富,以及工人和资本家的权力对立。因此,只有扬弃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才能使人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5.
龙香玖 《新湘评论》2006,(12):21-21
人类礼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并不足没有利益矛盾的社会,而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之处于可以控制范围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群。”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分配差距的存在。又要努力为解决这些利益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既要创造出有利于强势集团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又要将他们对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之内,使全丰十会的财富增进的同时。所有礼会成员的生存境况亦即随之改善,计所有阶层、所有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对整个利益格局的认同,并形成推动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16.
庄忠正 《求实》2016,(7):31-3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其使命仅在于获得财富。随着政治经济学家对作为财富的主体本质的劳动的深入理解,工人越来越被抽象化,即从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到"人变成帽子"。货币——"作为财富的一般物质代表"——成为现实的共同体;但是,它必须从作为货币的货币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资本,作为一种普照光,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了"人和人的关系","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不仅彰显了资本主义经济方式的历史性,而且为全面建构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居者有其屋”是每个公民为之奋斗的理想,“人人拥有适当住房”则是当今政府应努力达到的目标。由于住房对于居民和礼会的重要性以及房地产业的巨大影响,因此政府的住房政策首先要考虑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要,即把保障居民的住房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制定恰当的住房政策。同时,政府也要针对住房的居住和投资功能,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使之形成相对独立的住房消费市场和住房投资市场(住房资本市场),防止房地产市场再此出现消费与投资市场混淆、单一市场化、过度市场化的现象,使住房政策在体现社会公平、保障民生、有序转移财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而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辉 《唯实》2002,1(11):11-16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各种主、客观条件的成熟 ,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才真正形成 ,资本主义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在股份公司资本占有结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非但没能随着这些新变化而得到解决 ,反而由于失去了内外制度的竞争压力而趋于激化。资本主义正孕育着更深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在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我们现在已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学术,应该充分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应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而奋斗,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因为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10,(20):12-15
黄光裕俨然是新近最知名的入狱企业家。把时间刻度往上位移,我们不难看到黄宏生、顾雏军等资本大鳄的身影。而上述3人不过是众多1979年以来中国激烈社会变革塑造出的新兴阶层的代表:崛起于草莽,或操纵资本,或官商勾结,财富积累轨迹堪称野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