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31):65-65
正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坍塌。从形式上看,苏共相当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就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当系统的马列主义书本知识教育体系。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又作出"不应吝惜钱财、时间和其他手段"的指示,大量出版马列主义和苏共当时的领导人的著作。苏共中央还增办、出版大量新的报刊去充实和占领宣传舆论阵地,提出宣传工作要"不留死角"。但由于这些出版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5,(11)
当下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苏共蜕化变质",由此引发了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笔者认为,是"苏共蜕化变质",还是"部分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的部分党员蜕化变质",依据相关材料认真考据。  相似文献   

3.
李慎明等在《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一文中提出,"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性"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本质上就是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党失去正确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从而使苏共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而主张西化的"民主派"与民族分裂势力正是利用苏共自我丑化、自我否定、主动让权和解除武装之机,夺取了苏共的政权,瓦解了苏联。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时代和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内部的特权阶层尚未形成,但是只对苏共高级干部开放的"特供商店",折射出苏共特权阶层已具雏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逐渐发展到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特权阶层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朱继东 《红旗文稿》2013,(18):34-37
深刻反省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我们发现,本来应该是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新闻媒体,在苏共亡党过程中竟然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反对党的作用,被称为压倒苏共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应该如何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中又该得到怎样的时代警示呢?一、新闻宣传战线的主管领导思想"僵化"导致了新闻宣传工作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苏共这样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2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来说,其垮台是诸多"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共没有跳出"周期律"陷阱,特别是党内逐渐形成的特权腐败,也就是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凭借其政治地位和社会身份,垄断政治、经济等权力,并为谋取私利而滥用权力。在苏共党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权腐败已成为根深蒂固和习  相似文献   

7.
马晓明 《红旗文稿》2012,(19):32-3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摧毁了苏共意识形态的核心与支柱,破坏了苏联社会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启了社会意识深刻分化的进程。受苏共二十大自由化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六十年代人",后来成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面临着改革的重任,就是要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轨道上来。斯大林时期苏共未能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成为这一时期苏共改革的重要标志。正如"秘密报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是成败交错,走了许多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  相似文献   

9.
1956年苏联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了建立不久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它对中国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个人的影响实现的。毛泽东赶超思想的萌发,"以苏为鉴"思想的形成,对个人崇拜态度的转变以及防止修正主义等思想都有苏共二十大的烙印。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等失误,都与苏共二十大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大所暴露的问题及其引发的事件,使毛泽东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并对我国阶级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一重大理论成果。50年代末,中共在整风运动与"大跃进"运动中的曲折促使毛泽东提出"反修、防修"的观点,先后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运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初步形成。此后,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以苏共二十大为争论核心的中苏大论战爆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使其正式形成。可以说,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苏共二十大对毛泽东所产生的这种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前,苏共一直占据话语权的垄断地位。随着公开性的推行,苏共逐渐不再进行话语垄断,但仍然是话语权的主导力量。但是,毫无限制的"公开性"却给民主派宣传反苏反共思想、夺取话语权创造了条件。苏联共产党和政府面对话语主体增多的情况没有出台相应的管控措施,面对民主派的强势进攻时的应对策略不足,同时苏联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又损害了苏共自身的形象和信誉。最终,苏共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不断巩固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同时重视话语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与毛泽东走中国自己的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直接起源于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由于时势的变故,毛泽东对苏共二十大的评估前后在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又直接影响着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纵观苏共执政方式的逻辑进路,从苏共执政方式的历史场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苏共执政方式的调整改革、苏共执政方式的歧途轨迹、苏共执政方式的经验教训五个维度透析苏共丧失政权、国家解体的历史教训,总结执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纵观苏共执政方式的逻辑进路,从苏共执政方式的历史场域、苏共执政方式的扭曲发展、苏共执政方式的调整改革、苏共执政方式的歧途轨迹、苏共执政方式的经验教训5个维度透析苏共执政条件和执政任务,总结执政规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54年,赫鲁晓夫率领代表团访华,由此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但好景不长,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中,中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的矛盾与冲突上,从苏共二十大开始到苏共二十二大截止,中国与苏联在外交、经济乃至政治上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巨大分歧。本文将从苏共二十大着手,对中苏之间关于斯大林个人崇拜、对波兹南事件的不同态度、苏联倾向与美国联手和中国的冲突、以及对发展模式各自不同的看法等问题上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8集教育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向人们展示了苏共如何从一个被人民所拥护的党逐渐蜕变成一个被人民所遗弃的党的过程.究其原因是它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丧失.为了"安泰的悲剧"不在我党重演,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必须坚决反对党内腐败.  相似文献   

17.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  相似文献   

18.
1922年列宁指出:"共产党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70年后这句话一语成谶。使苏共亡党亡国的,不是西方的坦克大炮,而是苏共自身脱离群众,"成了官僚主义者"。在我国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又一次提出并且轰轰烈烈开展反对官僚主义之际,周恩来在1963年5月29日所作的《反对官僚主义》报告再次被学者专家媒体拿出来学习研  相似文献   

19.
苏共党员数量的变化与其执政能力呈现出一种辩证关系。列宁时期,苏共保持了精英党的特征,苏共党员数量的适度增加提升了党的战斗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斯大林时期,苏共逐渐从精英党发展为群众党,苏共规模的扩大在推动苏联模式的建立和巩固的同时,却引发了党员和干部质量下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等负面问题,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时期,苏共党员数量急速膨胀,苏共虽然仍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载体,执政能力却逐渐衰弱,逐渐陷入危机中。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全面溃散并最终解散。苏共由盛到衰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应以规模扩大为唯一目的。在吸纳新党员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党员质量和组织建设;否则,会适得其反,削弱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政党适应性改革是任何政党必须遵循的规律。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而拒绝改革,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改革走了很大的弯路,勃列日涅夫又将苏共拖回了斯大林时期的老路,戈尔巴乔夫抛弃苏共则使苏联走上了亡党亡国的邪路和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